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解构、重构:语用教学走向“审美”三步曲

2019-11-18 01:58张建平
阅读(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花草树木绿洲言语

张建平

关于语用的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文字运用不仅包括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也包括工作、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不仅包括实用的、工具的“语言文字运用”,也包括审美的、文学的“语言文字运用”。这表明:审美是语用的内容,审美性表达更是语用的追求。

语用视域下的审美是一种言语体验和表达,是基于“形式感”的体认和创生,以审美性表达、创意性表达为语用目标。对具体的课文教学而言,要读懂文字表达上的情趣和趣味,体认其中独具特色的言语意图和智慧;还要通过创设语用情境,将文本的理解和积累转化为个性化的语言实践,达成言语和精神的共同成长。

一、解读:把握言语表征,挖掘人文美

朱光潜说:“语言是由情感和思想给予意义和生命的文字组合。”这里“文字组合”可理解为一种审美性的言语形式,具有个性化。如把握其“文字组合”特点,并由此为切入口,便能走进语言所描述的情感和思想的独特世界。小学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形象美、情韵美、思想美等多种美的元素,既是学习语用的“例子”,也是审美活动(语用)的资源。王尚文教授指出:“人文原在语文中,那些所谓的人文性,往往要从语言形式中去寻找、去实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立足“文字组合”形式去寻觅、挖掘文本内蕴的思想、情感是语用教学的金钥匙。

例如郑桂华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片段:

师:“能不能把思考往前推一步,发现句式或词语的特征?”

生:“第十八节用了排比,语气非常强烈,有递进的意思。”

师:“怎么排比的?”(板书:排比)

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急促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师范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促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有力地搏击是力度,‘急促地搏击是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是幅度。”

师:“这三个搏击,和下面的‘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不一样,后面表示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角度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度、速度、幅度,从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板书:多角度修饰)

……

以上片段中,郑桂华老师在《安塞腰鼓》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句式或词语的特征”切入,呈现具有视觉美感的“排比句组合”,再立足“多角度修飾”,通过“怎么排比的”“和下面一样吗”的追问,挖掘出言语形式中潜藏的豪迈激情。由此,“文字组合”所内蕴的情感和思想便流淌出来。

二、解构:呈现言语密码,品味智慧美

语用形式的背后是言语意图、言语智慧。常用的语用形式有“总分结构”“前后照应”“详略结合”“点面结合”以及修辞手法等,这些原具有“智慧美”的形式,在日常的语用中已逐渐固化为“形式感”。王尚文先生说:“语感就是形式感。”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感受文本独特的语用形式,使之不断地广化、深化、敏化、美化,能够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这将大大地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语用形式的解构,实则是直觉状态下的对“言语密码”的同化过程,能有效促进对“言语智慧”的理解、感受。以本人执教《沙漠中的绿洲》一课为例,略举以下几种:

1.词语替换——“递进美”

词语是语文教学中最活跃、最具张力的元素,其本身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替换侧重于词语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其表达效果。言语表达的精度、效度、美感往往取决于词语的选择。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片段1:

出示:“地上没有一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在草地上行走。”

师:“这句话讲了哪两层意思?”

生:“迪拜很干净,人们爱护花草树木。”

师:“现在我把这句子中的‘更替换成‘也,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还是书上的好,‘更有递进的意思,强调了迪拜人对花草树木的热爱。”

生:“‘更用得好,表明对迪拜人的勤快和爱护花草两件事上,作者更佩服他们对花草树木的感情。”

师:“从一个‘更读出了作者的情感,你真会读书。”

……

通过词语替换,学生明白了:“也”是并列关系,“更”是递进关系。通过替换来品评词语内蕴的意味,让学生学习更精准、形象地表达的功夫,是语文教学的着力处。可以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美不美”的问题。

2.句子比较——“排比美”

比较教育学认为,差别是一种资源。通过不同语用形式的比较,可以引发交流、借鉴,有效促进内部言语图式优化和重构。而比较的前提,就是教师要预设有一个较为适当的差异点,以此凸显文本的言语形式的妙用。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片段2:

出示:“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淡水、树苗和花草。”与原文“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师:“你们发现老师写的这句话与课文中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书上的用了三个‘买来,你用了一个‘买来。”

师:“我觉得用一个‘买来,简洁明了,不是吗?”

生:“用一个‘买来让人觉得很轻松。”

生:“感觉到花草树木来得容易,不太费劲,还是书上的好。”

师:“好在哪儿?”

生:“三个‘买来说明买的次数很多。”

生:“分开来说,让人觉得买的东西很多,写出了迪拜人花钱多。”

……

引导学生观察差异:前句一个“买来”,后句三个“买来”,再读文交流,比较两者的表达效果。学生很快领悟到:文中用三个“买来”,可让人感受到阿联酋人民为建设绿洲买的东西多,买的次数多,所付出的代价之大,这也是运用三个“买来”的言语智慧所在。

3.语序变化——“逻辑美”

变序是解构言语形式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样的言语信息,如果调整、改变原来的言说语序,其表达的言语意图往往大相径庭,甚至有违生活规律和一般常理。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变序的策略,对具有逻辑性很强的重点句、关键句进行解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其中的语用意味。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片段3:

