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冰,杨文多
(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4750)
PCI术为临床治疗冠脉狭窄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术后易发生无复流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预后[1]。有文献指出,无复流现象为PCI术患者术后发生心肌梗死与预后不良的相关独立预测因子,同时也是决定该手术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因此,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降低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为改善冠脉狭窄患者预后的关键所在。阿托伐他汀为他汀类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管内皮细胞。本研究对我院择期行PCI术患者术前2 d给予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旨在探讨该治疗方式对患者心功能等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6年7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择期PCI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63.39±3.22)岁;疾病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12例,冠心病27例,心肌梗死6例。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3.51±3.27)岁;疾病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12例,冠心病26例,心肌梗死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或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为严重冠脉狭窄病变;②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无过敏史。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者;②急性冠心病高危者;③表达障碍或精神疾病者;④肝肾功能不全者;⑤严重感染者。
对照组:PCI术前2 d,口服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9)20 mg,qd,术后等剂量长期服用。观察组:PCI术前2 d,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qd,术后以40 mg/d的剂量服用1个月,随后以20 mg/d的剂量长期服用。
①术前3 d及术后1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②术前3 d及术后1个月,采用Gibson描述法测算两组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脉血管校正的TIMI帧数(CTFC)。③记录两组无复流事件发生情况。
术前3 d,两组LVEDVI、LVESVI、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LVEDVI、LVESVI值均低于对照组,LVEF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3 d,两组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脉血管CTF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脉血管CTF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CTFC比较
观察组无复流发生率为2.22%(1/45),低于对照组的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14)。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当人体冠状动脉狭窄到某程度时,易发生心肌缺血现象,可诱发冠心病,将严重危及人类健康水平,并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3]。PCI术为开通堵塞相关血管的有效术式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但术后无复流现象,可影响心脏功能恢复及心肌血流供应,增加心肌梗死率及病死率。故如何控制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4]。
目前,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指出,可能与炎症反应、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导致微循环阻塞存在密切关联[5]。临床多采用拮抗炎症反应以及改善微血管功能的药物来控制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6]。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控制心肌梗死、中风、心源性死亡等事件的发生,还具有抑制血栓、抗炎、稳定动脉斑块、改善内皮功能等多重作用[7]。其中,阿托伐他汀为临床常用降脂类药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管内皮细胞。PCI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不仅可有效发挥药效,还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提高治疗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无复流现象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个月,观察组LVEDVI、LVESVI值均低于对照组,LVEF值高于对照组,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脉血管CTFC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择期PCI术前,采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具有改善术后心功能指标的积极作用,且可减少无复流现象。究其原因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改善心肌血流灌注,降低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以减少PCI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与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比较而言,术前给予强化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起到短期内冲击治疗的效果,利于降低血管内皮严重反应,稳定梗死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活化等[8]。
综上所述,择期PCI术前,采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微血管循环,利于保护心脏功能,降低无复流现象,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