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生
金融的本源就是服务实体经济。
—— 题记
象屿是市场的摇篮,满载着市场经济的主体,沐浴着东海边的第一缕阳光,伴随着音律有序的海浪,孕育出一个又一个让人欢呼的奇迹。
农历已亥年的暮春,我们这群报告文学作家跟随着咸咸的海风,飞越一排排铁臂吊塔,飞越一片片集装箱货场,飞越一幢幢现代化高楼,走进了象屿集团。我们的任务是用文字描绘奇迹,用文字解读象屿。
我负责采写象屿集团的金融产业。
一、奔跑在市场化道路上的国企
厦门象屿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象屿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金融产业是象屿集团核心产业之一。
本世纪初,厦门岛爆出了让国人惊震的“4.20”远华大案。厦门特贸公司等三家国有企业因涉案太深,不得不停业关门。在此关键时刻,象屿集团接受了厦门市委市政府的任务:“妥善分流关停企业的下岗职工,同时,变现处置相关资产”。董事长吴世滨临危受命,兼任“厦门特贸公司”的董事长。为了节约成本,工作一段时间后,吴世滨从特贸等三家公司的留守员工中挑选出20多人,成立厦门象屿资产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作为善后团队,处置托管资产。
正是这次任务,催生了象屿金控的前身——象屿资产管理公司。
按照一般的工作效率,做这种托管处置工作,搞它个三年五载,并不为过;可是,象屿资产的同志没有这样做。他们快马加鞭,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厦门特贸等公司的资产处置任务。
资产处置完了,新的问题来了,象屿资产这20多人去哪里?如果不寻找新业务、新出路,就意味着下岗。一时间,同志们都在着急自己的“前程”!
急,没有用,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市场。
当时,处于迷茫期的象屿资产团队,尝试了很多业务,几乎什么事情都做过:企业管理咨询、房产中介,为了找出路,整个团队使出浑身解数,一心想着尽快趟出一条路来。在不断的摸索中,象屿资产抓住了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处置的战略机会,终于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2004年,象屿资产与政府合作、第一次单独获取沙县资产包;2005年,象屿资产与美国嘉吉公司合作,受其委托进行尽职调查,收入38万咨询服务费。在这个项目中,初出茅庐的象屿资产团队在不足2个月时间,完成31户金融类不良债权尽职调查,处理的材料堆得比一个人还要高;一个接一个资产包业务陆续开展……;2009年配合厦门中级人民法院处理夏新电子破产重整案件,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完成对库存原辅材料、机器设备、厂房土地的快速变现,盘活资金3亿多元……
自2007年下半年起,象屿资产管理公司按照类金融企业的战略定位,先后设立了象屿担保、象屿典当、象屿小贷,并投资厦门农商行成为第一大股东……2013年,设立象屿支付公司;2015年又在深圳设立象屿深圳保理公司,市场区域向全国重要城市拓展。十余年间,象屿的类金融业态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并且从雏型到成长壮大,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类金融板块格局。
2015年,象屿集团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以象屿资产管理公司为主体,整合象屿集团旗下类金融单体公司,成立了象屿金控集团。
二、比做金融的更了解产业,比做产业的更了解金融
经历16年的打拼,当年仅有“几杆枪”孤军奋战的单体公司已蝶变成兵强马壮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
这是一个年轻的群体,平均年龄不过35岁,朝气勃勃,信心满满。与他们交谈,如承甘露,如沐朝阳,总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禅机,对企业、对未来、对生活充满希望。可惜,纸短话长,我只能忍痛割爱,只说几个有代表性的人。
