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现场云的媒体融合实践

2019-11-18 04:24贺大为
中国记者 2019年2期
关键词:全息全员全程

□ 文/贺大为

内容提要 如何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对这一全新课题,新华社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联合3100多家媒体,通过具体的融合发展实践,着力探索一条可操作上手快、效果可期风险可控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如何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对这一全新课题,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联合3100多家媒体,通过具体的融合发展实践,着力探索一条可操作上手快、效果可期风险可控的实施路径。

一、全程媒体:从直播到直播态

现场云秉承现场新闻理念,向媒体用户交付轻便、完整的移动采编发系统,采编人员用一台手机即可实现前方即拍即采即传、后方即收即审即发。由此,媒体实现了与以往采编场景完全不同的“行进式报道”,推动全程关注、全程发稿的“直播态报道”得到广泛应用。

在传统采编场景中,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并不发稿,而在现场新闻报道中,记者从确定选题一刻开始,就能够实时发布新闻的最新动态,记者、编辑、受众三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接近零时差,受众与现场的情况趋于高度同步,新闻生产实现了“全程化”。

在传统采编场景中,只有广电直播实现实况直播,展现了全程报道的雏形。现场云对“直播”的定义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延伸,衍生了“直播态报道”新业态:一是实现直播的轻便化,用一台手机替代了昂贵的直播车,用云导播台替代了复杂的物理导播间;二是实现了直播的全员化,打破广电对直播的垄断,为纸媒及新媒体赋能;三是突破了直播的场景限制,极大拓展了直播的题材范围,可以广泛应用到日常报道中,为媒体的“全程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传统采编场景中,采编发全流程基本上都是离线状态,而全程媒体对报道时效、协同效率的高要求将进一步推动媒体向在线生产转型。现场云将采集挪到手机上,实现的正是在线生产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即采集和采集者的在线化。媒体用户发现,移动在线采集后,在线化编辑和在线签发自然而然地轻松实现。

目前,日均近400家媒体用现场云播发现场新闻。兰州晚报、兰州广电、河北青年报等媒体初步实现了日常报道的全程化,具备了全程媒体的雏形。特别是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深入,现场云将这一生产模式带到了900多家区县媒体,有效推动基层媒体的转型升级。

二、全息媒体:面向新媒体的全媒体化

全息媒体适应资讯可视化发展态势,对全媒体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现场云的发稿数据来看,一是文图视频及视频直播形态齐备,单兵具备了全媒体生产能力;二是报道结构全面向全息化升级。目前,平台内逾70%的现场新闻报道有视频直播流,短视频占比超过30%,图片占比超过60%,纯文字报道极为少见。这是因为,语境的变化带来的语态的变化。一线记者反馈,用手机采集,在奔跑中发稿,视频直播报道比短视频拍摄轻松,短视频比图片轻松,图片比文字轻松。记者自然而然选择了成本最低的生产方式。

相比以往的全媒体转型,现场云是轻量化的,即便中西部地区的县级媒体都能轻松上手,即便从未做过视频业务的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也能直播;也是新媒体化的,文图视频都是对标移动终端进行生产。这就保障了这一轮业务转型具备可操作性,保障了内容更加适应移动端的阅读习惯和传播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媒体通过现场云实现“全息化”之后,不仅采编效率提高,新媒体传播力也显著提升。而且,不少平面和广电媒体探索全息广告模式,实现了机制化盈利。

三、全员媒体:社会化生产推动产能扩张

从现场云的实践来看,对全员媒体的理解有三个层次:

一是媒体人员“全员”实现全程化、全息化生产。现场云在媒体内部的适用范围经历了三个阶段:上线之初,只有新媒体部门的直播人员使用,主要用来进行视频直播报道;第二阶段,新媒体部门发现,日常新闻也可以通过现场云实现直播态的报道,因此将使用人员由直播组扩展到全部门;第三阶段,部分媒体负责人发现,传统生产部门也可以和新媒体一样改变“采访与发稿分离”的状态,因此将现场云从新媒体部门扩展到全员使用。