出示:“他们把咸而板结的砂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师:“请圈画出迪拜人建设绿洲的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生:“从‘挖去‘ 填上‘ 埋下可以体会到建设绿洲任务艰巨,劳动艰辛。”

师:“这句话这样改可不可以?”出示:“他们把咸而板结的砂石挖去,埋下自来水管,再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

生:“不可以。”

生:“水管埋在泥土底下,水管下是砂石,水会白白流失了。”

师:“对,这里是沙漠环境。‘挖去‘ 填上‘ 埋下的顺序不能变。这是沙漠环境下种植花草树木的科学程序。”

……

言语本身具有秩序性和逻辑性,顺应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一般常理。学习语用不仅要关注言语的“陌生化”现象,也可通过变式的策略从“看似平常处”挖掘出富有语用价值的言语形式,从中理解、感受言语表达的逻辑美、科学美。

三、重构:依托言语情境,创生表达美

重构语用形式是改变文本的表达顺序,把文本的内容加以提炼、重组、重述,这既是对文本语言的模仿、复制、吸收、内化的过程,更是基于文本内容和语言的“填补”与“创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依托学生“内存”,以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解读信息为素材,创设特定的语用情境,以输出表现型的说、写、评为目的指向,以创造性复述、转述、迁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历和历练,引导学生参与完成意向接续、个性诠释、想象表达等语言交际任务,锤炼言语表达的品质,达成“有创意性地表达”。

1.提取“信息链”—— 促创意表述

关键词是文本中的重要言语信息,从繁杂文本信息中梳理出极具张力的关键词加以联结,让学生表述课文主要内容,是一种适合的语用策略。此举不仅降低了概括课文的难度,还利于有效建构语词与文本、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联系,顺应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片段4: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文字投影: 沙漠中的绿洲  星罗棋布  迪拜)

生1:“沙漠中的绿洲星罗棋布,迪拜是其中之一。”

生2:“迪拜是沙漠中的绿洲。在阿联酋,这样的城市星罗棋布。”

生3:“在星罗棋布的‘沙漠中的绿洲中,有一个城市叫迪拜。”

……

通过提取“迪拜”“星罗棋布”“沙漠中的绿洲”形成联结,该“语词链”既是文本内容的“信息链”,也是呈现文本面点结合的“形式链”,为学生的言语表达提供了有效的语用要件,促进了表述效果的故事性、情感性、画面感的生成。

2.拓展“空白点”,促意向描述

留白是文本常用的表达方式,起到“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利用“空白点”引导学生“意向的接续”,能拓展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拓展文本,链接学生生活经验,进一步丰富文本意象,深化课文的理解,有效促进学生的表达欲望。

《沙漠中的绿洲》片段5:

师:“请默读课文第4—6小节,阿联酋人是怎样侍弄花草树木的?”

出示填空:“当树木花草的枝叶 __________时,园林工人__________,霎时 __________  。”

(生交流)

師:“瞧!草木枝叶蒙上灰尘,工人还为它们洗脸,真是精心侍弄。小树苗成长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暴风、病虫害、干旱……园林工人又会怎样侍弄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写一写。”

生1:“小树被风刮倒了,园林工人立即跑来,扶起它,用木棍固定住,再用绳子一圈圈绑紧,霎时,小树又挺直了身体。”

生2:“夏天花草树木被太阳晒蔫了,园林工人又迅速赶来,架起了遮阳棚,不一会儿,它们又精神起来了。”

……

由文中“洗脸”加以拓展想象,到学生笔下的“扶树”“遮阳”……建构了文本世界与生活图景的联系。让学生参照课文的写法,用上几个动词,并把花草树木拟人化,具体展现了阿联酋人侍弄花草树木忙碌的场景。生活经验的渗入和意向描述形式的呈现,有效地促进了读写迁移。肖川说:“模仿语言就是模仿思维。”学生细致、生动的描述,彰显了他们充满温情的内心世界和文本思维的关照。

3.丰富“情感源”,促自由评述

所谓“情动而辞发”,学生言语表达的主动性源于内部的情感需要。举凡历代文学名家都有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情感是审美表达的根。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从语言形式中去寻找情感源,另一方面还可以基于文本内容的交流、反思、评价,进一步丰富情感源,并依托“移情”效应,对文本内容进行“二度创作”,进一步激发和满足学生审美表达的需要。

支玉恒老师在《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中,先通过“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哪一味?”这一问题的巧妙设计,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并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对课文五个段落“分别写一个抒情的句子”。最后,支老师采用“发表权竞标”的方法,让数名学生依段落分别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抒情的句子”,并和学生一道对这十个句子稍加增删、调整顺序,一段充满呼唤、警告、期待之情的散文便呈现眼前。可谓亦“抒”亦“写”,巧成美文。

肖川说:“何为教学?教学就是师生视野融洽、心灵晤对、灵感生发、智慧探险的历程。这一历程充满了不确定的模糊美、复杂开放的整合美,它同样也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技艺美与智慧美的融合。”随着语用视角由文本内容向文本表达转变,审美性表达、创意性表达已成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从言语形式中寻觅人文美,品味智慧美,目的是激发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强化学生的阅读审美(语用)力,丰富审美体验,实现言语与精神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花草树木绿洲言语
去露营吧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深海绿洲
爱护自然,让环境更美好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块绿洲,它的名字叫“故乡”
花草树木怎样过冬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精彩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