廖世泽,象屿金控集团董事长,同时身兼象屿集团副总裁。出生于书香门第,爷爷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父母均为教师,从厦门大学财政金融专业毕业后,在旅游公司干了几年财务经理。象屿集团成立之初加盟象屿,是吴世滨董事长亲自面试录用他。20多年过去了,吴董事长的话他至今一字不差仍铭记于心:“對于象屿来说,你的经历不算最好,但,有两点可取之处,一是人聪明,二是有不服输的劲头。”
如今,作为象屿金控的掌门人,他侃侃而谈象屿金控的产业金融、消费金融、资产管理三大业务板块,分析市场形势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安排经营计划又不乏务实认真。然而,谈得最多的还是他作为经营者的用人之道。
廖世泽十分注重原则和诚信。身为象屿金控董事长,他以身作则,从不迟到。一天早上,廖世泽巡查办公区,远远望去,一台办公桌上布满了灰尘,他走上前用手一摸,果然如此。问及怎么回事,左右面露难色地说:可能是出差跑业务了。廖世泽回到办公室,请来人力资源部的经理,让人事部门去查清真实情况,结果是那名工作人员常常号称“出去谈业务”不出勤,又或是来公司晃一下就走了。廖世泽觉得,有事可以坦诚请假,天天谎称谈业务,违背了诚信的原则,不适合从事金控业务,应该淘汰出局。最终,员工以离职收场。
对于公司中层甚至高管的任命,廖世泽则始终坚持“能者上”的原则,象屿金控搭建好平台,让有能力的人施展,也帮助有能力的人成长;有时候甚至对人才“拔苗助长”,因为他相信,压力之下,人是可以激发出潜能的。
象屿金控刚组建那年,风险中心总监职位缺岗。廖世泽找来时任副总监的鄢菊兰,跟她进行了一次认真地谈话,开诚布公地对她说:“你离我心目中理想的金控总监要求还有差距,你努力提升能力,我同时也在社会上招聘,三年后,如果都招不到,那我就把总监的位置给你。”“有目标,就有动力”,2018年,三年期满,廖世泽看到压力之下鄢菊兰的成长,便毫不含糊地将她提任为风险中心总监。
原资产包团队的负责人曾志成,做事勤恳踏实,任劳任怨,但有一个明显的短板就是不善于与人沟通。从金控集团对于资产包业务未来发展战略对团队管理人员能力要求出发,2016年年初金控集团决定对这个团队的管理结构进行调整,廖世泽出面做工作。他首先充分肯定了老曾几年来的工作成就,也坦诚地指出老曾在管理沟通以及布置工作任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动员,老曾坦诚接受了自己的不足,考虑到公司的发展大局,便真心诚意地退位让贤,并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贡献出来,帮助接替他的后辈成长。至今,两人的关系还很好,而这种“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也在整个资产事业部延续。
廖世泽主张用人要善用其长处,而不要盯其短处。这点与当年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吴世滨董事长不谋而合。“员工只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事情,有点缺点有点短板我都可以容忍。”廖世泽说,“我经营企业其实就是经营一种责任,不仅要让股东满意,让合作伙伴满意,更要让员工有成就感,让员工可以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成果,金控平台越做越大,员工收入越来越多,在社会上就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重。”
陈伟滨,象屿金控集团总经理,回顾金控集团所走过来的路,陈伟滨感慨良多。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关键词:市场与转型。
从最初的象屿资产管理公司,到今天的象屿金控集团,企业所经历的转型他记忆犹新,对转型的曲折与不易也深有体会。他举例说了象屿金控成立之初的调整。
2016年,象屿金控还不满周岁,资本市场、股市均不景气。公司原定以投行业务为突破口的计划既不占天时地利,也没有人和。公司董事会意识到定位失误,抓紧调整象屿金控第一个五年规划,回归本源,依托象屿集团产业链,把业务的着力点放到产业金融上。
