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中国传记文学研究名家名作点评

2019-11-18 07:31王成军
传记文学 2019年11期

王成军

江苏师范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是传记文学的古国与大国,古有刘勰的《文心雕龙》专设“史传”篇,刘知几的《史通》、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等,多论及中国史传文学的特色。但是,随着20世纪西方文学观念的引入,虚构成了文学的正宗,小说文体独霸文坛,传记文学研究走入低谷。换句话说,那些推崇《史记》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价值建构者,几乎都把司马迁看成了小说家,如李长之的《司马迁的风格与人格》。尽管胡适、朱东润等极力鼓吹传记文学写作,但他们仅有数篇论文问世,而无研究专著传世。新中国成立迄今七十年间,前十七年,传记文学创作出现了革命英雄传记的小高潮,但是传记文学研究没有突出的收获;“文革”十年,传记文学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初期,当小说、戏剧、诗歌等文类顺势而发,大量研究专著面世之时,传记文学研究却少有人问津。其主要原因是文体歧视,即认为研究小说等比研究传记文学更有审美价值。直到韩兆琦、陈兰村、朱文华、杨正润、赵白生、李祥年、全展、王成军等学者著作的出现,中国的传记文学研究才走入了春天。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这些绽放在改革开放沃土上的名家名作,值得进行梳理和评点;它们对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研究所发挥的作用、意义,需要给予应有的评价和总结。为此笔者不揣冒昧,评骘一二,诸多著者或师或友,不当之处,望多海涵。

1.赵白生著《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272页。

该书内容包括传记文学的事实理论、传记文学的虚构现象、传记文学的结构原理、传记文学的阐释策略以及传记文学的经典诉求五部分。赵白生是世界知名传记文学专家,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创始会长、国际传记文学学会创始人。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举办了26届传记文学年会,他组织了其中的25届。《传记文学理论》2003年初版至今已再版五次,可以说是中国传记文学研究的扛鼎之作,也是当今传记文学作者与学者的必读之书。著名传记作家桑逢康说:“此书融汇中与西,贯通古与今,视野广阔,理论高深。”传记文学评论家全展评价此书为:传记文学“学术专著,五次印刷,世所罕见”。从大数据来看,这本书,是被传记文学学术界引用率最高的专著。1赵白生是中国当之无愧的传记文学理论研究第一人。

2.韩兆琦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466页。

这是一部以传记文学名称和理念来叙述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史专著。本书记述了先秦至清代中国传记文学产生、发展的历史。韩兆琦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史记》研究专家,用传记文学文体整体理念来弘扬司马迁的传记文学美学价值是他的独特发明。《中国传记文学史》在叙述到传记体小说时,第八章第六节引用了一些《聊斋志异》中的例子,为此还曾受到个别学者的质疑,而笔者在一篇书评中则明确指出:“这是中国古代传记与小说之间的特殊文类杂糅现象,传记文学发展史著里完全可以也很有必要进行学术探讨。”韩兆琦先生一直致力于传记文学研究,是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3.朱文华著《传记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269页。

这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第一部传记研究的专著。古月说:“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界掀起一股红红火火的‘传记热’。但和‘传记热’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传记理论的研究却冷冷清清,几乎读不到什么重头作品。”朱文华这部专著包括三大部分:一是传记的理论问题;一是传记发展史;一是传记写作问题。朱文华教授主张传记是历史的分支,认定传记文学中的“文学”二字属于翻译错误,也就是说不存在传记的文学。笔者认为,他的学术思想不无保守。此书虽说是传记研究的开山之作,但影响不是太大,甚至可以说,随着传记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朱文华关于传记只是历史的学术观点反而削弱了他自己的传记写作成就。

4.杨正润著《传记文学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642页。

杨正润任职于南京大学文学院,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专注传记研究,著作颇丰。这部专著从选题酝酿到写毕出版,整整花去了十年时光,可谓十年磨一剑。“当时中国的传记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国外的材料也难得一见。到了堪大我才明白,胡适、朱东润等前辈学者一再指出中国传记文学落后、要人们向西方传记学习,是多么深切的感受。我作为传记学者,也是从这时才开始了严格意义上的传记研究,这确定了我一生学术的主要方向。”1994年,中国的传记文学研究一片荒芜,这体现了中国学术研究有空白之处,亟待补缺。如果,杨正润的这本著作能早几年出版,对中国传记文学的写作与研究影响会更大。

