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道
【摘要】当下,语文阅读教学都能自觉指向语言文字运用。可是,往往也会出现忽视语文要素的现象。语文要素的发现、提炼与落实,不能模糊、笼统、随意。指向语文要素的阅读课堂,要根据不同的文本体式、文本特质准确提取语文要素,还要关注学情,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语文要素真正落地生根。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文要素 教材 学情
一般地说,“语文要素”是指语文学习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凸显语文要素能够有效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因此,发现、提炼和落实语文要素,要求教师必须基于文本、关注学情。
一、用好教材,准确提炼语文要素
1.深度彰显语文要素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举一反三……”那么,如何用好“例子”、如何彰显“例子”中的语文要素,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有的教师提取到“无论……总是……”这一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运用这组关联词语造句。同学们一时说不出来,教师点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画面想一想,学生还是想不出来。而有的教师运用出示生活画面的方法创设情境,学生就能够顺利地运用这组关联词语造句,但学生对文句中语言表达的特殊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一位教师将原句改为:“樟树四季常青,它们一直那么蓬勃。”要求学生与原句比较哪个表达更好,学生知道原句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教师运用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原句更能突出樟树的蓬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和感受,对学生学会运用这组关联词语一定是大有助益的。其实,这句话是围绕着“樟树四季常青”来写的,这是“先概括后具体”的构句特点,注意到这个特点,教师设计的练笔应该关注“概括句”的话语情境,而不能单纯地提取“无论……总是……”来让学生造句。
2.滋养母语文化基因
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语音有抑扬顿挫,语速有轻重缓急,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优美地读、静静地听,才能够体会汉语言的韵味。老舍先生说过:“好文章不仅让人愿意念,还要让人念了,觉得口腔是舒服的。”一段文字,粗略地读一遍,也许能够提取信息,但无法领略语言的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古诗的学习,对平仄、对仗等规律已经有了阅读经验,学习现代散文也可以根据这样的音韵规律展开诗意教学。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光启蒙》:“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輕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段文字节奏轻快而又舒缓。“三月的和风”是“仄仄平平平”,“小溪的流水”是“仄平平仄仄”,平仄对仗。“甜甜的嗓音”与“芳香的音韵”呼应,可谓声情与文情浑然一体,读起来宛转悠扬,“悦耳悦目”,让人陶醉在母子相依,恬静、温馨的生活画面中。
3.落实重点语文要素
不同文体、不同特质的文本,需要重点落实的语文要素也不同。确定好的语文要素,一定要在“理解”与“运用”中得以彰显。教学课外经典阅读“儿童诗”一节时,先学习著名儿童诗作家韦娅的《会飞的树叶》,提取儿童诗写作的语文要素:“单句成行、巧用修辞、善于想象、富有情趣。”这只是知识和方法,怎样让学生学会运用?一位教师先设计改写策略,出示原诗:“谁都怕冬天/说冬天冷/小麻雀却说不/在光秃秃的树丫上/朗诵小诗。”要求学生将“小麻雀”换成“小朋友”,那么地点也要随之改变,孩子们改出了兴致。然后再学习诗人金波的《我们去看海》,孩子们马上发现了“运用拟人化手法”的语文要素,教师采用仿写的方法:“我们在山的怀抱里_____/_____四处回荡。_____在我们的脚下。四处都是_____/去爬山,一路有____/去爬山,有爬不完的_____。”最后出示春光烂漫的一组画面,让学生学习创作儿童诗。习得了方法,又有画面引发联想,孩子们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句。“改写——仿写——创作”,教学组织形式层层递进,遵循语用能力的生长规律,语文要素得到了有效迁移运用。
二、关注学情,有效运作语文要素
1.运用适合方法,提高理解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崔允漷教授说:“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学会。”阅读课堂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助手和推手,在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帮助学生读懂,在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帮助学生读好,在学生表达不好的地方帮助学生表达得更好。语文要素是相互关联的,不是孤立的。所以,运用适合的方法是使语文要素得以落实的保障。教学人教版小古文《刻舟求剑》时,学生读了“遂契其舟”,不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来理解,还是有学生不懂。于是,教师出示画面观察“契”的字形演变过程,学生渐渐明白“契”是“刻”的意思。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刻完之后楚人是什么心情,联系上下文,学生理解了当时的楚人应该是很得意的,他自以为很聪明,所以“是吾剑之所从坠”一句应该读出得意洋洋的神情。可见,不理解“契”的意思,就很难让学生读出文本的感情。对于词语意思的理解,应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动画演示字形变化过程,能给学生一种直观、形象的认识。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注意到了语文要素的关联性。
2.优化对话艺术,培养思考力
面对文本,学生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逻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淘汰浅层次的低阶思维,发展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高阶思维,从而实现语文要素的自我生长。教学人教版《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其中有一个关键词语“雪中送炭”,对于这个词的意思和用法,学生不好理解,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关注。如果直接问学生:“什么是‘雪中送炭?”或问:“‘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查词典,也能得出答案。但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支玉恒老师引导学生领会这个词语意思的教学片段是这样的:
师:大娘送去的是打糕还是炭?
生1:打糕。
师:那为什么说“雪中送炭”?
生2:“雪中送炭”意思是说“在冰冷的大雪天给人送去炭烤火,在人家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人家。志愿军好几天没吃饭,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东西。大娘送去打糕,好比雪中送炭一样,在志愿军饥饿的时候送了吃的。
师:说得好。饥饿的折磨好比在雪中忍受寒冷的折磨一般,大娘送打糕,是不是踏着大雪送来的?
生3:是踏雪送来的,因为路上太危险。
支老师提问的艺术在于,一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让学生深切地体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给予恰当抓手,发展创造力
语文要素落实过程不是简单的告知,也不是笼统的训练,它需要结合语境进行细化、分解,让学生找到抓手。教学《槐乡五月》一文,可以提取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叠词的运用。叠词在本文有四种表现形式,一种是“AABB”式,如“大大咧咧”;一种是“AA地”式,如“美美地”;一种是“AAA”式,如“啪啪啪”;一種是“ABB”式,如“甜丝丝”。怎样让这一语文要素落实到课堂中?一位教师由以下语段的教学,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出示语段:“‘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首先,让学生读拟声词,说说他们听到了什么。由此引导学生理解摹拟声音的叠词,可以生动地表现描写的画面。其次,让学生找出其他叠词,结果找到了“白生生”等。其三,引导学生领会这个词是从哪个感官来写的,学生体会到是从视角来写的。教师接着问:“这个‘白生生能不能换成‘白茫茫?”由此让学生体会怎样区别运用叠词。其四,引导学生说说“喜盈盈”写出了什么,学生明白写出了孩子愉快的心情。教师顺势将课文变换成诗歌形式:“‘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引导学生运用“读、思、悟”结合的方法读好叠词,读出槐乡孩子们的快乐心情。教师手中有法,分步引导,让学生对叠词的理解和运用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印象。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真正指向语文要素落地的阅读课堂,才能让学生在“一堂课下来,能有带得走的干货”(温儒敏语),而且是在自我体认、表达实践中生成的“干货”,由此才可以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房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