对于现在象屿金融业态的布局,陈伟滨表现的颇有信心。他说现在金控集团产业金融、消费金融、资产管理三大主业,方向上正好互补。实体经济兴盛时,产业金融与消费金融两大业务就同时兴盛;而一旦实体经济萧条,银行实行一刀切的紧缩政策,不良贷款就会成批出现,那时,便是资产包业务拓展的最好时机。产业金融所使用的保理、融资租赁、产业基金三大金融产品,时间上长中短配套,保理,最长是半年期,可解决企业短期融资需求;融资租赁一般是三到五年的时间,目标瞄准中期需求的实业;产业基金,包括对一些产业客户的直接入股,几乎要跟所投企业同生共死的,所以周期性更长。如此短、中、长周期融合,确保了象屿金控的资金流动性和经营效益的稳定性。
苏主权,象屿金控副总经理。高挑匀称的个头,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让这个70后的高管看起来充满活力。
目前他分管消费金融这一块,在他的嘴里,新兴的词语很多,新鲜的观点也很多。他说:“做消费金融一定要有场景”,还说:“做金融,最核心的是要看这个钱是往哪个方向去,它的使用场景是否安全;钱要能放得出去,关键还要收得回来。象屿金控这几年出险非常少,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坚守这个业务底线。”他举例说:“现阶段象屿金控所做的消费金融,一个是房,一个是车,都是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于老百姓来说,买房是需,甚至要透支自己未来几十年的收入,违约成本很高。车也是一样,车虽然不像房产金额那么大,但老百姓一般也不会轻易违约,所以做这两类业务,风险系数相对低;相反地,脱离了类似房和车这种消费场景,做消费金融风险就会比较高。”
从业务一线成长起来的他,认为市场日新月异在变化,只有保持学习、紧跟市场,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做一行,精一行”,只有对行业很了解,对流程很熟悉,对客户的痛点很透彻,才能在市场中发现更多的机会。“象屿是个很务实的公司,我们的很多成功经验,都是在具体操作业务和服务客户时一点一点感悟出来的。我们既从实践中学习,也向同行、向市场、向互联网学习;但我们的学习也不是拿来主义,而是批判性地接受。现在我们正在做金控的ERP系统,未来通过系统可以进一步用大数据分析帮我们做管理、分析和决策。”
庄伯仲,深沉稳健,他给我从象屿金控的前世讲到今生,娓娓道来,波澜不惊,他是投资发展部总监,也是象屿金控的智囊之一。
他为公司转型的两个重要关口提供了研究成果。一次是2005年。那一年的3月18日,象屿资产公司召开工作部署动员大会。这次动员大会,被称为象屿资产发展史上有着标志性意义的“潮州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象屿资产管理公司结束处置特贸等公司资产的使命后转型做资产包业务的可行性。可研报告就是他执笔;“以经营金融类不良资产作为公司转型的重点业务”在潮州会议上获得象屿高层通过;另一次是2015年。象屿集团整合旗下类金融企业,组建象屿金控集团,金控的成立不是简单拼凑,而是要1+1>2,第一个五年规划如何制定?庄伯仲再次主笔了象屿金控五五规划并提出“比做金融的更了解产业,比做产业的更了解金融”,这句话成为象屿金控人的行为规范和努力方向,也成了金控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密诀。
戴隆宇,一个与象屿金控命运相似的人。正所谓“一滴水见太阳”,戴隆宇的转型经历,就是象屿金控为适应市场而不断调整业务方向的具体写照。
戴隆宇原来做财务当主办会计。2005年,资产公司转型做资产包业务,需要更多的人跑市场,做尽调。公司建议他转型,公司的建议很直白,关键的就两句话:一句是“男的做一辈子财务,发展很有限。”另一句是:“你的性格比较活跃,坐不住,适合做业务。”他听进去了,放下账本跑起了业务。
从资产包业务的新兵到部门经理,戴隆宇大概用了三四年的时间,这是他的第一次转型。
2009年-2010年,他当部门经理不久,所有银行的资产包,价格合适的,都被清光了,剩余的,基本没有发掘价值。也就是说,资产包的业务做完,他和他的团队必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否则,这个部门就要被拆并。
