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农家书屋的不足,用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尽量做到资源共建共享,对管理员进行不间断地专业培训,以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关键词:农家书屋 共建共享 持续发展
农家书屋是为了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以行政村为单位,由农民自主管理的公益性农民图书阅读点。
本文对连云港市连云区农家书屋的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就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建设农家书屋,实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连云区农家书屋的现状
2010年,连云区开始起步建设农家书屋,设想把农家书屋建设成为“农民致富的学堂、农村文化的殿堂、农村学生的第二课堂”。至2012年,全区农家书屋实现了全面覆盖,目前共建有14家农家书屋,总面积达到236平方米,共有图书15273册,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哲学、历史人物、少儿法制、科普教育、养殖种植、生活技术等7大类。近年来,连云区积极开展农家书屋提升工程,推进农家书屋与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融合5处,农家书屋延伸服务点10处,部分解决了乡村群众“读书难”“看书难”问题,农民的读书数量有了一定的提升,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有力促进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无法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连云区的农家书屋都是依托村级活动场所或闲置的房屋,一次性投入完成初步配置,再无后续投入。农家书屋发展尚未纳入当地街道、村经济发展规划,也未安排财政预算。且2013年连云区的高公岛乡、云山乡、宿城乡均撤乡设立街道办事处,因此,农家书屋无法享受江苏省财政专项补助或者以奖代补政策。由于没有后续资金的充足保障,使得农家书屋无法得到长久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二)农家书屋的专业性不足,影响服务与管理质量
目前书屋的管理人员20%由退休老师专职,80%由村干部、村妇联主任等兼职,无暇保证开放时间,规章制度不全,不懂图书分类,管理上也仅是做好图书的借阅登记服务。图书实用性、针对性不足,有效利用率低,管理人员缺少对图书的推荐宣传,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和阅读活动的推广不够充分。
(三)农民主动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缺乏阅读习惯,业余时间选择电视、手机和广播来娱乐、消遣。中小学生则更多地将书屋作为集中活动的便利场所使用,导致书屋的图书借阅率很低。能保持正常开放情况好些的农家书屋平均每天有1~3人,如果不能保持天天开放,即配置一个管理员,还是兼职的,一有其他事,基本就是大门紧闭,读者来了也看不到书,这样几次下来读者也就不来借阅图书了。农家书屋平均借阅率不到1%,大部分图书处于闲置状态。
三、发展农家书屋的对策
(一)将农家书屋以基层阅读点的模式纳入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体系
1.将农家书屋阅读点纳入区馆总分馆,进行统一规划建设。2016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以文公共发〔2016〕38号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希望县级图书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分馆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农村,达到村村通,实现县级图书馆主导下的五统一:统一购书、统一编目、统一调度、统一借还和统一培训。
2019年中央宣传部等十部委又联合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连云区图书馆则加快了将农家书屋纳入总分馆建设的力度,推动农家书屋和区图书馆之间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力争在2020年完成农家书屋阅读点现代化管理的全面覆盖,以区级图书馆为中心馆、农家书屋为基层阅读点,建立连云区内网络一体化、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
2.开展专业知识培训。连云区图书馆要发挥馆员专业特长优势,认真制定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计划,从应用力博软件、图书管理、分类标引、编号排架、读者服务等方面开展培训工作。帮助拟订《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岗位细则》《农家书屋读者须知》《农家书屋读者借阅制度》,为促进农家书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打下坚实基础,切实提高农家书屋的管理水平。
3.构建资源共享的图书流通点。区图书馆应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整合各农家书屋的资源,有序组织图书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大馆带小屋的形式,定期为农家书屋输送、调换、补充有针对性的书刊资料,讓“死书”变“活书”,丰富充实农家书屋的藏书。在选配农家书屋书刊时注意针对性,适合当地农民群众需要,在品种上体现多门类、贴近乡情民意,在形式上注重图文并茂、易学好记。
(二)做好农家书屋与文化大户的融合发展
1.做好管理人员融合,保障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专业化。文化大户普遍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学习能力强。书屋入户后,通过参加图书管理专业知识培训,业务素养提高迅速,业务水平日渐专业。有效解决了部分书屋管理员队伍不稳定,兼职过多、业务不熟练、书屋开放时间不保障等问题。
2.做好日常服务融合,保障开放时间的灵活性、常态化。坚持按需开放,摒弃传统周一至周五固定开放的方式,实行灵活“开放定制”和“周末开放日”,如农忙时节,就不要求开展全天开放,而在农闲时节及寒暑假等读者比较多的期间,则延长开放时间。
3.做好图书资源融合,保障图书种类的多样性、全面化。一是开展“你点书,我买单”“菜单式服务”活动,准确了解农民需求信息,实现图书精准采购。二是根据村情乡情开展专题服务活动,将农家书屋发展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针对宿城、连岛、高公岛农家乐、渔家乐发达,主动配置有关“农家乐”经营发展、菜谱、礼仪等类型的图书,让村民掌握前沿动态、丰富业务技能、提升服务质量。三是实现藏书“1+1”大于2,文化大户家中的藏书与农家书屋的书籍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图书的数量和种类。
(三)政府重视是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根本保障
1.坚持财政主导,保证经费投入。街道党委与村党委要凝聚共识,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惠农工程,列入民生实事,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农家书屋建设经费纳入每年财政专项经费,逐级明确投入金额、跟踪投入进度,建立监管制度,保证专款用于农家书屋资金开支。同时,协调、延伸、深化社会帮扶联系活动,鼓励社会各界捐建农家书屋,实现投入来源的多元化,增加农家书屋投入总量。
2.健全管理队伍,建设立体化梯队。一是配备专职管理员,专职专岗。二是择优选拔专职管理员。在以村干部、妇联主任为主体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引进文化大户、老党员、退休教师参与农家书屋管理,形成多层次的专兼职管理员队伍,积极组建以社区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专职农民阅读指导队伍。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农民参与的阅读活动,农村积极开展农村少年儿童阅读活动,农民阅读交流研讨活动,开设农家书屋讲堂,指导培训农家书屋讲堂骨干力量。精心打造农民读书节阅读活动品牌等精品项目。请在农家书屋读书、用书活动中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发家致富的典型人物亲身宣讲,用事实激发农民阅读兴趣。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区、街道、村三级总分馆建设,多措推进融合发展,实现农家书屋效能提升,使农家书屋成为知识的加油站,信息交流的交汇点,群众读书活动的首选地,形成聚人气、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戴珩.提高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J].图书馆杂志,2017,36(03):35—36.
[2]彭泽明.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模式探析[J].上海文化,2014(4x):52—58.
[3]申晓娟,杨凡.从政策语境下的图书馆标准看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2006—2016)[J].图书馆,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