发展到第二个阶段后,新媒体部门的职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以往,新媒体编辑不主动参与采编发,只能被动地依附于传统部门产出的稿件。现在,他们可以全流程进行新闻生产,从原来仅仅复制黏贴成品稿的“搬运工”,拓展为自主策划、组织实施的“媒体人”。

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出现了重要变化。一个记者从采访开始就同步发稿,采访结束时已经完成第一轮新媒体报道。记者可以通过现场云的编辑工具(“生成长文章”功能),便捷地将时间线性排列的直播态素材,改写为结构化叙事的版面稿;或者,剪辑加工成视频稿。在这里,这个记者既是新媒体记者,也是传统媒体记者。扩大到一个媒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采集实现了一体化。

二是实现了社会化生产,大量通讯员实现了在线协同。以往通讯员和媒体的对接是离线的,实战中往往“通讯员找不到记者,记者找不到通讯员”。现在通讯员进入现场云后,也可以和记者一样“举起手机就拍”“随时随地发现新闻”,而且秒级联通记者编辑,大幅降低了两者对接的“交易成本”,为大规模在线协同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主流媒体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将辖区内党政部门“建制化”组织起来,形成了覆盖广泛的“一张网”。在这张网内,报道员“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媒体借助现场云成为“本地消息总汇”。大连金普新区广电、宁夏永宁电视台等县级媒体由此建立了三四百人的报道队伍,山东聊城晚报报道员超过3000人,他们的产能得以快速扩张,而新增的成本几乎为零。全员生产的模式体现出极高的“边际效应”。

三是有力地推动非媒体与自媒体参与主流资讯生产。现场云上活跃着不少公安、消防、救援等行业用户,他们提供的报道快速、鲜活、接地气,传播效果显著。为进一步复制推广这一模式,我们和相关职能部门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在行业内整体推进现场云的使用。现场云还启动了拍客计划,规模化组织自媒体进入生产体系。

四、全效媒体:对标资讯消费需求的有效供给

全效化要求媒体更加注重传播效果、提升传播精准度,全面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

提升传播效果,需要对标新兴媒体传播规律优化生产方式。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两张皮的情况下,多数“镇版之作”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刷屏之作”。对比明显的是,移动端的生产从源头开始就直接对标移动端传播,有效推动了供给侧和消费侧的“卯榫对接”。

提升传播效果,需要把握受众的资讯阅读需求和阅读场景,针对性分类供给。现场云的直播态报道以其高即时性、高既视感满足对该新闻密切关注、持续关注的“刚性需求者”,精剪短视频则满足低成本阅读、快速阅读的“泛资讯消费者”。前者以高贴近性的本地化传播为主,后者以高新闻性的大众传播为主。

提升传播效果,需要把握受众的阅读心理。在对外传播中,外国受众对温情、人性,故事化、情节化的新闻更感兴趣,现场云大量来自基层的生动报道受到广泛欢迎。2018年播发的《为爱停留!热心小伙骑车为老太挡车流》在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收获1.88亿浏览量,刷新纪录。

提升传播效果,还要求媒体更加准确地把握时度效。四川宣汉县融媒体中心现场云报道《脱贫攻坚路,巴山峡谷情》浏览量突破700万,点赞5万多次,1万多条跟帖中负面评论率0.2‰。传播时度效与具体的场景结合了起来,家乡亲情的纽带将全国全球的宣汉人联结起来,在移动互联网建立了强大的主流舆论场。

媒体融合四梁八柱环环相扣,单解其中的任一个问题都是系统难题。化繁为简的办法是找到一个突破口。现场云从源头端创新入手,以在线生产为主线,推动全国媒体悄然实现转型,成效初显,并将朝着全程、全息媒体、全员、全效的方向持续深入推进。

猜你喜欢
全息全员全程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全员核酸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河南油田开展全员劳动竞赛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手工制鞋全程LOOK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