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

2019-11-17 17:52裔兆鸿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保税区厦门

裔兆鸿

人间四月芳菲天。

4月初的厦门,廖廓蔚蓝的天空,澄澈透明;树丛郁郁葱葱,尽展春色;盛开的粉红色三角梅,不时浮来悠悠的清香。我们作为中国作家协会采风团的一员,来到了象屿。

象屿,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岛之名,现在却因世界500强象屿集团而响彻中国。

敢为人先:就是要敢闯敢试,敢于第“吃螃蟹”,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闯关夺隘。

历史的海洋,波澜壮阔。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一部壮丽史诗。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成立,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厦门,因海而兴,以海筑城。

湖里,厦门岛西北部的一个普通村庄。

1981年10月15日。湖里。随着第一声开工炮响,掀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创业的崭新一页。

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当好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正是厦门经济特区肩负的使命。

特区建设遭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资金短缺。拓荒者们大胆探索,办特区机场,向科威特贷款;港口建设,向世界银行借钱;通讯发展,则向日本融资……厦门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

1982年1月,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破土动工,一年多后正式通航。这是中国第一家完全利用国外贷款建成的机场。

厦门与珠三角一样,一时间“三来一补”的企业遍地开花、如火如荼。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无论是乡镇企业还是地方国营企业,它们协同发展、齐头并进。什么IT、服装业,什么家具、灯饰业,什么皮革、五金业……它们均蜂拥而来,组成了庞大的“产业族群”,犹如满天星斗,散落在厦门岛屿上的村村镇镇……

然而,历史,每推进一步都伴生着阵痛。

1984年的早春二月。厦鼓海峡,一片浩浩淼淼的水域。

“鹭江号”犁开一簇簇如雪浪花。游艇上,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近前向邓小平汇报说:“厦门可搞成自由港”。

小平同志当即回答说:“不一定叫自由港嘛,但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正是在厦门,邓小平意味深长地挥毫写下著名的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它,首先在中国的南方落下了最初的一笔。

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

就在这年夏天,习近平同志从河北正定南下履新,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厦门,是习近平踏上八闽大地工作的第一站,是他饱含深情眷恋的城市。来到厦门报到的那天,刚好是他的32岁生日。

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习近平是领导者和拓荒者之一,他对这片热土充满了创业的激情,洒下了智慧的汗水,绘制了战略的蓝图。他亲自主持编制的《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根据厦门的实际情况,研究解决厦门自由港发展模式,探索性提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自由港的路子。第一步就是建立厦门保税区,第二步就是以自由贸易区替代保税区。第三步就是有限度地在全岛放开自由港。如今回过头来看,这毫无疑问是非常具有前瞻性、高屋建瓴的決策指南,是厦门发展战略的历史性突破。

作为改革开拓的先行者,此时的厦门一切只能从零开始。

东方风来,大海扬波。

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非同寻常的南方之行,再次点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情之火。

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象屿保税区,规划面积2.36平方公里,一期工程0.63平方公里,在全国15个保税区中面积最小。象屿以“保税区”这个特别的身份,载入了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史。

也就在这一年的金秋,在厦门西海域的一片滩涂上,厦门象屿保税区的建设大幕,由此拉开。

从此,象屿这个“潮起一汪水、潮落一片泥”的极不起眼小岛,与厦门经济特区的崛起紧紧相联。

何谓“经济特区”?特区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试验田”,就是“先行先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窗口、桥梁和纽带。

也许,苍天在有意考验象屿的创业者们。

聆听时代的召唤,鹭江两岸,五老峰下,有一种使命,先行先试;有一种出发,不忘初心。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坐在我们面前的原厦门象屿保税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胡汉丕,精神矍铄,目光如炬。谈起当年筹建保税区的情景时,依然激情洋溢,侃侃而谈。

1992年9月7日,那是一个秋阳艳丽的日子。象屿岛。下午3时。市里原定在这隆重举行象屿保税区开工仪式。

哪知道,忽然间海上狂风大作,乌云从南面翻滚而至,暴雨如注,原想在露天鸣放礼炮的,现在却不得不转场。参加仪式的人们,只好来到一个旧碉堡里,燃放礼炮......

让人惊奇的是,已是好久没下这么大雨了,为什么赶在开工来雨?按照厦门当地人的说法,水寓意为财,这是预示着象屿保税区天降吉祥——

说到厦门象屿保税区、象屿集团,胡汉丕可说是创业者。胡汉丕,1948年出生于厦门本岛海沧的鼎美村。1967年,他高中从厦门灌口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先后当过生产队记工员、生产队长、大队支书。1975年,胡汉丕被推荐上了厦门大学生物系,成为最后一批的工农兵学员。1978年,厦门大学毕业生后,胡汉丕又回到灌口乡下老家,被分配安排到了公社,先后担任副书记、书记。1983年之后,胡汉丕又先后担任厦门市集美区区长和湖里区区长,可谓经历曲折,阅历丰富。

厦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创办保税区,市里急需人才。有理论有实践的干才哪里有?

从基层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胡汉丕,自然成了最理想的干才了。市里岂能不派他上阵?

创业是艰辛的。胡汉丕始终奋战在保税区的第一线,他与众多的创业者们同住工地,同睡地板,在窝棚里吃饭,可谓尝够了酸甜苦辣。

机遇不等人,不抢不争是庸人。胡汉丕害怕贻误时机,有时甚至昼夜奋战在工地。

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胡汉丕一边及时与市委协调沟通,一边派人去深圳取经。创办保税区涉及的问题林林总总,千头万绪,他要与市里各局、委、办协调,与各参加施工单位协调,还得与铁路海关协调,真可谓忙得焦头烂额。

为了赶工期、抢时间,厦门及周边地区的船和车,都被他通过各种渠道聚集到了这里。那阵子,海面上密密麻麻都是船,从涨潮忙到潮落,轮番上阵;陆地上所有的车辆也是歇人不歇车,昼夜抢运,川流不息。

“不占国家一分田,不花财政一分钱”。从批准之日到开关运作,象屿保税区建设者们举债5.3亿元,开拓拼搏,填海造地,竟然在昔日荒滩烂泥上,就造出了保税区一期必备的土地和保税区专用码头,为厦门岛增添了1平方公里的陆域。

1993年11月28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象屿保税区一期工程通过国家海关总署的验收,正式开关运作。

从此,一个“特区中的特区”诞生了!它集三大功能于一身:“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这标志着厦门对外开放一个新里程碑的开始……

改革开放,要敢涉险滩,特别是领导者要真正解放思想,胸襟宽阔,冲破利益藩篱,大胆重用敢担当的勇将。

1995年,厦门市政府决定,实行政企分开,注册1.38亿元,整合原保税区建设开发公司及几个贸易公司、香港公司等十余家企业,成立国有象屿集团。

社会之变,思想先行。

思想的解放,必然带来实践的突破。国家办经济特区,就是要打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闸门,催生一个个围绕着市场而生、充满活力的经济细胞。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排头兵,谁来挑起象屿集团这副重担?谁来承担象屿保税区开发、建设、运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的历史使命?

此时,在象屿集团创业史上,出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他就是吴世滨。

“风云起乃期猛士,鼙鼓动而思良将”。厦门市领导高瞻远瞩,他们的眼光是独特的,他们的思想是独特的。他们的目光瞄准了世界,将发展的坐标锁定在了海洋,锁定在了港口。他们明白,群雁高飞头雁领。一个企业能不能搞好,“掌舵人”很重要。为了象屿保税区的发展,为了厦门经济特区的崛起,他们毅然决定,让吴世滨出任象屿集团的董事长。

吴世滨是何许人?在这个讲文凭、讲资历、讲身份的年代,他却是一个没有高学历的人,没有官背景身份的人。

吴世滨,1959年出身于厦门市的一个普通百姓家庭,1977年从厦门八中高中毕业后,不久就进入了一家电子仪器厂当工人。因从小受父亲影响,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那时,他经常关在实验室里,钻研学习电器维修技术。两年之后,他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竟超出了那些科班出身的大学生。

随即,他调到厦新电子有限公司,当上了车间主任。在厦新,他干得很投入,乐此不疲,从业务员做起,不断提升自我,还考取市贸易班学习深造,一直到当了兴厦公司的副总经理。

吴世滨性格沉稳、内敛,同时不乏睿智与果断。他率领象屿集团创业发展的最为可贵之处,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象屿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吴世滨的这种市场化理念,体现了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也赢得了国际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像最早的马士基、新加坡的太平船务、香港的胜狮货柜、香港新世界等,皆因与吴世滨市场理念契合,选择了与象屿合作堆场、仓库、码头,且一直合作至今。