转向哪里呢?是典当、小贷、担保吗?市场没有现成的答案。
那几年,全国的房价上涨,大大小小的银行饿狼般地扑向那块肥肉。“机遇冲着有准备的人而来”,而戴隆宇的团队却毫无准备。他们又痛苦地调整了三年,调整工作方法及流程,调整新的客户群,调整业务模式,全部重头再来。三年打拼,他们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不知道有过多少次沮丧,总算打开了新的业务渠道,做起了房产抵押贷和委托贷业务,团队业绩上千万,解决了生存问题。
2015年資产包的行情好起来,象屿金控董事会决定把握行情,做大资产包业务,而戴隆宇的团队是对资产包业务最熟悉的团队。消息传来,没有一个人乐意。因为,他们这时做房产抵押贷和委贷业务已是熟门熟路,而且资源积累来之不易,放弃真是不甘。更何况,资产包赚钱远远不如做房产业务来的快。但越是这样的关键时刻,国有企业的纪律性、执行力越得以体现,公司的业务要依据市场调整,对应的部门要服从公司的大局,戴隆宇的整个团队又一次担起大任,扛起了资产包尽调的重责,在“资产包”市场大显身手,业绩月月飘红旗,收入年年上台阶,2018年贡献利润达到4000万元。
三、企业文化:源自草根,把风险放在第一位
习总书记说过,没有文化的民族没有未来。
象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水利的体会是:一个企业没有自身文化的再造,企业凝聚力就有问题。
象屿金控的董事长廖世泽说得更具体,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传承企业文化,可以規范行为,防范风险。
象屿人以草根自诩,告诫大家不忘艰苦奋斗,永葆创业激情。象屿金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几多曲折,几多风雨?象屿人在商海拼搏,又有多少次山重水复、多少次柳暗花明?其所以春风吹又生,就因为草根不择环境,深深地扎进土壤。象屿人胸中装着一团火,总有一股干事创业的激情。他们在困难中与象屿集团一起成长,直到今天长为参天大树。
“草根离不开大地,金控是草,集团是大地。”金控的成长有很好的土壤,那就是他们可以依托集团的产业链做金融;他们有象屿集团总部的全力支持。廖世泽很认真地对我说:“我最想告诉别人的是,金控可以发展得很好。”
《资本论》说:“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百分之二十,就会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百分之百,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贪婪,是资本的根本属性。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古今中外的商贾概莫能外。
然而,作为企业的象屿集团,却把利润排在了第二位。他们的经营理念是:风险第一,利润第二,规模第三。
在象屿,这已是深入人心的象屿文化,是每个员工约束业务行为的铁律。象屿金控人强调要完整地理解这个排序,所谓风险第一,就是企业进入市场,首先要活下来,生存是必须的。但时刻要记住市场险恶,要敬畏市场;所谓利润第二,因为毕竟是企业,不赚钱,股东不满意,员工也没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所以企业一定要对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要赚钱。所谓规模第三,规模说明企业发展的好坏,具备适度规模,有利于抢占市场,有利于资金流动。
象屿金控防控风险的办法很多,而且,一环连着一环。
首先要识别风险。金控人强调,万事都有风险,不能当因噎废食的傻子,关键是提前预测风险点,识别出来做好防范预案。一旦风险来临,早有脱身退路。
消费金融是风险较大的业务,谈到消费金融的风险控制,风险中心总监鄢菊兰感慨良多。她几乎每天都要审核、审批大量的业务提单,特别忙,也特别有压力,既要识别、防范风险出现的可能,又要加快业务审批的效率,二者都不能偏废。她说:风险意识要与业务意识相匹配,每审批一单业务,无论是通过还是否决,都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漏掉了哪个环节,放过了风险;是不是卡死了哪个环节,以至于业务没做成”。
