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方
摘 要:《学记》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和最系统的研究教育理论的专著,对当今教育理论的深入和实践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学记》涵盖了广泛的方面,包括教育目的方法和内容等诸多方面,它是中国古代教育研究的宝贵资料。其中关于教师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阐述尤为重要,可以有效指导当今的教师教育实践。
关键词:《学记》 教育理念深入 相互促进 扬长避短
一、启发诱导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启发诱导原则作为《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可见启发性的重要性。现代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观而弗语,开而弗达。”这句话是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但这种引导不是灌输也不是包办,而是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想。启发性原则对各个层面的教育都十分适用,学前教育阶段面对的是正处于儿童期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和兴趣,动手能力较强,思维能力也很活跃,启发性原则可以很好地和这一阶段的儿童特点相结合,抛砖引玉式的问答环节可能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具有了相对成熟的逻辑分析能力,如果教师在这个阶段进行逐步的指导,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多层级的综合分析活动,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接受培训的基础上,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有利于学生形成成熟稳定的逻辑思维方式。
二、教学相长原则
教与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需要相互促进。从师者的角度而言,正如其隐喻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持续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内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对自己所教授科目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更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只有具有这样知识储备的教师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欠缺之处,通过课下学习相关知识来弥补自己也是教师所必须做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而言,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更要敢于质疑教师,敢于向自己不认同的内容说不,逃脱出“师云亦云”的困局,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也”要求教学的进行要有系统性,所以教材的编制也应该是具有连贯性的。根据各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匹配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师也应该根据所教授对象的不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该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凌节而施”。要从面对的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正如现在很多专家学者提倡的以“农业范式”的教育代替“工业范式”的教育一样,教师教学生就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顺应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慢慢地等待农作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而现在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很多学校都在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搞突击、搞题海战术、搞竞赛,甚至不会系统地去传授知识,而是根据考试大纲来选择性地抽取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教学。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了一年级学生学习五年级数学,五年级学生学习初中学科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增加学生与老师的负担,而且也并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观”的要求。学生应该摒除自己功利的一面,用心对待知识。教师必须要摒弃片面地追求效果和成绩的想法,应该静下心来慢慢地等待学生,因为学生的任何成长和进步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
四、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即是课上与课下,劳与逸应该相结合。在课上的时候,应该在规定时间内传授课程,在课下的时间,应该让学生充分的休息、娱乐、运动。只有当学生在课下的时间得到充分的休息,才能在课上的时候掌握更多的知识。学生应该在学习的时间就认真学习,在休息的时间就好好地放松身心,劳逸结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衡水中学以“考试工厂”的名称闻名于世,但衡水中学仍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管理办法,如其“两个五分钟原则”,即是说教师连续授课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教师每隔5分钟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1次,每节课的最后5分钟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总结。设立了丰富的课余活动和社团活动,鼓励学生课余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社团,这些都是藏息相辅原则很好的实行案例。现代教育在高考的重压下出现了“读死书,死读书”的情况,同时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一味地追求效率和成绩而造成除了学习一无所长的窘境。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应该在教学中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使用一些新课程改革的开放性教学方法,以研究性学习为导向,寓教于乐。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也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来休息,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教师可以在课下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活动,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兴趣点。学生在课外时间不仅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回到课堂上也能促进课堂知识的领会与吸收。
五、豫时孙摩原则
《学记》在总结了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出现的问题和教训的基础上,又概括性地提出了“豫”“时”“孙”“摩”这一重要原则。“豫”即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也就是说作为老师,要能够及时地预测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教师应该能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保证教学的顺利展开。“时”即及时,“当其可之谓时”教师要能抓住教学的关键时机,适时施教。这一点在运用启发性教学的时候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能够抓住关键时机,对学生实施启发式教学。尤其在遇到一些教学状况的时候,运用教学机制实施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孙”即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鉴于上面的论述中,笔者已经对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了阐述,在这里不重复展开。“摩”即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就是说在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学习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或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应该遵循教学 相长原则,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与教师之间更应该互相学习,观摩其他老师上课的风格,学习其他老师备课的方法,并与自己的经验相结合,更好地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应该更多地开展一些教学研讨课或是优秀教师观摩课,教师之间也应该多交流,共同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