直至今日,象屿与排名世界500强第3的壳牌合作、与国内大型民营企业合作成立的象道物流、印尼公司等等,也都印证了市场化理念在象屿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期间,吴世滨还积极推行总经理年薪制,坚持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的原则。对各成员公司,吴世滨则坚持实行分数定级制,以经营规模、效益水平为基准,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并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个性张扬的下属,发挥他们特长,弥补他们短板,为他们搭建起发展的平台。在象屿集團印制的《忆往昔展未来》一书中,现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水利这样写道:

“以前每年的正月初六,吴董就请高层老总一起座谈,当时的座谈是一个很典型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会议。那一天吴董什么都不说,就让老总们来说他的不是,在说的过程中让人家发泄……我曾经问过吴董,为什么要‘作践自己,找个机会让大家说你呢?他说,大家都有委屈,我批评人也不一定都批评对,但是一年来找一个时间,让大家来畅抒己见,对我的工作提出批评,难免偏激了一点,但是大家心理有一个平衡。所以老象屿人为什么那么尊重吴董,怀念吴董,就在于他坦荡无私的胸怀。”

现任党委副书记、总裁的陈方在书中写道:“吴董的胸怀还体现在价值分配上。那时候他在象屿集团的工资不高,经济上也是不富裕的。资源都向一线倾斜,我们的工资都比他高,这在国企是很难想象的,即使到现在,很多国企都没有解决价值分配的市场化问题。这也体现了他的市场化的人才观,尊重价值创造,更尊重创造价值的人。……因为他的博大胸怀容纳、凝聚、培养了一批有事业情怀的人,有这样的胸怀,才能涌现出这么多领军人物,才有可能带领团队发展到如今的规模。”

那时,为寻找政策支持,为了拓宽营收渠道,为了尽快解决企业的高负债率,他不停地奔忙拼搏。

中午时分,是人们需要休息的时光,而吴世滨却经常不睡午觉,晚上也忙到深夜一两点,即使下了班,只要公司有事,他就会马上出现在一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在海内外都掀起过舆论的狂风巨澜。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远华走私大案被查之前,厦门不少公司都做走私的违法生意。即使在保税区,也有一些人胆大妄为,不乏赚这样的黑钱。

然而,象屿却独善其身,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为什么象屿能够远离远华走私大案?这与吴世滨坚守底线原则密不可分。

他说:“我们应在法律的框架里进入市场,不要以权力为中心,而要以效益为中心。”“我不做,有人说我怕死,我确实谨慎,违法违规的经营,我们绝不能做!”他反复地忠告象屿集团的人,坚决严守经营的法律底线。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吴世滨担任象屿集团董事长的9年中,象屿的净资产年均增长17%,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9%,净利润年均增长18%,成为全国“外经贸企业500强”,名列“福建省集团企业百强”中前10位,成为一家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其经营业务涵盖土地开发、进出口贸易、集装箱码头、物流服务、民用地产等多个产业。

人要有激扬雄心壮志,就要“守之以谦,行之以实”。

今年4月的一天晚上,在厦航金雁大酒店的一间会议室,我们见到了此前任象屿集团第二任党委书记、董事长,现已是厦门市国资委主任的王龙雏。他在结束了公务接待后又马上停蹄地接受我们的采访。

说起王龙雏先生,有位作家曾经诙谐地说:如果吴世滨是一部纪实文学,那么王龙雏就是一部现代诗。

回忆与吴世滨共事的9年,王龙雏形容为:配合默契,情同手足。

当时,曾让王龙雏感到不解的是,象屿集团在成立一系列下属公司时,吴世滨总是希望他去兼职董事长,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原来就是为了让他多熟悉基层企业的经营状况。

王龙雏是个性情中人。他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能歌善舞,在厦大时经常活跃于学校艺术团。大学毕业后,王龙雏分配到了省政府信访处。在外人看来,王龙雏激情、张扬、文艺。其实,他对事业更有一种坚韧劲,对人更有一种真诚的善心。因为他办事认真,勤奋踏实,赢得了省领导的肯定。几年后,王龙雏被调到省特区办公室综合处当副处长,他在特区办大显身手,特别是从1992年开始,他策划设计了以“招商引资”为主题的投资贸易洽谈会,这就是今天深具影响力、吸引力的每年“9?8”在厦门举行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最早发端。连续几年对投洽会进行市场化运作,王龙雏与经贸领域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从省政府调到象屿集团任职顺理成章。

对于王龙雏而言,从政府官员到企业经营者,这可是个全新的角色转变,他到底能不能适应?

人在事上磨,刀在石上砺。王龙雏1996年到象屿之后,他收敛起张扬的性格,选择了销声匿迹的生活方式。他沉下身段,踏实做事,认真做人,竭力淡化自己曾经从政的背景,一切重新开始。他到任之后,在很长时间,连一个老朋友都不见。他说:“不懂企业当然尴尬,但我庆幸我才36岁,可以从头学起,那时开会我很少发言,我告诫自己,要弄明白才能开口,否则别说话。”

在象屿集团6年时间里,王龙雏全身心地投入象屿的事业,始终和吴世滨协调配合,坚持抓大、抓难、抓调整,以适应入世的战略竞争。如:推动港口重组;建立物流产业链;促进保税区的房产销售;获取金融机构的支持;整合最具竞争力的主营核心业务……

1999年底,王龙雏从象屿集团副总裁升任总裁。

对此,王龙雏深情地说:“吴董对我的成长很重要,没有他的沉稳、内敛,何以有我的张扬?”“人与人共事,学习很重要,要善于吸收,要有自知之明。一个好的经营理念,都是通过团队实现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2004年11月12日,45岁正值事业红火的吴世滨董事长,意外身故,这对象屿集团乃至厦门特区来说,显然是个令人震惊且惋惜的事件。

面对这一意外,象屿集团董事长由谁接任?一时间,集团内外乃至厦门社会各界都众说纷纭。

此时此刻,象屿集团的高管们挺身而出,主动到市委市政府去举荐,力荐王龙雏总裁接任象屿集团的董事长。

哪有这样的国有企业?在内地,大型国有企业主要领导的任用,通常都是组织决定人选,现在象屿高管们竟然“冒天下之大韪”,主动去找上级部门替王龙雏要官。这还了得?

然而,特区就是“特区”,特区就是开明。让人没有料到的是,厦门市委竟然听取了象屿人的意见,决定让王龙雏出任象屿集团的董事长。

人们看到,王龙雏在担任象屿集团董事长的10多年间,努力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让团队成员充分讨论、互动,最终基于市场判断和自身能力,形成对未来发展目标的共识,然后将这种共识变成团队成员一致行动的纲领,并通过实践检验和不断修正。

在他的带领下,象屿集团真正建立起了一支市场敏锐性高、执行力强的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队伍,涌现出张水利、陈方等一批优秀的领军人物。这对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他又运筹帷幄,以他的谋识和胆识,组织推动经营班子先后于2005年、2010年制定了象屿集团“四五”和“五五”发展战略规划,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集团与其他国企之间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也明确了象屿集团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总体方向和市场化、差异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为集团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年,在以张水利、陈方为首的象屿职业经理人团队努力下,在科学的战略引领下,象屿集团相继搭建了象屿物流配送中心、象屿五金机电物流中心、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大嶝小镇、两岸贸易中心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在东北黑龙江拓展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特别是2011年借壳ST夏新,象屿股份重组上市,实现了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2015年底,王龙雏调任厦门市国资委主任。这一任命应该能够说明厦门市委市政府对其经营管理国有企业能力和理念的高度肯定和认同。因此才有2018年,王龍雏尽管已在厦门市国资委主任任上履职3年,但福建首企联、福建省企业家协会仍然授予他“改革开放40年40位福建省最有影响力企业家”这样的荣誉称号。

与王龙雏相比,现任象屿集团董事长张水利的出任,似乎更具有戏剧性。坐在我面前的张水利,戴着一副眼镜,微黑的脸庞上露出谦逊爽朗的笑容,在他的身上您不难发现他那经受人生风雨洗礼的睿智果敢痕迹。

