李颖 杨东洁 宋雅路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入推进势在必行,以四川省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项目为契机,开展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学校主导、校企共建的方式不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校企专家“老带新”共同指导年轻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申报科研课题。经过两年时间,建成集教学、实训、科研、检验、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成效较为明显。
[关 键 词] 纺织;产品研发;生产性;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098-02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若干文件的出台,校企协同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势在必行,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学校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切实服务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川省省委“三大发展战略”,以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为契机,扎实推动包含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内的各项目,不断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紧密围绕高性能、功能性纺织品生产加工产业链,打造产业链前端以纤维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后端以纺织品生产加工为核心,以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设计、染整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等专业为支撑的纤维新材料高水平专业群,专业群主要服务于纺织行业及化纤行业。产业用纺织纤维需求量的迅速增长、纺织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纺织纤维推进军民融合及服务“一带一路”的需求及化纤行业产能向中西部转移的承接要求,四川省化纤与纺织品制造业规模的逐步扩大,需要大量懂纤维新材料、熟悉生产设备、会开发产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于产业用纺织品制造、高性能纤维研发与生产第一线。学校在专业群建设之前,实训实践教学场地分布零星、功能單一,满足不了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更不能满足行业产业链对人才的培养需求。与产业链、生产链相匹配的专业群教学条件急需改善,亟待提高。基于四川省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学校特色发展需要,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得以开展、实施并获得初步成效。
二、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路径
(一)学校主导、校企共建
学校除了各相关专业有实训中心以外,还有一个专门的科研创新机构——高新纺织品创新中心,是由杭州汉邦化纤有限公司出资在校内建成熔纺短纤试验性生产线,由学校投入资金建成长丝试验性生产线,即兼有短纤和长丝试验性生产线,同时利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经费购置部分设备,并整合校内现有纺织生产实训设备、产品检测仪器,打通原料研发、产品开发与应用整个产品研发生产环节,共同组成了集实验实训、产品研发及应用于一体的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全面承担了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等专业的生产实训、现场教学等任务,同时积极开展纺织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目前已和企业相关专家合作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酯阻燃纤维、聚酯弹性纤维等新型原料的研发试制工作。
(三)队伍建设、提升能力
利用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实践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和企业专家一起指导年轻教师,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四)共建专业、共享课程
纺织新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及我省行业特点要求教育机构强化对具备复合知识、创新思维、应用能力的人才的培养。在国家及四川省纺织化纤等相关行业规划中,更明确提出了加强对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纤维新材料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专业培养最终落实到课程、课堂,在这个基地之上,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甚至共同完成课堂教学。
三、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项目效益
(一)“校企联手”建成国内一流的“六位一体”纤维新材料生产性实训基地
项目完成后,由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同企业(杭州汉邦化纤有限公司、什邡太丰新型阻燃剂有限公司等)共同投入资金建成了集教学、实训、科研、检验、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纤维新材料生产性实训基地”。出台《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实训基地》新增管理文件共二十余项。实训场地面积新增约10%,实训实验室新增约15%,实训工位数新增约15%,设备利用率增加约11%,实训课时占比增加约5%。
(二)依托实训基地平台,校企联手实施人才培养
1.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搭建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依托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改革教学方式,大力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课堂多元化,传统教室、一体化教室、教学工厂、企业现场相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利用基地中试生产线,组织学生为期1个月的校内实训,以企业现阶段真实的生产品种为例,让学生制定工艺流程、配方、工艺参数并亲自操作生产产品,并对产品进行性能测试,从而掌握化纤产品、纺织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学生到企业后马上就可派上用场,很快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2.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国内一流的“工匠”师资队伍
依托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师加强实践锻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方位引入与企业接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学习生产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成为新一轮“工匠”教师。教师全面介入优质骨干校建设项目“纤维新材料专业群”,承担十余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任务;承担2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参加3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部分课程已通过验收。
3.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
依托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取得了较好成绩。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覆盖率达15%以上;50余人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十余项;申请专利技术4项;50余人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8项;40余人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获奖20余项,包括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
4.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设立企业奖助学金
依托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学到了真实的生产技术,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企业特地设立奖学金或企业助学金,希望接收更多学生到企业就业,从2016年至今,恒申合纤科技有限公司、天圣控股有限公司、华亚化纤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设置奖学金或助学金,共有200人受益。
(三)依托实训基地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发挥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优势,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人员培训、专业建设指导等服务,从2016年至今为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四川东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技术支持,获得收入兩百余万。合作企业通过基地平台开发新产品逐步投放市场,产生了两千余万元的经济效益。为恒申合纤科技有限公司、一身缘服饰店长培训等单位培训6000余人次。成功承办2016年、2017年、2018年全国纺织服装类职业院校学生纺织面料设计技能大赛,获得好评。
(四)依托实训基地平台,提升科研能力
发挥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优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科研能力,形成一支实践能力强、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从2016年至今,组建校级科技创新团队(超细短纤及面料研发团队)1个;申报厅级及以上课题近20项;校级课题十余项;横向项目40余项;申报专利197项(发明专利16项,新型实用专利8项,外观专利173项);发表论文29篇;主编教材2部。
四、结论
纺织新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任务书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建成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已初显成效。这种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效地促进了高职专业教学与现实生产、产品开发、推广应用、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既体现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专业服务产业的定位,也体现了产学研教有机统一的必要。但是在基地运行中也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企业参与办学税收减免、优惠等问题会导致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很难持续下去,教学与生产尚未达到零距离接轨等。相信随着职教20条等政策的出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建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对人才培养的贡献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1]胡海星.“五位五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19(3):124-125.
[2]徐世国.对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2):26-28.
[3]张幸花.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和绩效考核机制研究:以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10000号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例[J].职业,2019(2):103-104.
[4]李颖.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的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18(1):60-61.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