其次要严明戒律。他们依据“当牺牲风险来做利润的项目不做,当牺牲利润来做规模的项目不做”的总原则,拟定了加强项目的战略选择的清规戒律,这里摘抄六条:
(1)国家政策禁止类项目不投入。(2)不符合战略方向的项目不投入。(3)不具备组织运作、管控能力的项目不投入。(4)耗费大量自身资金,盈利一般的纯财务性项目(建立同业关系除外),即使风险可控,也坚决不介入。(5)不能简单以抵押物充足,以及资金流动性作为项目评判标准,而要更加关注项目自身现金流反和哺覆盖能力。(6)结合客户实力、企业市场地位和行业发展周期等因素,综合权衡,避免风险事件的集中爆发。
做金融,高风险高利润,风险第一尤为重要。象屿金控注重从机制体制上予以保证,重大投资必须总监亲临现场。
具体规定,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总监级以上领导到现场,亲自了解项目情况,把握关键环节,避免误解错判。有关项目,还必须在核实现场和财务报表的同时,关注融资主体的表外信息,例如进出仓单、资金流水、税收和工资发放、水电费用、等等,要分析和测试这些信息与报表数据的符合性、匹配度,准确把握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如果客户不提供这些清单资料,就不承做项目。
最后,一跟到底。象屿金控董事长廖世泽说:做金融无非就是做人,是一种融智、融心的事业。他们严格执行贷后跟踪,推进项目后评价,他们严格遵循象屿集团张水利董事长总结出来的风险管理的“三个不等式”,“合规并不等于问心无愧”,“客户信用不等于偿债能力”,“控制货权不等于没有风险”。
这“三个不等式”,每一个背后都有一串得与失的故事,对风险防控的后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员工主动作为,从只关注客户的抵押物,到关注客户的现金流和对客户信用体系的新评判等等。
四、业务方向:拾银行之缺,唯产业之实
曾经有个朋友对我说:如果把世界上的各种职业堆成一座宝塔,其基础必定是实业,而站在塔尖上的则是金融。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把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作为金融工作的三大任务。
坚守金融本源,为实体经济服务,既是政策之势、市场之道,也是象屿金控自身发展的需要。
唯产业之实
在2015年金控的年度董事会上,张水利董事长提出:象屿集团产业链上的核心客户大都具有“资金密集、负债率高、一次性投入大”的财务特征,在“去杠杆、货币政策双支柱管理”的金融背景下,那些客户迫切需要多样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因此,象屿金控应该走金融与产业协作之路,在同业竞争中实施差异化发展,从而实现象屿金控自身的独特价值。
同时,象屿集团的自身发展也迫切需要发挥出资金运作应有的效用。传统手法是企业用资产换贷款,再用贷款去买资产,因而企业发展越快,资金需求量就越大。但是,如果一直靠贷款去买资产,企业的负债率就会不断提高。象屿金控可以帮助象屿集团及其投资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或者融资租赁、保理等业务模式,优化企业资产结构,降低企业负债率;还可以通过产业基金等方式,将集团内外部优质资源聚集到一些质优或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上,推动集团整体的多元化发展。
在市场的教科书中,象屿金控找到了这个名词——产融结合。
但是,不能不承认,转型产业金融的困难很多,最大难题是专业人才不足。过去的象屿资产主要是做资产包经营、房抵贷、担保等单一产品,现在要用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来解决产业发展困难,且有别于一般银行的金融业务,难度就更大。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熟悉多种金融工具,并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具体选择哪种使用。象屿金控设立了产业金融事业部,赋予其统筹“保理”、“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等各业务团队的功能,同时,代表金控对接象屿集团内部各产业版块,及时收集业务信息并反馈。象屿金控产融结合的道路就这样迈开了步伐。他们运用三大金融工具——“融资租赁”、“保理”和“产业基金”,同时,整合社会各类资金渠道,以职业化、专业化服务,为象屿集团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各类金融咨询服务和方案设计。
