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 刘晓春
[摘 要] 高等学校外语教学进入瓶颈时期,为了突破瓶颈,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对高等教育外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解决信息化教学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 键 词] 信息化教学;外语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034-02
近些年,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已经遍布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与过去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型授课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就外语课程而言,以往都是采取教师课堂灌输为主、学生课堂和课后练习为辅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先由教师进行讲解,再让学生反复进行记忆的训练,以此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外语课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一)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到信息化教育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广大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应用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2018年4月教育部又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对教育现代化发展起到支撑引领的作用。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教学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改革的需要
曾经风光无限的外语专业开始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有的学校甚至出现“关停并转”的现象。根据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外语专业的毕业生除语言基本功外,还存在着专业能力明显缺乏等诸多问题。因此,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1.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有人担心信息化工具的普遍使用会使教师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取代,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除以语言知识为主的专业素养外,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不断培养和提高信息化素养,熟练掌握教育领域内的新兴信息技术,并能够把这些技术有效运用到教学中去。这不仅能促使外语教师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对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也大有裨益。
2.促进师生角色转化。在传统的外语课程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讲授者和主宰者,通过板书加讲解的方式向学生输出语言知识;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和接受者,通过聆听教师的讲解后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外语课往往给人以枯燥难学的印象。通过信息化的教育模式,可以把教师从传统的教学管理中解脱出来[1],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性改变。教师变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弱化了教师“教授”的作用,提升了“引导”的效果;学生根据引导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或小组化合作学习,既突出了他们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语言与专业技能的融合。外语教师大多是语言文学专业出身,除语言知识和技能外,对其他专业领域知识很难做到融会贯通。通过信息化教学,利用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化现有的课堂组织构架,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弥补传统课堂中由单一教师授课造成的知识传递及互动方面的不足。例如,利用信息化资源创设模拟情景,把语言和其他专业知识相融合,建立“双师制”课堂,不仅能打造互动型课堂,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二、推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问题
有些学校的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导致学校信息化建设滞后;有些学校没有从实际教学需求出发,而是盲目跟风,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轻视软件更新,甚至出现教学资源与社会时代需求相脱节的情况,严重影响信息资源在外语教学中应发挥的作用。
(二)观念和素养问题
互联网信息资源具有种类多、数量大、更新快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获取、甄别、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而外语教师基本都是文科出身,很多人并不具备很高的技术能力,不擅长获取、处理信息,使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的意愿并不高涨。此外,由于很多教师已习惯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授课,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运用新技术进行授课[2],还有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是在增加工作量。因此,即便利用也只是采取展示PPT课件、播放音视频语音资料等最基础的操作,信息化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三)其他问题
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学校只能自行完善信息化建设体系,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信息化教学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多如牛毛的市场环境下,难免有鱼龙混杂的情况出现,不够成熟的信息化技术、不够友好的平台界面等只会挫伤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学校对教学经费的投入也不同,使各高校之间外语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三、提升外语课信息化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教师需要转变观念、积极行动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信息化能力是决定外语课信息化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面对新教育技术的挑战,仅凭经验和课堂进行教学是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这就要求外语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充分了解信息化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提高信息化素养,从“观望者”向“实践者”“执行者”“研究者”转化,具體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可以通过申报慕课、线上资源共享课、智慧课程等,以采用信息化手段的教科研项目为引领,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实践水平。
2.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网络对我们来说触手可及,外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一方面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我们教学所需的各种素材、音频、视频材料等。另一方面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外语课程教学共享,借鉴他人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达到课程教学切磋交流、共同进步的目的。
3.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需要通过特别方式讲授的知识点,比如外语发音训练、听力训练、对话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比如给学生播放外语原声磁带、每周固定时间观看一定量的外语原声短片等来开展教学,这种信息化教学比传统课堂教学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4.可以利用生活中大家都在使用的聊天交流工具比如QQ、微信、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师可建立班级群,本班同学加入后可在里面用外语交流学习心得、畅谈个人理想、交换生活经验、讨论时事要闻等。外语课程教师在里面可以适时的纠正学生在使用外语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方式可大大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应用外语表达思想也就是外语课程的写作能力,使外语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增强了外语教学的实用性。
5.通过参加外语微课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等各级各类赛事,以赛促教学习实战技能,借鉴别人的宝贵经验。
6.通过参加相关学习培训,多向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强的人学习讨论等,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状况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学校既要重视软硬件教学环境建设,又要重视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从客观条件上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1.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我国大学生的外语类课程经历了由最初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到利用录音机、电视机等电子设备播放音视频材料,再到利用语音室、多媒体教室中的幻灯片、计算机等设备辅助教师和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学习的过程,早就开启了“信息化之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课的教学设计、教育理念已经由传统的“以教为主”逐渐转向现在的“以学为主”。在这种观念下,继续完善信息化硬件设备,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引进教学平台、建设资源库,把“移动教学”引入课堂等是推动外语类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构建外语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对设备、软件的维护、更新等,增加对软件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达到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2.健全监督保障机制。为解决外语教师因课时压力大等原因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后顾之忧,学校可以出台相应的制度,允许把培训时间按比例折算成课时,使教师不会因外出培训无法完成授课工作量造成绩效损失。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培训效果的监督,培训结束后要及时跟踪培训内容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让教师做到学以致用。另外,为调动教师学习、运用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积极使用信息化教学并且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予以鼓励、推广,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构建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学校管理者需要创新管理理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应用管理队伍,对教师在搜集、获取信息时做好引导,提高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质量;通过政府区域或行业联盟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充分保障外语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有效资源的利用率,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信息化教学既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处于互联网大背景下外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并应用信息化技术和设备进行英语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全方位英语学习、练习、使用的平台,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外语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真正提高英语水平,并达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邱岚仙.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角色转变[J].考试周刊2015(86):161.
[2]何辉文.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0):237-238.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