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志娟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主要是指那些和主题关系密切并随着主题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区域。它的目标、内容、组织等,随着主题的诞生、发展与结束而相应诞生、发展与结束,与课程的其他内容在主题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主题活动的一种形式、一种推动、一种升华,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孕育、相互拓展并相互提升。然而在实践中,却大多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融合。为此,笔者进行了探究,特别是对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动态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幼儿的发展是全面的、综合的、整体的、统一的,包括身体发展、认识发展、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无论是对主题活动来说,还是对区域活动来说,其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必然是综合的。将主题活动的目标融入区域活动中,更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对于一个主题活动来说,我们可以根据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不同的教育功能,将主题目标分解到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中。在活动中,我们再根据不同区域的教育功能制定各区域的活动目标,使各区域保持内在的联系。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仅有发展目标而没有可操作的具体目标,会导致“操作活动无目标”“教师心中无幼儿”和“内容在前、目标在后”的弊端。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确定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各区域活动中的关键经验。如“我爱祖国”的主题活动中,绘画的关键经验,是学习用夸张和对称的手法画脸谱;剪纸的关键经验,是学习对称和二方、四方、八方连续剪纸;刺绣的关键经验,是学习按图形轮廓绣出一些实物。这些关键经验的确定,不仅促使了教师围绕关键经验安排活动内容,还成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内容和评价的指标。
幼儿发展具有共同规律和相似特点,但幼儿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为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现象,我们依据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关键经验分解为层次目标 (即幼儿发展水平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师投放不同层次材料的依据。主题目标的逐层分解,使教师逐步增强了目标意识,学会了以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作为依据来确定目标和选择内容,克服了区域活动中教师投放材料的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保证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独立、自主地获得与主题相关的直接、完整的经验,发挥了教育的整体效益。
首先,根据主题目标制定区域活动内容。下面以大班的主题活动“话西游”为例。
区域游戏活动内容
其次,在区域活动中生成新的主题活动内容。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的内容是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具有灵活可变性,不可能完全由教师预设。因此,在区域活动中通过观察,发现某些学习内容是大多数幼儿的兴趣点,或者幼儿获得一些零碎、肤浅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具有继续探索价值时,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生成新的主题或新的主题活动内容。例如,将废旧材料投放到“探索发现”区域中时,幼儿们玩得不亦乐乎,有的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有的负责整理和分类。这样,我们就生成了新的主题“环保小卫士”,并鼓励幼儿收集各种废旧材料,为新的主题活动内容“垃圾分类”做好准备。
区域位置的动态变化是指活动区空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活动需要灵活地进行调整。如在“车轮滚滚”主题中,“汽车总动员”从原来的远离美工区到后来因活动需要而被调整到了美工区旁边。随着活动的推进,建构区也从原来远离美工区的位置调整到了美工区旁边。
区域大小的动态变化是指活动区的空间大小应根据活动需要灵活地进行调整。具体地说,当某些主题性活动区被很多幼儿喜欢并想要参与其中时,就可以通过压缩其他活动区的空间或通过挖掘与利用潜在的空间资源等方式扩大这些活动区的空间范围;相反,当某些主题性活动区在活动过程中逐渐被幼儿所遗忘或很少有幼儿参与时,就可以压缩或者取消这些活动区。
主题活动开展的部分环节需要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投放相关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一些主题教学所需要的课前知识准备,为主题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表明,幼儿早期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非正规的学习,幼儿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他们的学习大多数是发生在自发的活动和游戏中。我们将主题教学的有关内容展开作为区域投放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学习和探索主题内容,让主题课程得到补充和延伸。
每次组织集体活动后,会有部分幼儿需要从这个活动的内容上进行进一步拓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提出:“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根据 《纲要》 精神,我们就可以让发展较快的幼儿对主题活动教学中所掌握的经验水平进行提升,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主题背景下各个活动区域之间以整合内容为契机,围绕着主题活动开展的区域游戏活动是紧密结合的。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每个幼儿都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潜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启发和引导,我们也越来越体会到:教师要巧于思考,循循善诱,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作为幼儿自主化选择的游戏活动,活动内容的设置、材料的投放是活动目标达成的重中之重,而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锐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主题活动的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 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促进其主动学习。”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将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点,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幼儿兴趣的感染下,活动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地进行展开。随着幼儿问题的不断提出,教师的指导策略也变得以观察为主,注重幼儿以发现和探索的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幼儿进行积极的自我学习。同时,主题活动也在不断地衍生,幼儿在这样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大胆地与同伴交流,并深入地探究和学习主题活动,促进幼儿不断积累主题活动的相关经验。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怎样做”有充分的预测,然后才是“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及思维方式,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此外,在观察和指导的时候,一定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活动的空间,不断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幼儿的综合智能、创新意识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应受领域或者活动的限制,而应进行多元化的指导,使幼儿在认知、艺术、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观察、指导、创设、组织、设计活动的技巧,通过“创造→学习→再创造”,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使教育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应从教师转向幼儿,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和活动的主体,也使幼儿对主题内容的掌握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所有的区域不是在主题活动建构后马上就能创设出来的,可能刚开始只有两三个区域与本主题密切相关,但随着主题的开展,区域活动会越来越多,有的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有的是幼儿自主生成的,呈现了区域的自然性、延续性和发展性,推动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
主题下的区域活动能让幼儿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和意愿,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的一体化,才能使幼儿教育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