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2019-11-18 01:58刘婷婷
丝路视野 2019年3期
关键词:墨家儒家艺术

刘婷婷

摘 要:儒墨之辩,即先秦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比较与研究,向来是中国哲学史领域的重要话题。对于儒墨之辩的讨论其实存在着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切入点,本文立足儒墨二者对艺术的观点的差异来着重探讨二者思想上的差异,以及导致这种差异背后深层次的根源。

关键词:艺术 儒家 墨家 非乐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史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个环节,这一时期先后出現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等思想派别,其中儒家和墨家都出现在春秋时期,都是一时卓然超越的“显学”。由于此两家思想与同时代的老子思想相比都较为重视现实政治与人伦关系,同时两家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现实主张又有着根本的差异,所以研究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就成为学界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立足儒墨两家在对待艺术的态度的差异来探讨两家思想的差异,以及导致这种差异背后的根源。

一、儒家及儒家的艺术思想

儒家关于音乐等艺术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和《乐记》等文本。首先孔子本人就十分擅长弹琴鼓瑟,并且十分重视音乐艺术对人的教化作用,对音乐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论语》中记载,孔子曾听闻韶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说明孔子对音乐审美有过极其美妙的体验,同时也体现出他对音乐审美的极大兴趣。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仁”,在孔子这里,“仁”的内涵十分复杂,既是人文精神的重大探索,也是人伦日常的行为准则,更是最高理想人格的体现和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思想境界。而孔子“乐”的思想就是在“仁”的范畴和框架下提出的,“仁”是实现“乐”的前提和内在依据。“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歌乐者,仁之和也”。孔子还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个人教育和发展进程,意在通过诗与礼乐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从而达至至善的“仁”的境界。

荀子的艺术思想大致继承了孔子的艺术思想,他积极地承认了音乐审美对于人的教化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荀子与孔孟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秉承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字通“人为”,指的是人的本性生来就是恶的,之所以有人能从善,都是后天人为的文化教育所起的作用,所以学界总结这种思想叫做“化性起伪”。那么在这个后天人为的教化过程中,音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荀子认为音乐之美可以深入人的情感,它可以快速地教化人性,使人从善。如果说人之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化性起伪”的天然任务的话,那么音乐就是完成这个任务的一个极好的工具和手段。

二、墨家及墨家的艺术思想

墨子的主要思想集中在“墨子十事”(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上贤、节葬、节用、非命、非乐),其中,在《非乐上》,墨子明确提出:“舟用之水,车用之陆,君子息其足焉,小人休其肩背焉。故万民出财,赍而予之,不敢以为戚恨者何也?以其反中民之利也。然则乐器反中民之利亦若此,即我弗敢非也。然则当用乐器,譬之若圣王之为舟车也,即我弗敢非也。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当即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墨子》卷八页二十二至二十三)。

由上文可以看出,在墨子看来,由于音乐是情感的产物,只能诉诸人的情感因素,于农业生产毫无用处,不能达到兴利除害的最终目的,所以当然要对它加以摒弃。对音乐如此,那么美术、诗歌等其他形式的艺术当然一并加以摒弃。

三、儒墨两家艺术思想差异的内在根源

儒家的思想,正如前文所略述,最高理想与核心范畴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很多次,虽然孔子本人并没有对“仁”的含义给出明确定义,但纵观整部《论语》我们还是能够对“仁”的内在含义做充分的把握。在孔子这里,仁既是“仁者爱人”、是“孝悌之道”、是“忠恕之道”、是“克己复礼”,但仁又并不仅仅只是这些,仁的最高含义在于,它是,并且首先是一种理想人格与理想境界,是人之为人理所应当去追求的道德理想与道德境界。以这种道德理想与道德境界为最高价值,并以这种道德理想与道德境界为内在线索,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仁”的复杂含义,即以仁的超越性来统摄仁的具体规定。“仁”首先是最高的道德境界,这种最高的道德境界的起点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忠恕”则是追求这种最高道德境界的方法和途径,至于“仁爱”与“克己复礼”等等则是这种最高道德境界的外在体现和实际行为。

以“仁”的核心范畴为思想的宗旨,儒家开展了一套思想体系,其中“礼”和“乐”的思想成为重要的部分和环节。在孔子看来,一个“仁”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礼”和“乐”的社会,因为“礼”代表着一个理想社会的等级秩序与行为规范,而“乐”不仅仅起着教化人性的作用,同时也是调和因“礼”而明分为各个等级的社会大众。