2016年7月12日。厦门。

上午。象屿集团总部会议室内,人头攒动,济济一堂。

象屿集团召开全体干部大会,厦门市的相关领导出席了这个特殊的会议。会上,中共厦门委常委、组织部长陈秋雄宣布了市委的人事决定:张水利同志任象屿集团董事长,免去其象屿集团总裁职务,陈方同志接任象屿集团总裁。

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简短的会议,展现了中共厦门市委谋长远的睿智。

张水利,是象屿集团最早的一批员工。

他,1965生于厦门同安县马巷乡。1984,他在同安第二中学高中毕业时,曾踌躇满志,一心想考进名牌大学深造。然而,时运不济,因高考前生了一场病,成绩不理想,被鹭江大学录取了,但鹭江大学是公办自费,因家庭困难无力承担高学费,他未能如愿未能进入高等学府。张水利16岁时,父亲就因病离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体弱多病的母亲一人艰难支撑着。

好在张水利是城镇户口,可以参加招干就业。他顺利考进了同安县农业银行系统。被分配到大嶝岛的农行营业所上班。大嶝农行营业所距离马巷乡的家有30多公里,彼时不像如今开车半小时就到。那时往返均受到潮水涨落的影响,乡村小道坑坑洼洼,一天两班长途汽车,一个月才能回家1次。他没有任何怨言,反而觉得这大把的时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在这里,他自学《会计学原理》,一本书翻来复去看到可以会背。空余闲暇锻炼身体,种菜浇水,样样都干,打造出强健的身体素质。此期间他还被评为厦门农行系统先进标兵。后来,他又调到新圩农行营业所。6年的农行工作,艰苦的环境,养成了他读书的习惯,磨砺了张水利坚定的意志;6年的农村生活、与农民打交道,也形成了他勤劳纯朴、豪爽义气的性格。今天站在成功峰顶回望过去的岁月,张水利说,一个人只要心怀梦想、不沉沦、不放弃,一定可以有所成就。

张水利在银行工作6年后,有一个到企业工作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可以到厦门,工资也比银行高几倍,张水利动心了,家里实在太困难了,多赚些钱改善家里生活条件成为他抉择的首选。于是他成为全省农行系统第一个扔掉铁饭碗跳出体系去的干部了。4年间,张水利换了两三家企业。1994年2月20日,张水利应聘到象屿保税区贸易公司做财务经理。1995年11月,象屿集团成立,保税区贸易公司被并入象屿集团,张水利对财务规范管理的理念、对业务经营的敏锐得到了吴世滨的赏识。1996年他被选拔到首都外经贸大学脱产学习3个月,此行间接圆了张水利的大学梦。此后张水利得到集团重用,先后担任宝发公司副总经理、象屿国贸公司总经理、象屿集团贸易中心总经理、象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裁。

张水利与王龙雏是一对公认的好搭挡。王龙雏善于定战略把方向;张水利则擅长抓具体强落地,彼此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南国海岛的暖阳透过窗棂,映照在王龙雏的办公室内,显得温馨而惬意。就在这里,王龙雏沏好了一壶正山小种茶,与张水利一聊就近3个小时。

这是王龙雏即将上任国资委主任,两人分别前的一次交心谈话。

此次的促膝谈心,聚集了一个核心话题:谁来接替象屿集团董事长的职位?

王龙雏对象屿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人虽将走却情有不舍;张水利对老领导老同事的上调,留恋的深情溢于言表。不过,两人更对象屿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忧患。

王龙雏认为:从利于集团长远发展角度,张水利最為合适!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张水利也认为要承续象屿集团良好发展势头,这个董事长也是非他莫属。于是他去市委组织部毛遂自荐。

当时一位市领导还对张水利说“哪有你这样来要官的?”

时隔不久,中共厦门市委竟然同意了张水利的主动请缨,决定由象屿集团内部产生新的董事长、总裁,张水利、陈方等新一代领导团队在筑就象屿集团百年基业的道路上接力前行。

张水利、陈方这代领导团队接棒,带领象屿人继续沿着象屿集团“五五”战略规划,纵横四海,扬帆五洲,大展宏图:2015年象屿集团营收600亿元,新团队接任后,2016年直冲1200多亿元,2017年更是增长到2100亿元,3年间利润竟然跳跃式扶摇直上,并使象屿集团在2018年跻身于世界500强企业的行列。

……

从胡汉丕受命填海造地艰苦创业,到吴世滨勇挑重任求生存,到王龙雏领航奋进谋发展,再到张水利、陈方等新一代职业经理人团队勇担当、展宏图,每一任象屿的领导人都是心怀远大目标,承前启后,励精图治,与时俱进,不辱使命。

而且笔者发现,不仅是象屿人有一种求发展勇担当的使命感,厦门特区的政府领导更是高瞻远瞩,有一种思想解放、突破创新的博大胸襟。

胡汉丕曾这样说,当时的市委书记苏水利为什么选吴世滨?因为,保税区是负债前行的。它要发展,要想为特区作贡献,就要重用会赚钱、真正懂得企业经营的人,而不是用官僚出身的人,所以吴世滨临危受命。吴世滨把象屿集团领向了市场竞争的轨道上,他也因此奠定了象屿集团特殊的用人机制:不惟资历,不惟学历,只论贡献大小。

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成就硕果累累,其中经验自然很多,但可以肯定地说,每一个成果都与解放思想紧密相联!没有真正的思想解放,就没有现在的象屿!

厦门市给了象屿一个好机制。张水利自豪地说:“我们有一个突出的优势是有较好的用人机制,有自己任用干部的权利,现在我们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任职的除了集团两个主要领导,人力总监和财务总监外,集团副职以下高管都是由企业聘任。在很多国企,一个小小的部门经理,都要组织部任命,这样你就被管死了。我们集团也有对自己的约束,比如薪酬和考核机制,我们定出的规则是:薪酬增长不得高于利润增长。好的机制,是符合市场化机制的。”

真正的解放思想,必须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只有这样,才能谱写事业的壮丽篇章。

厦门经济特区之特,就在于思想解放。厦门市的执政者敢为担当者担当、敢为干事者撑腰,让改革者敢为人先,放心放胆甩开膀子干事创业,勇当时代弄潮儿,这才是真正的为政之道啊。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只有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勇于搏击,才能勇当改革排头兵。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

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命

总吗要照起工来行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爱拼才会赢

这首《爱拼才会赢》的闽南语歌曲,因其韵味独特、旋律轻快活泼而流行海内外,它深情地表达了闽南人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

而当我们走进象屿集团时,似乎更能感受其中的特殊内涵。

象屿集团创立之初,是因厦门象屿保税区而生的。象屿保税区,是“特区中的特区”。在这里,按国际惯例办事,形成特殊经济区域。即:功能突出、投资环境优越、经济发展快速。

其贸易业务,是企业为维持现金流而寻找的“出路”;仓储物流业务,则是企业在服务保税区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客户和市场要求,提升运营、服务能力的产物。

草根创业的每一步,都是艰辛的;突破困境的每一次,都是要創新的。

象屿集团起步时,是承载沉重的巨额负债和艰巨的开发使命的。

象屿通过先行先试推动破除政策藩篱,获得政府在体制机制上的充分授权,创新利用财政政策,突破投资和资本等限制,除积极招商引资外,还灵活采用合资、合作、重组、收购等一系列方式,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上,聚集了企业500多家,吸收外资5.3亿美元,实现各类收益7亿多元,出色地完成了保税区开发建设任务。

短短的5年时间,象屿集团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如今主营业务板块的雏形,并跻身于中国外贸企业500强行列。

当时,码头业是集团的支柱产业,港区资产和收益均占集团55%以上。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港口的优势?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海洋,厦门的特色;港口,厦门的优势。“以港立市”的发展战略,是厦门市的“九五”规划。当时确定:

海沧港区,引进和黄集团;东渡港区,由港务集团经营;象屿保税区12-16号码头,由象屿集团控股与香港新世界重组经营。

三龙竞首,各显神通。

保税区,是中国发展自由贸易区的一种起步模式,或者说是中国发展自由贸易区的试验阶段。

筑巢引鸾凤,开渠引清泉。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借鉴国外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惯例和成功经验,在沿海临港地区相继建立了15个保税区。

经济飞速发展、环境优美怡人的厦门,如同一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中国的东南沿海。象屿保税区,虽是全国保税区面积最小的,却为厦门经济特区创造了独特的经济优势。