杨正润的另一本专著《现代传记学》,同样辛勤写作了十年。该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洋洋洒洒73万字。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传记本体论、中篇传记形态论、下篇传记书写论。杨正润凭此专著奠定了其在中国传记文学研究领域的重镇地位。2012年,杨正润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为教授,创办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同时创办了《现代传记研究》(C刊来源集刊)杂志,这是国内唯一一家传记研究学术期刊。

5.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494页。

陈兰村是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授,研究《史记》出身。他的这部《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与韩兆琦主编的《中国传记文学史》最大区别在于:一是增加了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上的理论研究章节;二是跨度从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直写到当代传记文学的回顾与展望。

此外,陈兰村与张新科合著《中国古典传记论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311页。张新科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与陈兰村合作此书时,是青年学者,如今是以研究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享誉学界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此书每个章节都是独立的学术论文,颇有建树,为当代传记文学学者提供了学术资源。

6.李祥年著《传记文学概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254页。

李祥年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大家朱东润先生的高足,也是国内最早的传记文学研究方向博士。在复旦大学,他虽与朱文华教授同台开设传记研究课,但传记观念相异,朱文华认定传记是历史,李祥年主张传记是文学。这本《传记文学概论》就是他的学术观点的集中展示。本书篇幅较少,但其传记文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论点,影响颇大。此外,以独立章节阐述了中国传记文学和西方传记文学的发展脉络,但论述未展开、不透彻。

李祥年还出版了《汉魏六朝传记文学史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人的大写——中国史传文化》(沈阳出版社,1997年出版),前者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后者从史传文化的视角切入传记文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被忽视的史传文化传统,而是否继承这一史传文化传统,则对当下的传记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7.全展著《中国当代传记文学概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296页。

该书包括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的发展历程、领袖传记、将帅传记、英雄传记、文学家传记、艺术家传记、当代传记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态势等十二章。全展是荆楚理工学院教授,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是一位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的批评家。他最初以论文《论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传记文学》1987年第2期)在传记文学研究领域展露才华,该文立论新颖独特,发表后引起较多的关注。全展教授学术作风严谨、为人宽宏大量。他在担任《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主编期间,专门开设“传记文学研究”栏目,发表了大量影响力强的传记文学学术论文,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专门发表传记研究论文的阵地。全展后来又出版了两本专著:《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传记文学:观察与思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全展,人如其名,几乎把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全部展现在了他的笔下,是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界最具影响的批评家之一。

8.俞樟华著《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313页。

9.叶志良著《现代中国传记写作的历史与叙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198页。

这本专著,针对“五四”以来现代中国传记与传记类文学的创作现象,基于现代传记写作的研究,以传记的现代转型为起点,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传记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以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各种传记的出现为研究对象,对传记文学和传记类文学进行了深入研析:在纵向上梳理“五四”以来中国传记与传记类文学写作的发展脉络;在横向上概括现代自传、他传、杂传、类自传和传记体小说的叙事方法。叶志良曾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兼任人文学院副院长,他和陈兰村一起主编《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该书论述了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价值和基本走向,在作家与作品的构成方面,尽可能多地体现出广泛性与代表性,较全面地体现出传记文学发展的真实图景。

10.郭久麟著《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409页。

该书对中国20世纪传记文学发展进行了历史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和评价,对中国20世纪传记文学的佳作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郭久麟是四川外语学院教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作家型的传记文学研究者。

11.张新科著《唐前史传文学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326页。

张新科的传记文学研究,着力于《史记》与传记文学的关系。此书是从史传文学的角度来结构全书,涵括史官文化与唐前史传文学、唐前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唐前史传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建立、唐前史传文学中人性的展现、唐前史传与民间文学等内容。换句话说,张新科的研究思路不是打造传记文学的独立性,而是想建立史记学。此外,他还出版了《史记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全书分为七论十七章,阐述了“史记学”的范畴、价值、源流、本质、方法,以及“史记学”的生命力与研究者的素养等内容。2006年,他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典传记的生命价值》,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该书在全面掌握中国古典传记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立足现实人生,从建构中华民族精神美学的高度,探讨了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哲学意蕴、民族心理等。在该专著中,张新科有意在“古典传记”后面加上“文学”二字,由此可知,作者依然认可和肯定传记文学这个概念。

