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萍,黄伟联,陶媛,汤慧,黄琳寅,蓝淑敏,朱莎,罗芬,谢菊英
(湘南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及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重者甚至剧痛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多指无盆腔器质性损害者,是一种功能性痛经,占全部痛经患者的90%以上[1]。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发病率较高,但对于痛经认识及治疗率较低[2,3],本研究通过对郴州地区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问卷调查,探究女大学生痛经的发病率、主要中医证型及对痛经中医治疗的认知情况,为女大学生普及痛经健康教育知识及积极推广中医防治痛经方法提供依据,多方面综合作用降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率。
以湘南学院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7~24 岁,随机发放问卷844 份,收回问卷844 份,回收率100 %,删除无效问卷71 份,其中有效问卷773 份,有效率为91.58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及《中华妇产科学》中对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5]。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考《中医妇科学》[6]诊断标准和临床症状,将原发性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内阻,阳虚内寒,气血虚弱和肝肾亏损六型。
湘南学院在校女大学生。
(1)既往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者;
(2)有精神方面疾病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3)既往有痛经,但近半年来无痛经者;
(4)问卷填写不完整者。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月经初潮年龄和现况、痛经病史、个人生活习惯、平素锻炼情况,对中医治疗痛经的认知情况等多个条目,并在相关人士的指导下反复对所列条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进行确认。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44 份,收回问卷844 份,其中有效问卷773 份,有效率为91.58 %,其中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者400 例,发病率为51.75 %。
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者400 例,其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原发性痛经患者中医证型构成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湘南学院在校女大学生痛经大多以实证为主,占70.5 %,其中寒湿凝滞证占35 %,气滞血瘀证占23.5 %,是最为常见的证型。虚症共占29.5 %,其中气血虚弱证占15 %,阳虚内寒证占8.5 %,肝肾亏损证占6 %。
由此可见,湘南学院在校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中医证型大致分布特点如下:寒湿凝滞证>气滞血瘀证>气血虚弱证>湿热瘀阻证>阳虚内寒证>肝肾虚损证。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型以实证为主。
湘南学院在校女大学生痛经对于中医治疗痛经的认知情况见表2。
表2 中医治疗痛经的认知情况
结果显示,痛经女大学生了解并尝试过中医治疗痛经的仅占15 %,听说过,但未尝试过的占43.25 %,没听说过的41.75%。由此可见,41.75 %的患者对中医治疗痛经基本不了解,85 %的痛经患者未接受过中医治疗。
进一步调查发现,79.5 %愿意去了解关于中医预防和治疗痛经的相关知识。患者期望了解中医防治痛经的相关知识途径见下表3。
表3 了解中医防治痛经的相关知识途径
从调查可以看出,湘南学院在校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有近一半的学生对中医治疗痛经并不了解,85 %的痛经患者未接受过中医治疗。可见,湘南学院在校女大学生对于中医治疗痛经的认知情况并不乐观。但是进一步调查发现,53.14 %的学生愿意通过讲座、自媒体推送等方式去了解关于中医预防和治疗痛经的相关知识,并愿意尝试中医治疗。
中医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有其独特优势[7,8],特别是艾灸、针刺、穴位敷贴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9-11],值得在女大学生中进一步推广,以缓解其痛经症状,降低痛经发病率。将来可以讲座、自媒体推送等方式推送关于中医预防和治疗痛经的相关知识,为女大学生防治原发性痛经提供有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