然而,起初,象屿保税区与其临近的东渡港区,虽仅一墙之隔,但管理相互隔离、各成体系,存在“两层皮”的问题。区内企业进出口,必须两次报关,既向象屿海关报关,又向东渡海关报关,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费用上,都不经济。

此外,象屿保税区自身发展也遇到了难题,那就是经历10年快速发展后,象屿已经没有后续发展空间,接踵而来的外商投资企业,翘首期盼着象屿保税区二期建设早日填海造地。

福建如弓,海西似箭,厦门是箭头。特殊的地理优势,赋予厦门担当贸易与航运之城的大任。

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再次青睐厦门,青睐象屿。国家赋予厦门象屿保税区与东渡港的“区港联动”试点政策,不仅再次点亮了厦门特区,也点亮了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

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战略下,肩负领跑海峡西岸经济区重任的厦门,战略性地提出厦门港要加快实现这样的目标。即:迈向年货物吞吐量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00万标箱。

对“区港联动”试点。2005年6月11日,时任厦门市委书记的何立峰到任后,第一次来象屿保税区调研时就指出:“不仅是厦门的一大亮点,更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大亮点。”

在“金戈铁马、狂飙突进”的氛围中,有梦想的象屿人终于找到实现理想的机会。

把厦门建设成区域性航运中转枢纽,是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战略意图。

厦门乘着海峡西岸的春风,掀起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巨澜,区港联动试点有声有色,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也如火如荼。

厦门的广大建设者追风赶月,以港区为龙头,以保税为特征,以物流为主体,国际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并举。

凭借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凭借良好的产业环境,凭借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一时间,国外的投资者信心大增。

当时,柯达、NISSIN、东芝,伯灵顿、马士基、MICRON,贝姆勒、新加坡太平、香港新世界等跨国公司,亚洲最大的物流企业日本日通物流公司,韩进海运参股的香港保迪物流公司,中国台湾林登物流公司……都纷至沓来。

放眼象屿保税区,集装箱林立,令人振奋!令人激动!

象屿集团的发展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然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我国的全面对外开放,对世贸承诺的逐步兑现:外贸经营权放开;关税逐步下调;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放开……在政策和功能上,我国保税区的比较优势在弱化。就是说,作为海关的特殊监管区域,正面临新的挑战。

那么,象屿保税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厦门经济特区的新优势在哪里?作为国企的象屿集团还究竟有没有优势?

这些都扑朔迷离。

这是一个吞吐天下的激情改革年代。但,“杀出一条血路来!”绝对不是一句轻松的口号。

想发展,就必须敢于挑战传统思维;想超越,就要勇于创新突破。因为: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有突破,才会有新路。

象屿集团组建初期,进出口贸易和仓储物流还是两个独立运营的体系。

如果说贸易业务,是为维持现金流而寻找的“出路”的话;那么不断提升仓储物流业务,则是企业在服务保税区过程中的创新产物。

当时,有一家伯灵顿物流企业,计划落户象屿保税区,为戴尔公司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而当时的国内,人们脑海中还没有物流这个概念。

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象屿人是在困境中立足的,是在搏击商海打拼中求发展的。

伯灵顿物流的落户,是对象屿集团再发展的一次心的启迪,让他们茅塞顿开,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机遇之窗,他们马上来了灵感:迅速转场,创新模式。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新的业务突破口:摸索提供与开发运营服务商相匹配的配套物流服务!

随后:报关行,堆场,仓储物流服务……一系列新的业务模式,在象屿集团应运而生。

这难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不!是象屿人懂得突破的重要,是象屿人明白创新的可贵!

如果说,此事是象屿人面对挑战困境的一段插曲的话,那么随后的一系列惊人之举,则是象屿人敢于拼搏走向世界舞台的生动乐章。

镜头之一:

2006年1月9日。厦门象屿集团总部。

厦门速传物流公司和厦门十余家商业银行聚集在一起。探讨、推动厦门金融物流业的一项业务:仓单质押物流业务。

厦门速传物流公司,是象屿集团所属子公司,也是最早接受金融物流概念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已通过几家银行与几十家企业进行了合作。其在质押监管业务方面推行的产品,已经广泛涉及塑料、化工原料、钢材、棉花、橡胶、有色金属、纸张等产品。

金融物流,这一新型物流服务品种的兴起,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业界已经洞察到:物流业未来的决胜点,在金融服务。谁能最有效地掌握金融服务工具,谁将成为最终的赢家。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这一年,象屿集团抓住机遇,在厦门、上海、广州等地,先后开展了一系列金融物流业务,成效斐然。

镜头之二:

2006年1月15日。厦门东渡港区。

“现在,我宣布:厦门现代物流园区暨现代码头正式开工!”

上午10时许,随着时任福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浑厚的声音响起,几十輛排列整齐的工程车辆,鸣笛致意。

这意味着,厦门东渡港区20号泊位以北,将全线建成码头泊位。而在其纵深地带,厦门现代物流园区将加快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先进的物流重地,成为厦门打造自由贸易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重任,交给了象屿集团来承担。

镜头之三:

2007年5月26日。厦门象屿保税区。

厦门国际航运中心项目工程正式动工。该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占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5.7万平方米,2009年底完成主体工程竣工验收,是厦门现代物流园区的重要功能性配套工程。

该中心建成后,东渡口岸各联检中心机构、象屿保税区及厦门现代物流园区的各驻区机构,将集体进驻中心,合署办公。其进驻的有关行政部门可达14家、政府服务窗口可达200多个。东渡港区、象屿保税区,乃至整个厦门现代物流园区的物流产业集群,将实现资源共享,实行“一站式”通关,形成物流配套服务。

如果有人问,海峡西岸开放度最高的地方在哪里?毫无疑问,在厦门。如果又有人问,厦门经济开放度最高的地方在哪里?毫无疑问,在厦门港,在象屿保税区。

厦门国际物流中心,就像一艘超级大船,承载着厦门、象屿发展物流产业战略构想,系枢纽性、多功能、地标性的公共服务项目。它的即将启航,将推动海西国际物流,迈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

而承载这一运营使命的,同样是象屿集团。

镜头之四:

2014年12月20日,厦门湖里寨上,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随着厦门海关关员启动分拣线实施监管,5000件包含着箱包、油画、玩具等物品的邮包从这里通关过检,正式踏上分赴巴西、美国、中国香港等地的旅程,成为厦门首批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货物。

这是继厦台海运快件、海运邮件正式启动后,象屿集团在助力厦门市新兴业态创新方面的又一次突破,厦门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商品正式启动“清单核放、汇总申报”的新型通关模式。

伴随着跨境电商第一单的验放通关,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也同时揭牌成立。产业园位于湖里寨上,毗邻象屿保税区,由象屿集团运营服务。产业园规划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分二期建设,将打造为集商务办公、通关监管、电商代运营为一体的电商综合性服务平台。

上述一系列的举动,无不闪烁着象屿人勇于担当的身影,无不展现象屿人勇于创新的作为,无不流动象屿人勇于争先的血液。

象屿人依靠自身力量和市场手段,让贸易、物流在全国形成了网络化运营;象屿人依靠“搭平台、促共赢”的独具特色,实现了自身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主业升级……

也许有人会说,象屿集团搭建这些平台,无不闪现着政府的身影。

此话不无一定的道理,国企本身就肩负着一种特殊的责任与使命。

像外贸业务,早年属国家专营,改革开放后,它的经营权逐步放开。我国加入世贸后,其竞争愈加激烈。那时,只需少量资金,就可以注册一家外贸公司,行业几乎没有了资质门槛。

曾几何时,厦门的国有外贸企业曾多达数十家。但大浪淘沙后,能生存下来并发展较好的,却寥寥无几。

在全国大宗商品行业中,象屿能与厦门的建发、国贸并驾齐驱,并能占有重要地位的,不是偶然的。正如象屿集团陈方总裁所言:“我们出生穷,不市场化不行,逼着你去闯去拼。”

因为本来就是出生“草根”,因而虽然脱下草鞋穿皮鞋,但艰苦朴素、攻坚克难的“草根精神”不能变。

“市场筹资,滚动开发,自求平衡。”象屿人凭借坚定的信念,靠攻坚克难的精神,采取创新的策略,在成功完成保税区的开发任务后,跳出了单一的土地开发公司的角色,依托象屿保稅区平台,努力向市场要效益。这是一种进取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在进入发展的第三个五年,象屿集团开始有规划、有步骤地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贸易及物流的资源优化整合。