业务开始之初,成效未达预期,主要的原因是与产业的粘合度不强。金控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他们一方面继续积极拓展产业客户。同时,也设立了研发中心,对相关产业的生长周期进行研究,以便抓住某一产业的上升期,适时介入;同时,研究预案,在产业的下滑期,及时退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是这样的产业金融背景,锤炼了金控人的业务素质,一要懂产业,二要懂金融。
拾银行之遗缺
象屿金控现任的产业金融事业部总监范宏立在加盟象屿之前,有着多年的银行工作经历,加盟象屿之后又历经了资产公司的转型,他给我的最大印象是善于在比较中发现问题,他无时无刻不在把有强大资本的“金融寡头”与相对弱小的“类金融”作比较,经常是把二者放在同一个环境,寻找出其中的细微差别,然后,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要抢先做,哪些事情要慢一步做,从而,巧妙地差异化地发展业务。他总结:金控要“做银行的后端业务,走与银行不一样的业务道路,从而使自己成功地分到一杯羮”。
在研究中,象屿金控的产业金融团队发现,象屿集团的核心客户有许多民营企业,他们在决策机制、产品生产、销售渠道方面颇具优势,但却普遍存在贷款难、贷款成本高的問题。那些可以从银行贷到款的企业,一般不会需要类金融服务,而需要类金融服务的企业,要么是不具备银行借款条件,要么是已经向银行借贷过但仍没有彻底解决资金问题。这两类,都是象屿金控的目标服务对象。
陈伟滨总经理有着同样的看法:从金融安全的角度来讲,在产业低谷的时候,象屿金控比金融机构更有优势。譬如,在某个产业出现低谷期时,银行就会采取一刀切的紧缩政策。银行放贷一收紧,许多企业就难逃资金链断裂厄运。金控人就要做这样的生意,在弱者中寻找强者,从受伤的企业中发现机会,然后,用一体化的金融解决方案解决其融资问题。
象屿金控依靠强大的产业背景做金融,做出银行了无法复制的业务模式。
圆百姓之梦想
经济学理论:消费、出口和投资是拉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而扩大内需,鼓励国民消费,则是中国政府的重要国策。
有关资料显示,消费信贷余额占GDP比例,中国仅为12%,远低于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水平,存在着巨大发展空间。消费需求已成为中国经济第一驱动力,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和消费激励政策的不断叠加,消费金融业务将进入发展新周期。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信、支付宝、信用卡的使用,中国人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也开始了理性的“寅吃卯粮”,绝大部分家庭通过房贷、车贷,购置了小车,住进了新房。这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消费观念转变的使然。
金融业务进入人们生活,促进居民消费,已成为各家金融机构又一个激烈竞争的战场。象屿金控要在消费金融业务中分一杯羹,就必须避开金融大鳄,谋求差异化的发展。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象屿金控已搭建一车一房两个平台。业务定位、经营模式、发展规划逐步清晰。
车,主要指二手车业务,以象屿盈信为主体。2018年,在注重防控风险的基础上,实现自营与代理商业务两方面高速增长。
房,以二手房交易为线索,以象屿房盟为平台,与原有的象屿小额贷款业务正向协同,发挥象屿小贷“短小频快”的业务优势,改善公司业务结构,增强业务发展后劲。