12.李战子著《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446页。

李战子是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作为语言学博士,她用自传研究方法论来进行语言学研究。2000年,她出版《语言的人际元功能新探——自传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英文)一书。这本《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从自传出发探讨自传话语的人际意义,对传记研究颇有启迪。她在书中提出:“现在时在自传中的功能可归纳为:(1)由于它的指称意义,形成“过去—现在—过去”的时态变化,象征自传作者的写作态势;(2)通过做评论和反身性表达,表明叙事自我的存在,从而使叙事获得一种与读者面对面交际的姿态;(3)通过再次捕捉心目中的所见,或创造和谐性,现在时起到了放弃叙事的回顾性,从而蕴含内在评价的重要人际作用。”

13.唐岫敏著《斯特拉奇与“新传记”——历史与文化的透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247页。

该书为国内首部而且是唯一一部研究以利顿·斯特拉奇为代表的“新传记”专题的学术专著。它聚焦了“新传记”文本,探讨了“新传记”的两个突出特征:反叛性与实验性,以此揭示了“新传记”的本质内涵。唐岫敏是杨正润培养的博士,这部专著是她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此外,她主持并出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国传记发展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本书全面阐述了英国传记文学从早期圣徒传到当代传记作品的发展轨迹,揭示了各个时期传记文学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内涵,梳理了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传记作家与作品,探讨了数十位传记作家的思想、其作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14.辜也平著《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384页。

辜也平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巴金研究专家,他在传记文学界闻名,是因其在《文学评论》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民族特色》。这篇文章视角独特,富含政治美学意义,且极具前瞻性,与当今强调的大国主体、文化输出主题遥相契合,突出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叙事特色:“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最初提倡以西方传记文学为参照,并且带有明显的标举西方传记模式的倾向;后人在论及现代传记文学时,也都格外瞩目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外来影响而忽略其民族承传。但中国传统‘史传’的史鉴功能,‘史传’写作中的宏大叙事、实录原则以及春秋笔法对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仍然有广泛的影响。这种民族承传使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带上了浓厚的社会历史色彩,承载着鲜明的宣传教化重负,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弱化了对传记文学的表现主体——‘人’本身——的探索。”另外,辜也平培养的博士生雷莹撰写的《中国现代作家自传研究》(2012),也是传记学界的重要成果。

15.赵山奎著《精神分析与西方现代传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3月出版,232页。

赵山奎是浙江师范大学的教授,他的著作研究角度独特。精神分析与传记在20世纪的相遇与互渗,无论是对精神分析还是对西方传记而言都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其影响延续至今,仍有回响。客观地说,这一影响虽是相互的,但并非对等的。这本专著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从传记史的角度,对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传记创作实践及理论探讨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二、从传记叙事的角度,对精神分析观念、方法在西方传记作品中的叙事表现进行分析;三、从传记理论的角度,探讨精神分析对传记真实性的影响、传记活动中的移情现象及传记伦理等问题。

16.梁庆标著《自我的现代觅求——卢梭忏悔录与中国现代自传(1919-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279页。

梁庆标是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该书试图从影响研究的角度分析卢梭经典自传《忏悔录》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并探讨现代自传者对它的选择和接受情况,从而对中国现代自传的进程及国民心理进行审视。

此外,梁庆标还主编了西方传记论文集《传记家的报复:新近西方传记研究译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392页),共收录文章十七篇,源自英、法、德、俄四语种,基本都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著述,均属于传记研究兴盛时代的成果。此书理论建构与文本分析兼备,宏观评述与微观细读皆有,既总结传记发展史上的问题,又力图阐明未来的发展方向,作者大都是精研传记之专家、著名传记作家或青年学者,各有其代表性。

17.房福贤著《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家传记研究十六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249页。

房福贤是山东师范大学的教授,这部专著是他的教育部课题,主要研究当代出版现代作家传的写作得失。该书内容包括为什么研究传记、鲁迅传记研究、郭沫若茅盾传记研究、巴金老舍传记研究、郁达夫曹禺传记研究、胡适周作人传记研究、冰心丁玲传记研究、萧红张爱玲传记研究、金庸传记研究等。此外,他培养的博士韩彬出版了专著《现代中国作家自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18.赵焕亭著《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 294页。

该书以鲁迅、郁达夫、沈从文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为个案,对其传记作品进行专题性研究,有三大特点:研究眼光、研究材料、学术意识。作者所提出的“优秀的作家传记作品能与文学史构成互文关系”这一观点极具传记诗学价值,将作家传记文学研究的地位提高到了与文学史同等的高度。