但象屿推动公司贸易、物流业务向“四流合一”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发生实质性转变,是在2011年。

2011年8月29日。黄浦江畔吹来鹭岛之风。

历经3年多的时间,象屿在成功重组夏新电子后,顺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恢复上市。上市首日,象屿股份即受到市场的追捧,股价涨幅近一倍。人们在感受象屿股份成功上市喜悦的同时,也在感叹象屿股份重组夏新电子的精彩历程。象屿股份借壳夏新电子重组上市,成为当时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经典范例。

登陆资本市场,是象屿人多年的梦想。在厦门国企的发展进程中,象屿集团较早提出以物流为主业的发展思路,坚持走差异化道路,而上市正是检验其发展的重要标志。

如今,象屿集团已经在中国物流行业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批10家5A级物流企业之一,在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中始终保持在前5排名。

欲谋发展计,必察天下势。

在夏新破产重整和资产重组过程中,象屿集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创新模式。这一布局,不仅维护了夏新电子股东、债权人、员工等各方利益,保住了“夏新”这个民族工业品牌,更为重要的是,它极大地带动了象屿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拓展了产资结合的渠道和平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象屿集团以此为平台,推动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两个体系合二为一,形成供应链业务雏形,并在资本市场中,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的良性循环,让全新的供应链服务模式,成为企业的最大竞争力。

思路决定出路。象屿虽然上市较晚,但发展的势头却很迅猛。借力资本市场,象屿形成依托资本市场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的良性循环。自2011年上市以来,象屿股份先后进行了2次增发、1次配股,累计募集资金50亿元,完善了象屿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构筑起“四流合一”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象屿通过募集资金,投入位于东北的农产板块,不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成为了振兴东北的典型范例。

6年间,上市公司厦门象屿的各项经济指标均跳跃式增长:

营业收入从2011年的339亿,增长到2017年的2032亿,年复合增长率35%;总资产从68亿增长到455亿,年复合增长率37%;税后净利润从1.79亿增长到9.94亿,年复合增长率33%;股票市值从借壳前的17.1亿,增长到逾百亿……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从被市场和客户推着走维持现金流,到成为海峡西岸最具综合优势的物流发展商,再到“五五规划”提出成为中国一流的现代服务业投资运营服务商,象屿不断厘清发展战略,坚定前进方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朝着打造百年基业的目标进发。

象屿的成长看似偶然,却充满了必然。因为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象屿顺应大势、主动思变、自求发展的结果。

如何把握住时代机遇?如何穿越经济周期波动?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未来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值得期待?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如果说,以往的一些搭建公共平台还有些政府影子的话,那么对农产品贸易的供应链延伸,则是象屿人完全市场化的开拓之举。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象屿农产品的经营,主要是原粮及饲料、食品加工原料贸易,其客户遍及全国。

然而,这两个品种毕竟属于小品种,经营体量增长空间极为有限,难以实现更多规模及连带效应。特别在后危机时代,宏观环境的持续低迷、全球经济复苏的迟缓,农产品的传统贸易经营难度加大,中间环节的流通利润十分有限,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那么,如何才能从小品种向大品种发展?如何才能从销区向产区前移?如何才能从中间贸易商向控制一定资源转化?这就需要转型发展,需要开拓创新。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

早在2008年,象屿集团就提出了整合供应链的思路。整合农产品的产业链,自然也是题中之义。

然而,如何整合?如何转型?如何创新?这些难题一直困扰着象屿。

出路在哪?出路!出路!只有走出去才有路。只有面向市场,才能寻求到商机。

自2011年8月重组上市之后,寻找业务突破口、寻找发展机遇,成为象屿上下的重点探索主题。

大哲学家尼采曾为世人留下一句名言:行动就是一切!

从2013年到2015年,连续3年的“抓整合、促转型、求创新、谋发展”,都成为象屿集团的年度总要求。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多次历经市场风雨的象屿人知道,突破口是永远想不出来的,只能在与市场的不断碰撞中闯出来。

在粮食产区北大荒。那里,象屿集团有一个“老朋友”,那就是齐齐哈尔克山县的一家公司。象屿与这家公司就建设30万吨储备粮库达成了一个合作意向。然而,时隔两年,此项目合作迟迟未能落地。期间,象屿接触上了黑龙江省依安县的鹏程公司。

机遇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的。

依安鹏程公司,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它已发展成为国内大型粮食流通加工企业,粮食收购辐射半径达200公里。

然而,这是一家民营企业,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基于粮食行业的特殊性质,公司逐渐感受到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制约,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

一开始,双方的合作,仅限于托盘采购玉米。随着双方相互了解的深入和彼此的认可,加之双方对行业的高度共识,合作意向的范围和深度不断加大,最终决定强强联合,成立合资公司象屿农产:象屿集中发挥国企的背景、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等优势;依安鹏程则利用粮食产业的运营优势、属地优势,服务三农。

象屿农产以“搭平台促共赢”的象屿模式,在龙江大地创造了“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收益”的象屿速度,一跃成为中国三大粮商之一。

梅不遇寒花不香,人不磨砺不成器。

2016年9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莅临黑龙江富锦产业园,调研象屿富锦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园区。

在园区沙盘前,刘云山详细听取了象屿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陈方的介绍,充分肯定了象屿集团为服务国家粮食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地方增税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象屿集团扎根黑龙江至今已近6年,以超常的速度,先后在龙江大地设立了30余家投资企业,形成了100万亩服务种植规模、1750万吨总仓容能力和300万吨年玉米深加工能力,带动就业超过1万人。如今,象屿正基于产业布局,通过整合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上的合作伙伴,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發展,形成“一个园,一条链”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黑龙江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投资经营,象屿取得了累累硕果,得到了中央领导及国家主管部门领导的肯定。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也多次莅临项目所在地调研指导,并对象屿集团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是政府和农民信得过的企业。

如今,象屿集团在黑土地上的千万吨粮仓,熠熠生辉,走出一条既服务国家战略、又服务市场需求的集约化发展之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大道行思,进则行远。

全球零售时代,信息纵横寰宇、商品周游各地。在跨境电商彼此交织的全球之网中,厦门,这个太平洋西岸充满魅力的东方城市,必是一个重要节点。

多年前,一个台湾的年轻人来到厦门,考虑租赁象屿在保税区内的仓库,希望通过快船运输方式,解决两岸经贸交流、快件运输问题。虽然这位年轻人的该设想最终未落地实现,但却激发了象屿人的系统思考。经由3年多的努力,在各方大力支持下,象屿人促成了海运快件落地厦门,这既是全国首例,也是象屿进入跨境电商领域的逻辑起点。

虽然此前厦门并非跨境电商试点城市,但在有限条件下,象屿集团“立足两岸,链动全球”,跨境电商在全国实现了多项率先。比如率先推动厦门获批海运快件口岸并启运厦台海运快件(载量高、成本低)第一单;率先设立满足跨境电商、快件、个人物品等多模式通关需求的申报单一窗口和通关监管场所;率先推动厦门与台湾互设海外仓和业务协同,将两岸海运快件从原本的大陆到台湾“单向通”发展成为“双向通”,海运快件从先行先试进入常态化运作。

正是因此,厦门自贸委将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交付象屿来打造经营。作为厦门市10+3重点平台项目之一,产业园规划打造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跨境电商产业运营基地,综合配套完善、产业服务聚集度最高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亚马逊等电商巨头已入驻园区。

日月星驰,风云变幻。

身在外贸依存度高达135%的厦门,“走出去”是这里企业的天然基因。

近两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象屿集团加快了三大步伐:国际市场开拓,跨境供应链服务,国际化运营团队的培育。

象屿在新加坡、新西兰、美国、印尼等,相继设立10多家海外投资企业,业务覆盖全球五大洲,大踏步走向国际化的资源整合之路,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

其中,在印尼投资建设的不锈钢冶炼项目,就是典型之作。

数据显示,我国是不锈钢消费的大国,占据全球不锈钢消费市场的70%左右。然而,由于缺乏红土镍矿这一不锈钢冶炼的原料,中国不锈钢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也导致了国内不锈钢消费应用的不足。

如何找到市场需求与资源不足之间的平衡?