墨家哲学思想丰富,但总的来说核心主旨也就一句话,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也是墨子十事的最终目的和内在诉求。墨子哲学的核心宗旨再浓缩一下就是一个“利”字,凡事对百姓生活有利益的就要保留,凡事对利益有害的就要摒除,这一功利主义的立论根基可以说贯穿了墨子思想的始终。墨子主张“兼爱”与“非攻”,欲使天下人“兼相爱,交相利”,并且反对不义之战,渴望人们能够以爱来处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是他如此主张的目的却是功利的,大概如果今人问他何以如此主张,他会回答“因为这样做有好处”。而墨子对音乐等艺术的态度,正如前文所略述,同样是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认为对于音乐的追求以及从事音乐活动不利于农业生产,制作乐器需要花钱,雇人奏乐需要花钱,而且被雇佣来奏乐的人本来是可以去从事农业生产的,这样就花费了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花费这么多人力物力从事的音乐活动最终只是给少数贵族分子欣赏和享受,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就是利益的损害。墨子还主张节葬、节用,他反对儒家所认同的那种厚葬久丧之风,也反对贵族阶层过分讲究的生活方式,认为那些都是对平民老百姓的现实利益的妨害,他希望一切活动能俭即俭,宁俭不奢,这种主张背后的逻辑与他反对音乐活动的逻辑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同样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诉求。墨子的其他思想与主张,如天志、明鬼、上贤尚同等,也是以功利的目的为立论根基的。

由此可见,撇除那些表面的分歧与主张,儒家哲学和墨家哲学思想差异的真正所在,就在于儒家哲学的理想主义与墨家哲学的功利主义的思想内核的根本差异。儒家哲学的全部思想,核心就在于对“仁”的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而墨家哲学的内在逻辑,核心就在于对现实生活功利化的热切关注,这种根深蒂固的差异使得两家哲学不但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提出截然不同的主张,即使看来相同或类似的主张,其实背后的立论根据同样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这种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对峙,使得儒墨两家对待艺术的态度截然相反,而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看起来好像都是主张人和人之间的相爱,但是由于思想内核的差异,“仁爱”的背后是一种必然,而“兼爱”的背后是一种应然,即在“仁”的理想境界中,相爱是必然的,而在功利的现实生活中,相爱是“有利”的。可以说在儒墨两家哲学分歧中,处处都可以看到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之间的分歧。

儒墨两家这种内在逻辑与思想内核的分歧是有根据与渊源的。孔子虽然是没落贵族的后代,但是孔子本人无论是内在思想还是精神气质,都带有浓厚的贵族色彩,所以他的哲学是一种立足贵族阶层的思想形态。而墨子出身平民阶层,一说是墨子为侠者出身,但无论如何墨子代表的是底层的小生产者,所以他的哲学处处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表达着底层人民的渴望和诉求。这就很好理解两家的思想为何呈现出如此之大的差异和分歧,因为贵族往往是理想主义者,而底层往往是现实主义者。

但这并不是说孔子思想或者儒家哲学是一种保守的思想形态,恰恰相反,儒家思想的革命和进步的一面就体现在这里,它虽然是一种贵族形态的哲学,但是它并不局限于贵族阶层,孔子本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教师,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把文化教养向平民输出,他是想把本来适用于贵族的文化和礼仪传播给平民大众。本来在周朝的制度中,一直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正是想要把本不下庶人的礼下致庶人。而墨家哲学虽然代表着底层的诉求,但也并不意味着墨家就是全然代表着一种进步,因为底层的现实主义视角会让他们忽视很多非现实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他们的眼界和格局,对待音乐艺术的否定态度就是很好的例证。

儒墨兩家虽然在先秦时期都是一时的显学,但是秦汉以后的命运却相去甚远,儒家经过博采众长的思想融合之后在汉武帝时期取得了思想界一统天下的地位,而墨家则迅速衰落,沦为一种民间学说,直到近代才被学者重新发掘和重视。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十分复杂的,但是从儒墨两家对待艺术的态度这个小小的视角我们多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即一家哲学的内在逻辑和精神气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和命运。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吴毓江.墨子校注[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3]魏义霞.“兼以易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比较[J].江淮论坛,2012.(02).

[4]景鹏.儒、墨、道家的音乐美学观点浅析[J].时代文学,2010.(14).

猜你喜欢
墨家儒家艺术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知命
纸的艺术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浅谈先秦墨家哲学观念
论墨子“兼爱”思想作为通识教育之核心理念
茶道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