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收到的很多通讯员稿件中,大多新闻的时效性不强,常常是近日、日前、前不久,其实可能是10天前发生的事,这可能与企业内部报刊的出版周期有关,我们收到一条时隔一个多月的新闻稿件,当时这位通讯员说,这个事很重要,希望能够在报纸上发出来。说真话,这种稿件就很让我们编辑头痛,不发吧,打击了通讯员的积极性,发吧,这哪里还是新闻?
在保证新闻时效性方面,我们有一个建议,凡是企业高管参加的活动、公司和生产厂组织的全体性活动,最好是在当天或第二天完成稿件写作,如果我们的通讯员自己把时间搞模糊,写个“前不久”,那这个“前不久”到底是多久呢?编辑就会一头雾水。
所谓新闻由头,就是说引发你写这条新闻的点,也就是新闻基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怎么样这六大要素,新闻由头中可以是其中的一点,也可是其中几点。什么人,或者什么厂,干了什么事?这是新闻由头,总之要把最想告诉读者的内容、最吸引读者了解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所有新闻都是信息,但信息不一定是新闻。有很多通讯员写的稿件,其报道的内容是信息,而不是新闻,因为没有新近发生的事实在里面。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要学会找准新闻点,这条新闻新在哪里?是时间新,还是地点新?是人物新,还是事件新?如果都没有,那就得好好想一想了,我们写的还是新闻吗?可别写成了工作总结。
很多通讯员的来稿中,不写或者一笔带过了新闻现场,其实新闻现场中事件的变化、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都是最能打动、吸引人的一部分。比方写员工培训,“6月7日上午,在公司物流管理部停车场,随着武警战士‘立正’‘稍息’一声声威严的口令,49名身着公司宣传文化衫,头戴红色宣传太阳帽的营销员开始接受为期10天的培训。”这样就有了现场感,读到这些,你就会有仿佛置身于营销员军训现场的感觉,似乎看到了他们的形象,能够听到他们走正步的声音。
所以,建议大家写新闻时,一定要注意写现场,现场的再现,有助于新闻内容的表达与读者对新闻的了解和认知。
新闻中很多时候都会涉及到人物,新闻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对新闻的全景展示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有助于新闻真实性、完整性的表达。如果缺少这一部分,新闻就会变得不形象,不生动,不具有说服力。所以写新闻就要写好新闻中所涉及人物的各种活动,包括语言、神情与动作,要注重细节描写。
在很多新闻来稿中,作者只是记录自己看到、听到的情景,对新闻为什么成为新闻,是在一种什么状态下成为的新闻,没有一个交代,这样就很容易让人觉得缺少一些新闻发生的环境状态。
比如,公司获得了全省质量奖,如果我们只报道获得了质量奖的新闻,如果没有背景介绍,大家就会有疑问,公司凭什么就能获得这个奖?得这个奖是不是很简单?当我们加上了背景,说公司多年来重视质量管理,通过了ISO的质量体系认证,还有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这样就解答了读者的疑问,也就让新闻变得充实、完整。
要想新闻完整、有深度,就要用大量的背景资料来佐证,要想新闻不片面,就要有大量的背景资料来帮衬,当然我们所用的背景资料也不是越多越好,是要有针对性,有所选择地使用。
在很多新闻来稿中,有的通讯员朋友写的不像是新闻,更像是文艺副刊的文学作品,大量使用形容词,成语让人应接不暇,“溢美之词”很多、太多之后,就有些虚而不实。建议大家在写新闻时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副词,特别注意不要人为拔高新闻人物或新闻事实,注意新闻人物所说的话,表达的意见,一定要符合他的身份。
另一个就是不写空话,没有实质性内容、可有可无的话坚决把它删除。有一个通讯员有这么一个好习惯,就是把新闻写好之后,自己会大声朗读两遍,这样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他的这种方法很好。在此,我建议大家在新闻写好之后,也可以这样读几篇,看看自己写的新闻稿件有没有最近的时间,有没有新闻由头,有没有新闻现场,有没有新闻人物的活动,有没有背景介绍,语言是不是很实在,有没有说过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