印尼有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象屿集团则可发挥中国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如果两者合作,将是“珠联璧合”,必将取得双赢。

面对这个机遇,象屿集团携手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将不锈钢的生产端前置到原材料丰富的印尼,改变了国际分工,整合了全球资源。

对此项目,在印尼当地,无论是政府高层,还是普通百姓,均好评如潮。而象屿也借此打通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构筑起自身在不锈钢产业链的核心竞争优势。

丝路连山海,携手聚人心。

印尼不锈钢冶炼项目,成为有温度的“一带一路”故事,向世界展示更立体、更前瞻的象屿形象。

目前,该项目已被列入国家发改委重点项目库,作为国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项目。

2018年初,象屿在海外发债全球路演过程中,向国外投资者介绍了这一互利互惠项目的情况,被盛赞为“务实的一带一路经典案例”,极大促进了海外发债的成功。

海外发债的成功让海外投资者感受到了厦门全球化发展步伐,充分体现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对厦门、对象屿集团综合实力与发展前景的看好。此举有助于吸引全球金融资源聚集厦门,为厦门正在推动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升级,建设自由贸易港提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不止于此,在境外林木资源方面,象屿集团收购规模化的境外林木资源,整合林场与物流资源,搭建了从境外产区到国内销区的木材供应链,且是全链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近几年来,象屿集团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在探索市场规律与政府目标契合点中,找亮点,求突破,不断做大做强,逐渐形成“搭平台、促共赢”的发展模式,带动了一系列产业平台项目的发展。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为象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厦门跨境电商平台不断优化客户结构,进一步培植园区内的产业;跨境供应链业务实现了厦(门)金(门)高(雄)航线试运行,突破“正面清单”实现一条根、台湾水果等首次进入销售,在提高市场商品丰富度方面也有望通过优化通关模式等取得实质进展;厦门机电设备展示交易中心持续引进重量级企业,延伸产业链服务链条;闽台中心渔港冷链物流中心与政府规划互动对接,进一步推动模式、业态升级;整车进口汽车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已到港汽车占厦门整车上半年到港量的83%……通过筑巢引凤,象屿集团为更多企业提供机遇和平台,搭乘上经济发展的快车和便车。

志存高远,长风破浪。面对厦门自贸片区建设的绚丽图景,象屿人继续坚持政府目标与市场规律相契合的经营理念,主动融入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大局,将厦门市大招商大发展的战略举措和自身产业优势、项目拓展、项目招商相结合,细化方案、主动对接、跟踪落实。

象屿人用智慧、勇气和担当,挣脱束缚,打破藩篱,劈波斩浪,傲游于世界市场经济的海洋!

两岸融和,祖国统一,民心所向,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大国企,探索就是责任,使命就是担当。

厦门,一个充满魅力的名字!

她,作为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一直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

创办经济特区之前,她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海防前线。

时光倒流40年,历史,在这一刻作出抉择!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美好愿景: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开放“三通”、扩大交流。同时,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門的炮击。

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厦门之后,中央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并明确指出,是为发展我国东南地区的经济、加强对台工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作出的战略部署。

1991年12月,在厦门经济特区10周年庆典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曾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央在厦门办特区,重要的一条是从对台关系考虑的”。

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到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视察,并亲切会见台商代表。他坚定地指出:“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

两岸交流合作,厦门具有无可替代的前沿平台作用。

经济特区创立之初,厦门提出的招商引资策略是:“以港引台、以外引台、以台引台”;“台港侨外都欢迎、大中小并举”。

1989年和1992年,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厦门海沧、杏林和集美台商投资区,大陆4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厦门就占了3个。

厦门,注定要肩负起她神圣的使命与重任。

然而,两岸的交流合作,谁来具体担当?谁来先行探索?

在厦门的国企大军中,它不是规模最大的,但它却是最有特点的。

它用国企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在服务厦门经济中屡立新功,成为厦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它,便是象屿集团!

象屿集团,作为出色的开发运营服务商,无论在是厦门象屿保税区事业上,还是在厦门现代物流园区项目上,总能一试身手,成效斐然。在厦门市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大嶝对台市场”)改扩建工程上,它同样能大展宏图!

象屿人懂得:使命是责任,更是荣耀,只有照亮别人,才会点亮自己。

这些年来,象屿集团以一种开放的胸怀、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始终践行社会责任,结出了累累硕果。比如:

象屿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在厦门任职时提出的既要开发建设,又要保护生态环境的远见卓识,积极投身海洋珍稀物种的保护,他们与厦门市海洋渔业局签订协议,共同为建设中华白海豚的温馨家园而努力。

象屿成立“春雨基金”。其基金善款全部来自集团员工个人捐款。它除了用于集团困难员工救助外,主要用于失学儿童、贫困大学生的救助。而在大陆南方地区雪灾、四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它也倾情奉献爱心,发挥着力所能及的作用。

象屿设立1000万元教育基金,每年从投资收益中支取不低于10%的收益,在高校中设立象屿集团奖学金。

象屿支持厦门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积极支持爱乐乐团;支持弘扬闽南文化,资助高甲戏剧团发展;支持老年健康产业,建设厦门市最大的健康养护中心;不遗余力惠民,建设厦门市民安居保障房……

这其中,象屿最为特别、最为令人瞩目的是,她是两岸交流合作的探索者!追梦人!

两岸交流,厦门先试。

大嶝,位于厦门市翔安区的东南部,诞生过“英雄三岛”的荣耀与辉煌。它与台湾仅隔一湾海峡,由大嶝、小嶝、角屿3个岛屿组成,土地总面积13.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15公里。其中,大嶝岛距金门岛最近处仅1800米,一个曾经战火纷飞的小岛。

岁月悠悠,硝烟散去,铸剑为犁,海峡风平浪静,两岸兄弟相逢。

于是,狭窄的海峡,便有了相向而行的两艘小船,并靠于海中间,或购买鱼鲜,或交换小件商品,久而久之,形成了两岸民间的小额贸易。

厦门与金门、台湾有五缘之亲: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一衣带水,同宗同根。

水到渠成,当顺势而为。

1998年,经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批准,设立厦门市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实施对台免税政策,先行先试,推动两岸经贸的融合发展。

经过一年的筹备和建设,1999年5月1日,大嶝对台市场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后,大嶝对台市场以“小贸”推动“大贸”。

2002年8月28日,大陆“长安”号货轮从大嶝出发,将第一船建材商品送到了金门,开启了大嶝与金门之间的双向贸易。

2005年5月28日,首批免税进口460公斤台湾水果的船只,抵达大嶝对台码头,开启免关税台湾水果在大陆的销售之门。

2006年1月25日,首批8037公斤新鲜蔬菜从大嶝出口金门,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金门同胞吃菜难、品种少的“菜荒”问题。

2006年4月,第一艘装载81万粒鳖蛋的台湾货船,在大嶝实现通关,大陆首次正式通过“金门-大嶝”便捷通道,进口台湾水产品……

毫无疑问,大嶝对台市场,见证了两岸关系的一次次破冰。

从海运转关进口到厦金双向直航,从台湾水果进口到蔬菜输往金门,各部门通力协作,大嶝对台市场探索出了一系列市场运作的新模式。

随着海峡两岸“三通”的提速,为抓住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契机,2008年,厦门市决定对大嶝对台市场实行改扩建,并确定由象屿集团作为开发运营的主体。

使命重于泰山。

大嶝对台市场,由此迎来新一轮的发展,走上了10年发展的新征程。

象屿成为大嶝对台市场的运营主体后,为推动大嶝对台市场实现转型发展、重塑辉煌,聚集集团全力,砥砺奋进,大胆探索,寻求腾飞的支点。

举旗定向,风正帆悬。

欣喜的是,在政府目标和市场规律中,象屿总是能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

2008年9月6日。厦门大嶝小镇。上午9时许,锣鼓喧天,礼炮齐鸣。大嶝台湾商品展销会开幕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厦门市政府和人大的相关领导都出席了这个仪式。

两岸融和,再奏乐章。激情燃烧,象屿创新。

根据厦门市的决策,在时间紧、任务急的情况下,象屿集团全力以赴,很快就完成了展厅建设、台湾商品进场等“重头戏”,仅仅用38天时间,就推出了一场高品质的“台湾商品展销会”。

此次展销会上,集中亮相的台湾商品,共有4大类、700多种。其中约80%以上的台湾商品,是首次进入大陆市场。

面对两岸媒体的采访,时任象屿集团董事长的王龙雏这样说:“我们希望能在闽台合作上有所作为,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象屿人的梦想,就是要把大嶝建成为一个台湾商品进入大陆的“桥头堡”,一个集旅游观光和休闲购物为一体的主题公园。

2010年5月,乘海西建设之东风,大嶝对台市场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

这是一项特殊工程,是福建省和厦门市的重点建设工程。

过去,无论是在象屿保税区开发建设上,还是在厦门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上,都曾创造过惊人的“象屿速度”。那么,在此次的大嶝对台市场改扩建工程中,象屿人能否再次彰显实力?