五、资产包生意,既为政府分忧,也为实业解愁
所谓资产包,通常指打包处理的不良资产或金融机构打包处置的抵押物。而资产包处置的方式和主要流程则是某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打包,并在审判机关的依法监督下公开卖包,社会上的公司法人或自然人通过尽调,报价竞争,然后,拆包分类,依法处置还债,并获取溢价利润。
资产包是市场赏赐给象屿的礼物
象屿金控的前身——象屿资产,曾受托管理和处置厦门的几家歇业公司(包括厦门特贸、金轮和新为天)的资产和人员,在处置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结交了银行、法院、律师等方面的朋友,具备了处置资产包的能力,成为福建省第一家开展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国有企业。
“资产包业务就是虎口拔牙”,时刻都在斗智斗勇,关键是具备强大的处置能力,金控的资产包团队坚持与债务人和谈协商在前,法律框架在前,合作共赢在前,其后才是打赢官司,推动执行,强力拍卖。与此同时,金控开展产业金融和消费金融两大业务,串联着强大的客户群,为资产包的处置储备了一定分包渠道。可以这样说,象屿在资产包的处置能力远远超过其他金融机构。陈伟滨总经理很自信地说:“我们的资产包业务是象屿金控各项业务中最成熟的。”
按银保监会统计,2018年末全国贷款不良率达到1.89%,再创十多年来的新高。据分析,由于中国经济将较长时间处于结构调整期,银行贷款的不良率还将持续上升,防控金融风险是十九大确定“三大攻坚战”的核心任务,资产包经营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因此积极拓展资产包经营,服务国家化解金融风险的战略,既是市场机遇与自身能力的有效对接,也是象屿社会价值和企业经营利润的双重需要。从2019年开始,象屿金控注重升级资产管理业务,加快从资产处置向资产经营的转变进程。具体说,就是关注资产包中潜在的优质资产,配合集团产业链的延伸,将传统的资产变现转型为资产租赁经营,从而获取更大的收益和稳定的现金流。
邹志敏的故事
还是应该说说邹志敏,不然,就没说清资产包。
作为资产事业部的总监,邹志敏大部分时间在出差,在公司时,则每天至少都要接待三拨客户。
那天,利用下午下班后的时间,我走进了他的办公室,聊起十几年的资产包业务,他说:“做不良资产,说白了就是去讨债,银行放贷的钱收不回来,就把债权卖掉,我就去讨,去千方百计地把资产处置掉。”“不仅辛苦,而且还很危险”。他应我的要求,讲了以下几个小故事。
一次,去漳州云霄的一个村子里看资产,车子进不去,只好叫摩的,因为地方保护势力很强,他们就自称是债务人的朋友,其实并不认识债务人。下了摩托,他们抓紧时间拍照。摩的师傅感觉事情不对,马上变脸。他们不得不落荒而逃,好在公司的车子就等在村子外面,而且发动机没有熄火,大家上车就走,紧张得出了一身大汗。
还有一次,邹志敏和同事去龙岩永定看一个厂房,他们避开看门的保安进门拍照。保安发现后,拿上一把短刀,气势汹汹地跟了上来,问他们是什么人,他们巧妙地回答:银行的,并趁保安还没有反应过来迅速离开。
还有一次,资产包团队依法查封一處楼盘,前期购房的买家们听信债务人的蛊惑,包围了他们,还动手掐他们的脖子,危难之际,他们报警求救,三个小时后,才得以解围。
近两年,象屿的资产包业务团队也越来越强大,法律部门从一部变多部,还组建区域小组。资产事业部也引进了不少的高素质人才,资产包业务的平台越来越火红。聊到这里,邹志敏有些激动,他说:“在象屿十几年,对象屿的做事风格和理念感触蛮多,象屿最大的优势就是贴近市场,非常务实,人与人之间都很简单,只要你踏实干事,有业绩有能力,就一定有发展!”
几天的采访就要结束了,可是,我奔驰在象屿帝国的思绪无法收住缰绳,他们的草根文化,他们的产业实绩,他们拼搏向上的干劲,真的叫我欲罢不能。我让协助采访工作人员提供方便,爬上了金控大厦的顶层。眼前的象屿岛风光旖旎,自由贸易区的保税码头车来船往。尤其是西海的天际线格外壮观,夕阳点燃起一把烈火,烧红了天边的云彩,烧红了大海的波涛。一艘满载集装箱的巨轮,从门吊林立的码头缓缓转身,鸣笛起航,驶向红彤彤的远方。
那巨轮就是象屿。她是大海的娇子,在胜利的号角声中,天天航行在海洋的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