19.杨国政、赵白生主编《传记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349页。

该书是一本欧美传记文学研究专集。杨国政是北京大学教授,专注法国自传文学研究。他另有重要译作,菲利普·勒热纳的《自传契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此书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传记文学写作与研究影响巨大,甚至对中国当代文学叙事中的自传话语转向,都有很大的影响。刘心武曾就此书写过一篇颇有影响的书评:“我以为这本书对我们来说,其最大的意义倒未必是去具体参与对‘什么是自传’这一问题的探讨,读它的好处是能够获得一种研究方法上的启迪。比如,现在我们对电视剧如何处理历史题材,时有争论,究竟历史能不能戏说?是应该尽可能地去正说亦即还原历史真貌呢,还是也可以利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素材来编造故事?争论的双方,有时还在电视的谈话节目里短兵相接,各执一词,难以调合。这种一般性的争论,往往只停留在赞成/反对、有害/无妨、杜绝/齐放的浅层次上。其实应该有学者站出来,像菲力浦·勒热纳研究‘什么是自传’一样,从根本上构建出‘什么是正说,什么是戏说’的裁定框架来,把学问作细、作深、作透。”

20.朱旭晨著《秋水斜阳芳菲度:中国现代女作家传记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219页。

朱旭晨是燕山大学教授,专攻中国现代女作家传记文学研究。中国现代女作家传记在经历了发生期(1919-1949)、停顿空白期(1949-1978)、恢复繁荣期(1978至今)三个阶段的发展后,内地出版的“五四”以来第一、二、三代女作家的传记作品(自传、他传、日记、书简、回忆录等)已多达几百部,其文化含量的多层次性使作者队伍及读者群落均呈现多元结构的特点。本专著基于作家传记与作家作品之间的互文关系,基于女作家传记作为研究对象的充分的形式独立性与内涵丰富性,选取了五位较有代表性的女作家,通过对她们的传记/自传的研究来探讨传记写作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例如第一章通过对丁玲传记的分析,主要讨论了作家传记如何处理对传主的人生描述。

21.李健著《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研究》,新华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331页。

李健是复旦大学博士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解放军报社记者。本书从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形成的背景及其意义、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理论的新突破、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作品的新突破、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与西方传记文学的交融及创新、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对古代史传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现代性六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深入的论述。

此外,李健的博士论文结集为《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研究》(新华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此书在总结传记文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丰富的资料和系统的分析,归纳、论证了新时期以来我国传记文学的基本概况、发展轨迹、精神内涵以及未来趋势,探讨了传记文学创作的重要问题,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

22.邹兰芳著《阿拉伯传记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446页。

邹兰芳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专攻阿拉伯语文学。传记是世界范围内古老而普遍的文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也有着丰厚的传记文学遗产。阿拉伯传记文学如何在历史中演进发展,在本书中得到了梳理。本书还探究了阿拉伯语传记文学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政治、思想、宗教特征,挖掘了历史发展中各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非凡的个性面貌,提出了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批评洞见,为国内人文学科的整合性研究提供了一种范例。

23.许德金著《成长小说与自传——成长叙事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180页。

许德金是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他师从叙事学大家申丹,从叙事学视角阐释自传。本书以成长小说的界定为突破口,一反传统的批评套路,把成长小说的批评视点,从对其虚构性的过度专注转移到其具有的高度自传真实性,即不再把成长小说置于小说虚构文类的研究框架内,而在自传非虚构的新语境中探索;自传也因其本身具有描述传主自身经历的高度真实性特点,而成为历来自传批评家所关注的中心。本书通过对具体现代自传叙事作品的分析,揭示出自传本身具有一定的虚构性,为传主的叙事政治所服务,可视为一种自传体小说,从而把自传讨论从历史和事实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遗憾的是,本书是英文出版,受众偏少。

24.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编《传记文学研究》(曾果伟、赵白生、郭锷权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411页。

这是第四届(1997年)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张家界年会的论文集。张家界年会是名副其实的学术盛会,著名作家邵燕祥、叶兆言、韩石山、李辉、叶永烈等均有赴会。会议承办人郭锷权是本书责编兼主编之一,此论文集前后组稿出版不到一个月,但影响至今。郭锷权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长期供职于湖南人民出版社与湖南文艺出版社,主持过数种大型图书的出版工作,先后荣获国家级图书大奖15次。郭锷权已于2011年驾鹤西去,谨以此章节致敬。

