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王红军
(作者系大众日报舆论监督部主任记者)
2018年7月14日,《大众日报》刊发报道《短短一条路,为何限速忽高忽低?》,促使山东道路整体“提速”。其实,这一篇舆论监督报道从选题到刊发,已经“拖”了半年之久。
“山东的路”,曾是名副其实的亮点。但在各种交通工具交联互通成为发达标志的今天,这一优势不再显著,和进步较快的地区相比,山东甚至已经落后。
2018年2月,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之后,山东围绕“落后在哪里”话题展开讨论,网友反馈较多的一条就是交通管理:包括限速路段过多、限速标志不显著等,特别是交通管理手段单一、超速罚款扣分过多。
就在当月,一位北京网友调侃说:“驾长车踏破京沪高速公路,从富庶的江南直抵齐鲁山川时,最坑人的一个体验就是,临沂段的高速公路限速突然降低到了110公里/小时;更有无数个卡口无厘头、无征兆、无预警地降低到80公里/小时……”
第一时间,山东高速交警间进行了回应:“江浙一带以平原为主,而山东省内丘陵地貌为主,所以高速公路修建之初就有很多不同。”
根据高速交警的说法,同一条高速公路不同路段的限速,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对于山东整体道路而言,限速标志是否过多、交通管理手段是否合理呢?
3月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通告称,山东将全面排查高速限速值设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限速值不合理的路段,合理提高限速值。
但是,时间在不停地过去,山东道路限速问题始终没有改观,网民的吐槽依然如故。
记者不停地在思考:这已经成为潜在的舆情,我们能否以客观报道提前“引爆”这个舆情?
众所周知,高速公路不能随意停车,记者的现场调查就会受到限制,采访计划就这样暂时“搁置”了。
一直到7月初,记者在朋友圈偶然看到了一条微信:一会儿限速80公里/小时,一会儿限速变成了70公里、60公里、40公里,短短一条100多公里长的潍高路(从潍坊市到高青县),限速不停地切换,这合理吗?
潍高路限速问题,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突破口”。
但是,传统的体验式采访,是不是最佳采访方案呢?在跟同事讨论过后,记者决定采取更加灵活的采访方式。
7月10日一大早,在蒙蒙细雨中,记者从济南乘坐高铁来到潍坊,计划沿着潍坊—寿光—广饶—博兴段,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从东往西分段采访。
9时5分,记者坐上了从潍坊到寿光的长途汽车,跟随52岁的司机王克成,一边查看限速标志一边畅谈限速问题。
10时多,记者走出寿光汽车站,坐上了小李的出租车,从寿光至广饶路段,并在中途加油站随机采访了2名货车司机。
14时30分,记者坐上了一辆网约车,从广饶到博兴县,限速值不停地在80公里/小时、60公里/小时、40公里/小时之间切换。
15时7分,行驶到董官庄村附近时,限速值是70公里/小时……
15时8分,限速值变成了60公里/小时……
15时14分,限速值又变成了40公里/小时……
就这样,记者看过了潍高路的大部分路段(除博兴至高青段),挨个去看限速标志、去记录限速值,得到了全面、客观的情况,成就了这篇报道的基础。
面对道路限速这个“潜在的舆情”,我们慎之又慎:如何预防舆情走偏?除了客观事实,我们还要敢于表明立场,以理性的言说,发出主流的声音。
具体到一个一个限速标志,在公路、交警、地方政府以及第三方机构责任不明晰的情况下,我们联系采访了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专家,真正做到了持之有据。
见报后,大众日报新媒体“新锐大众”及时跟进,全国主流媒体的微信公号以及新媒体纷纷予以转发,第一时间形成了网络舆情。之后,相对分散的舆情,迅速演化为相对一致的舆论诉求:整治限速问题,舆论进入预期“走向”。
时任山东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孙立成在相关舆情报告上作出批示,要求从提升山东营商环境的高度来整治限速问题。
报道后第4天,山东省公安厅出台《全面改进和规范公路限速及测速八条工作措施》,并集中开展6个月的限速整治排查,全省16地市也相继出台限速整治措施。
2018年11月1日起,山东省出台《山东省道路测速取证工作规范(试行)》,规定调整公路限速值的,必须综合考虑该路段车辆运行速度、超速违法率和交通事故等综合因素。
这一波舆论过后,网络上几乎没有了山东限速问题的吐槽和讨论,真正达到了提升山东营商环境的目的。这是对舆论监督报道的最好回应。
去年以来,山东省大力倡导舆论监督,但是传统媒体记者的行动速度,如何跟上舆情演化的步伐,抢占舆论引导的先机,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也是我们舆论监督记者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