答案是肯定的!

誓言铿锵,行动提速。象屿不辱使命,全集团上下步调一致,通力合作,自觉履行国企担当!他们聘请世界一流设计师,引入闽台元素,以“方圆对话、两岸和合”为主题设计出圆楼和方楼,短短1年多的时间,一圆一方,恢弘而精致的特色建筑,便在原先杂乱无序的土地上拔地而起。象屿为改扩建首期工程起案名为“大嶝小镇?台湾免税公园”。

2011年9月6日。大嶝小镇,秋阳明丽,海风轻拂。来自海峡两岸的1000多名客商及游客,在此共襄盛举。

上午9时6分,伴随着漫天礼花,一扇火红的大门徐徐开启,备受瞩目的“大嶝小镇?台湾免税公园”,在此举行隆重的开业庆典,数万种商品全新亮相,上千个品牌捷足先登。

对象屿人而言,建设大嶝小镇,与其说是在开发一个商业项目,不如说是在建一座“金桥”,搭一个“舞台”。

这金桥,是跨越海峡的经贸金桥。这舞台,是全方位展示台货魅力的绚丽舞台。

作为大嶝小镇的投资开发商,象屿人用智慧、勇气和担当,推动了大嶝小镇的嬗变,实现了大嶝对台市场的“华丽转身”。

大嶝对台市场的升级,使其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商品交易中心,成为台湾企业撬动大陆市场的平台,对台交流的平台更加宽广。

郑清海,是台湾的古玩玉器协会理事长。他第一次来厦门,就被大嶝小镇的前景所吸引,认为这里地理优势独有,发展潜力大。

在大嶝小镇,郑清海一下子就租下450多平方米的店面,专卖台湾本土出产的宝石、玉器。

一時间,不少台湾客商组团前来,考察大嶝小镇的投资环境。台湾客商李祖肯说,台湾与大陆的经贸交流,大嶝就是重要的“桥头堡”,任何一个精明的商家,都不会错失抢占商机的重要时刻。

金门酒厂大陆最大旗舰店,在这里扎根;台湾北田食品、台湾马玉山食品、金门金牌等品牌,从这里打开大陆市场;每年约250万名游客,在这里“不过海逛台湾”……

今年4月的一天下午,当我们走进大嶝对台市场时,那原汁原味的台湾原味商品,那红砖古厝的特色闽台风情,简直令人流连忘返。

市场多风雨,革故方鼎新。

近年来,面对经营渠道多元化、扁平化的冲击,大嶝对台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内在变革。

曾几何时,大嶝对台市场的年度交易额达到10亿元。如今,这数字却在逐年递减。

象屿集团决策层意识到,随着消费升级、电商崛起,仅靠“客流量”已经走不通了,是难以维持滚动发展的,必须及时转型,以实现台贸小镇的“华丽转身”。

怎么办?排除干扰,腾笼换鸟。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新时期两岸交流做出重要指示,提出“两岸应通尽通”,指明了象屿集团努力前行的方向。

象屿集团再出新招,促进大嶝对台市场再展魅力。

向新型业态升级。从过去两岸商品特色展、台湾商品展销会、两岸千人博饼等大型活动,到现在引进华南最大的老爷车博物馆,不断以经贸促两岸交流,以文化促两岸发展。

向平台模式转型。与主流电商合作,一步步深入,一个个拓展,从跨境采购、海运快件,到电商代运营和仓储配送,形成“一条龙”服务体系。

向新格局借势。紧抓空港机遇,与翔安区政府携手合作。以大嶝对台市场为核心区域,以对台商贸为核心产业,打造台贸特色小镇;以建设厦金通关综合试验、大嶝小镇文旅景区,推动形成对台文化与商贸融合大平台。

2019年4月25日,象屿跨境电商高雄海外仓启用,首次通过高金厦海快航线进口。

2019年5月1日上午,大嶝小镇。“两岸携手再出发——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20周年”纪念活动,在此隆重举行。

两岸同胞欢聚一堂,共叙同根同源情谊。他们共同庆祝这一特别的日子,回忆过往岁月,展望美好未来。

在此次活动现场中,象屿与13家台湾企业分别进行了签约仪式。

首个签约项目是:台湾跨境电商供应链服务平台。它通过设立金门仓、高雄仓站,叠加海运快件,形成差异化优势,为两岸跨境电商提供综合服务供应链,以立足厦台,链动全球。

另一重磅签约项目是:台湾美妆生技平台。即将依托厦门自贸片区“非特”化妆品政策,为台湾美妆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从注册备案、物流通关,到展陈推广、孵化办公,再到仓储配送、平台链接,打造其进入大陆市场的窗口,形成产业聚集区。

这一系列项目的合作签约,将成为大嶝发力转型的动力源,成为大嶝对台市场升级的强身器,必将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弹奏新的乐章。

如今的大嶝对台市场,再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截至今年,大嶝对台市场台湾商品进口额累计近7亿美元,贸易总额近80亿元人民币,游客总数近2500万人次。

放眼今天的海峡西岸,在位于大海之滨的大嶝小镇,象屿人正奏响着两岸融和的华美乐章,正向着浩瀚的海洋扬帆远航!

事业兴旺,离不开人才,选贤任能,就会群贤毕至,这是事业兴旺的妙方!只有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狼一般的团队。

“有梦方知远方,

砥砺方知香甜,

互助方知力量。

象屿入职这一课,

我们以晨帆文化為指引,

用诗情画意记录着象屿的青春和自己的芳华。

我们知道,追梦之路已经启程!

……”

七月的厦门,气宇轩昂的南洋杉,楚楚动人的相思树,红冠盖顶的凤凰树,五彩斑斓,绿得油亮,红得让你心潮澎湃,鼓浪屿的琴声浪漫悠扬,更多了一份南国的热烈奔放。

2018年的夏天,象屿集团又增添了216张的青春面孔。他们齐聚一起,参加象屿第九期新员工快乐成长训练营。从此,他们掀开了青春奋斗追梦的帷幕!

以上这首《晨帆之屿》诗歌,便是2018年象屿新员工创作的。它代表了216张新面孔最真实的青春之声。

“梦想有多大,平台就有多大。”如果你不到象屿,是根本无法理解这句梦幻般语言的。

“晨帆”,是象屿集团的企业标识。“晨帆”所寓示的是,清晨是新的起点,每个清晨,象屿人总是迎着朝阳,驶向大海。这个大海,是商海,是中国,更是世界。

为何要用这个标识?

象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水利这样解读:“厦门是个海岛城市,大海既汹涌澎湃又包容万象,象屿作为诞生于海岛中的一家国有企业,在商海中搏击,就要是借势发力,要有包容万物的胸怀,视野要宽广,格局要宏大。”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24年的时光,仅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象屿人而言,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24年,它镌刻了象屿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镌刻了每一位象屿人创造财富、成就梦想的点点滴滴;24年,象屿人用汗水打拼,铸就了“中国企业500强”到“世界企业500强”的骄人荣光,用智慧迎接了挑战,用激情见证了发展。

象屿为何会如此成功?为何能够如此辉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象屿有意志坚定、志向远大的企业带头人,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经营团队,更有茁壮成长、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象屿集团在选人上,不惟学历,不惟资历,不为人情所动,不惜代价,选才、用才、惜才。

这首先得益于厦门市经济特区执政者思想解放,目光远大,胸襟宽广。他们懂得:“尚贤者,政之本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他们对象屿集团高管的任用,就是不唯学历、不唯资历,无论是第一任董事长吴世滨,还是后来的张水利,都是如此。厦门市任用干部的原则,就是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就是懂得“不拘一格降人才”。

现任象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水利感慨地说:“厦门市很包容,我被委任为象屿集团主持工作副总裁时,当时是“三无产品”(无正规高校学历、无集团副总裁资历、无党员身份),之后还能当上总裁、董事长,这说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很有胸怀。”

导向鲜明,上行下效。

象屿集团自诞生那天起,就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问出身”,给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给想干事的人才提供舞台,让他们能干事、干成事,不是简单的形式,不是简单的说教。这其中离不开良好的开端,离不开领导的开明与表率。