25.汪荣祖著《史传通说》,中华书局,1989年11月出版,375页。

汪荣祖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历任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以及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本书以《文心雕龙·史传篇》为基础,分立二十四个专题,包括:载籍、记事记言、彰善瘅恶、春秋、左传、战国策、太史公、传记、班固、后汉诸史、陈寿、恶代之书、百氏千载、盛衰、石室金匮、铨评、总会、铨配、信史、记编同时、素心、直笔、贯通、史任。书名的副标题虽是中西史学之比较,其主要内容还是集中探讨中西史传的方方面面,这是一部对当代中国传记文学研究者影响颇大的学术专著。钱锺书为之作序并赞叹曰:“吾友汪君荣祖通识方闻,贯穿新故,出其绪余,成兹一编。于中外古今之论史传者提要钩玄,折衷求是,洵足以疏沦心胸,开张耳目,笔语雅饬,抑又末已。余受而读之,赏叹之不足,僭书数语于简端。”

26.宋晓英著《身份的虚设与命运的实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300页。

该书注重文本的细读与资料的发掘,着重分析移民时代现代人之“身份的虚设与命运的实存”;考察新移民作家生命移植后视野的扩展,其文化立场的转变与心灵的顿悟,其对族裔国、寄居国文化的保留与扬弃,对海外华人写作、欧美中国文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中外作家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流变、美学风格的嬗变进行了总结,揭示了多元文化对当代人人格影响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出当代中国文学形象演变的动态图与海外移民作家之典型人物星谱图。

宋晓英是济南大学教授,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美华人自传体写作发展史研究》,首次将华人(大陆出生)自传体创作现象作为文学运动、创作思潮来研究,并将其与北美黑人自传、犹太人回忆录、亚洲其他族裔写作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宋晓英对此文类在华人文化运动史、大中华概念上的汉语写作、北美少数族裔自传史上的地位进行了客观评估。

27.刘曙雄、赵白生等著《东方作家传记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379页。

刘曙雄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本书是教育部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专注近现代东方文学领域,对各主要语种杰出作家的传记文学作品给予关注,填补空白。这些传记文学作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家本人撰写的自传、自述、回忆录、日记、书信等;二是传记作者等为这些作家写作的文学传记、评传等。本书对于东方各民族传记文学的研究,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其主要内容包括:自传中的假面——略论三岛由纪夫传记文学、韩国现代作家自传文学论略——以《韩国现代作家三十三人自传》为中心等。

28.焦小婷著《非裔美国作家自传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212页。

焦小婷是河南大学教授,专门研究美国黑人文学。美国黑人传记文学,传承着黑人民族集体的灵魂、生命和精神,不仅给人以历史的教益,且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的启迪。本书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评述的方法,以黑人文学发展的总体脉络为主线,从早期非裔美国文学、奴隶叙事、后蓄奴制时期、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民权运动时期及现当代时期共六个阶段展开叙述;以传记研究探讨个体形态、历史群体的方法论,分别探讨各个时期传记作品中传主的生活背景。本书以各时期具代表性的、非裔美国作家的自传作品为研究对象,着力刻画这些处于风口浪尖上的真实人物的人格风貌,细致解读其生存、生命和生活故事,这既是对单一作家自画像的再现,又是审美意义上的、非裔美国作家群体像的批评性传记和传记性批评。

29.王成军著《传记诗学》,新华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262页。

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理论建构部分,分十三章集中探讨了中西传记诗学的诸多理论问题;文本阐释部分,分十三章对中外传记经典作品进行了文本细读和美学剖析。本书史料翔实,论述严谨,观点新颖,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对传记诗学的整体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曾获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第五届理论研究一等奖。王成军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最早关注中国传记文学研究的学者之一,论文散见于诸学刊。

王成军另一部著作《纪实与纪虚:中西叙事文学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331页。该专著一半论述中西小说叙事,一半论述传记文学叙事,提出“一切叙事皆是纪实”的论点。

注释:

1 截止2019年10月16日,此书总被引675次,被图书引167次,数据来源于读秀中文学术搜索。

2 王成军:《富有特色的传记文学史》,《人民日报》1995年5月20日第6版。

3 古月:《传记学的开山之作》,《安徽史学》1994年第3期。

4 袁祺编:《岩石与彩虹:杨正润传记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第491页。

5 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14页。

6 辜也平:《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民族特色》,《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7 刘心武:《对自传的裁定——读〈自传契约〉有感》,《文汇报》2002年9月13日。

8 全展:《台湾传记文学研究的新视界——评郑尊仁〈台湾当代传记文学研究〉》,《金陵科技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9 汪荣祖:《史传通说》,中华书局,1989年11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