2000年,象屿集团经营团队在福州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议。这是被象屿人称之为“遵义会议”的会议。

这次会议中的争辩,就很能说明象屿集团对人才的宽容。

在当时,参会人员仅有20多位高管的年度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对一些人才的能力提出了异议。

比如当时贸易亏损,地产、物流的老总就其进行了质疑,辩论双方针锋相对。一时间,负责贸易的老总感到十分委屈。

时任象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世滨不偏不倚,他给与会者客观地分析:“贸易,是象屿人的看家之本。正因为有了贸易业,才能还贷款,才会有现金流,才能带动物流业、地产业等的发展。贸易的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贸易团队年轻,缺乏经验,存在依靠个人主观判断、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要找出来,要总结经验教训,再求发展壮大。”

2002年,集团专门成立了贸易管理委员会,而后又成立贸易中心,实行集体决策、统一管理,改变了下属公司各自为战的局面。

对于人才,在干事过程产生的失误,象屿并不求全责备,而是给予机会,及时纠正错误。如果改正了,就支持你再发展,个人也仍会得到重视和提拔。但不允许屡教不改,一错再错。

市场经济不让人,不争不抢是庸人。象屿始终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标准。

比如,有一些投资企业高管在业务转型过程中,一直不执行董事会的决定,总是在做传统业务,虽然营收指标、预算完成的都不错,但公司仍会坚持既定的目标,多给他1年的时间,让他转型发展。如果不行,那就换掉他。

因为,市场如海,企业如舟。舵手不行,岂能远航?

在象屿,机制激励人,文化塑造人,感情温暖人。

走进象屿集团总部,笔者发现,无论是接车司机还是展厅的讲解员,无论是办公室的年轻文员还是沉稳大气的企业高管,他们都以自己是象屿人而自豪。

据我了解,象屿员工的收入在厦门国企中并不高,更不可与某些央企和民营企业去攀比,可他们为何如此满足?为何如此深爱象屿?

随着采访的深入,笔者才明白“企业与员工共成长”的象屿理念。

在象屿有一种独特的地方,就是十分注重搭建共享的事业平台,注重员工的进步和成长,不断提升员工技能素质,让每一位员工都拥有梦想成真的机会,都拥有与时代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机会。

象屿集团董事长张水利这样对笔者说:“1996年,集团组建不到一年,可以说,那时一穷二白,还处于求生存阶段,但象屿就着眼未来,舍得投入培养人才。我就是第一批受益者,1996年我和现任象屿股份总经理的邓启东被选中,那时他才25岁,我31岁。还有另2人,我们一行4人去了首都外经贸大学脱产学习3个月。那段学习经历对我后期职业生涯的发展弥足珍贵。”

在很困难的时候,象屿都如此重视高管的再教育,企业发展壮大后,集团更进一步完善了员工培训体系,旨在通过学习培训,推动人才和企业共同成长。

在象屿,学习培训形式丰富多彩。比如:不定期送高管人员到国内名牌大学中短期培训;邀请知名学者到企业开专题培训讲座;按层级分批次组织各类员工培训等。

象屿还成立了自己的网络虚拟大学,为员工提供针对性在线学习服务。

现在的象屿,已经有了自己的商学院。集团每年投入300万元左右培训资金,分类设置领导班子高级管理班、投资企业高管为学员的企管班、中层经理及核心骨干为学员的青干班,开设不同的课程,让他们不断充电,不断提升自己。

……

在张水利董事长看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最终使命就是:回报股东,回报合作伙伴,回报社会,回报员工。

长期以来,象屿总是持续努力,整合各方力量,不断满足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让员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走进象屿集团的员工餐厅,你可以选择特色套餐和丰富多样的零点,还可通过微信餐厅监督平台,反馈意见建议。2017年,象嶼集团员工餐厅还被评为厦门市“十佳职工好食堂”单位。

2016年2月的一天,在猴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象屿集团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外派员工家庭日”活动。

那天,象屿集团不仅让外派员工回来陪家人,还带着他们去大嶝观光旅游、在大嶝小镇办年货,享受到了象屿大家庭的温暖。

随着象屿事业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员工被派到异地工作。

为缓解外派员工的后顾之忧,象屿集团建立了外派员工应急保障服务平台。更加务实地向外派员工家属提供帮助、表达关怀。

每到节假日,为了缓解外派员工的思乡之情,集团工会会给外派员工寄去家乡名优特产,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象屿关爱。

富锦象屿农产公司副总经理张景峰的父亲,是位退伍军人。他以军人本色的责任感,特别理解和支持儿子外派东北工作。他说:“公司把我的孩子外派,是对孩子的信任。我们一定支持他,让他不辜负公司的期望!”而张景峰也没有辜负亲人及公司的期望,忍受着与年轻妻子和幼儿离别的辛酸,多年坚守在富锦,为集团粮食产业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已的青春年华。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

2018年9月7日。北国冰城哈尔滨。

下午2时,黑龙江金象生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象屿生化公司”)所有持股合伙人第一届合伙人大会,在此正式召开。

象屿生化公司,是象屿集团旗下全资公司。召开此次会议,旨在共同探讨如何转变身份,做企业的主人,与企业共享共担权利义务。

这个会议的顺利召开,标志着厦门市首例国企员工持股计划的成功实施。

象屿集团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走在全国国企改革的前列,那么,按照国家“员工持股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方向”的要求,象屿集团如何再次先行先试?

2017年11月,厦门市国资委将象屿生化公司纳入第一批员工持股试点企业名单,并同意以1亿元增量注册资本金,作为员工持股金额。象屿生化公司是工业企业,有别于贸易企业的改革,难度比较大。

然而,象屿集团下定决心,勇于开启改革创新之路,试水员工持股。

当主任工程师辛红阳得知这一消息时,感到无比振奋。他说:“由‘打工仔转变成‘主人翁,我们就能共享企业成长的红利了。”

于是,象屿生化106名中高管和核心骨干人员,包括辛红阳在内,都积极参与员工持股。

截止2018年5月,象屿生化共募集货币资金7800余万元。2018年8月9日,公司完成了注册资本,由12亿元增加为13亿元的工商变更登记。至此,历时1年多的员工持股计划,终于落下了帷幕。

象屿集团员工的持股,解决了企业长期激励的难题。这将进一步增强象屿的凝聚力和发展活力。

肩负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使命,象屿员工持股的试水,毫无疑问,将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尾 声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象屿人以构建共生共赢价值生态圈为使命,以成为受人尊敬的现代服务业投資控股集团为愿景,努力前行。

24年来,象屿人中流击水,勇立潮头,以敢为天下先的胆略,为厦门经济特区、为中国改革开放探索道路,谱写出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恢弘史诗般的乐章。

24年来,象屿人创新与创造同行,进取与开拓并举,一路领跑不断壮大,用优异的业绩,书写着国企的神圣使命与担当!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象屿集团以1.38亿元注册资本金起步,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勇敢地闯出了一条改革创新发展之路。如今的象屿集团,已发展成为中国一流的大型现代服务业投资控股集团,旗下投资企业超过300家。

由小向大的蜕变与分蘖,正是象屿摸准国家发展脉动、把握经济运行规律、遵从企业内生动力的壮大历程。

根据媒体发布的最新消息,象屿集团继2018年首入世界500强行列后,经营绩效再创新高:

实现合并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比上年增超12%;

利润总额超30亿元,比上年增超24%;

在厦纳税总额超11亿元,比上年增超80%;

实现社会贡献首次突破100亿元,比上年增超25%;

总资产达到1106亿元,净资产达到326亿元。2019年蝉联世界500强第338位……

新时代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新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未来,象屿集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各项工作,把草根精神、事业情怀熔铸在中国梦中,围绕着向世界一流企业对标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两条发展主线,按照厦门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继续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担当作为,鼓起信仰的风帆,燃亮理想的火炬,梯山航海,向着百年基业拔节生长,为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之城贡献力量,为国企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彰显象屿的时代风范。

昔日荣光,辉耀着今天的热望;跫音声声,必将激起象屿人再领新航的坚毅与梦想!

象屿啊象屿,一个厦门特区人的童话!一个中国国企的传奇!

猜你喜欢
保税区厦门
厦门鼓浪屿之行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厦门品小吃
昆明综合保税区今年底建成
厦门规划局局长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天津保税区1月份财政收入同增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