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可谓一种神奇的蔬菜,有人认为它拥有令人愉悦的香味,是点缀菜肴的必备品,也有人觉得它奇臭无比,还因此成立了“反香菜联盟”。
关于香菜究竟是香是臭的争论也许从给它命名时就开始了。香菜的拉丁学名为Coriandrum,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语,据说是借用当地一种臭虫的名字。上千年过去了,香菜逐渐成为餐桌上随处可见的食物,人们也冠之以“香”之名。
香菜的学名叫芫荽,原产于中亚和南欧等地区。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把香菜、大蒜、芝麻等新物种带到中原地区,当时香菜的名字还叫“胡荽”。
北魏时,胡荽的种植技术已相当成熟,当时的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胡荽宜黑软青沙良地,三遍熟耕。种植技术的发展使香菜逐渐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日常菜肴。
李时珍是香菜的拥护者,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胡荽处处种之,冬春采之,香美可食。”
魏晋之后,统治中原的胡人不喜欢“胡荽”这个名字,将其改为“芫荽”。
虽然香菜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2012年美国研究人员在世界范围内对超过25 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东亚人是厌恶香菜人数最多的群体,占比高达21%;欧洲和非洲分别有17%和14%的人表示厌恶这种食材。
通过使用现代科学仪器对香菜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了40多种化合物,其中82%是醛类,17%是醇类,所以醛类化合物是香菜强烈气味的主要来源,有人认为这种气味类似肥皂味。
既然大部分的化学物质都可以被解析,并且种类和含量也被具象化了,为什么不同的人对香菜的认知存在如此大的差异?除了受文化环境的影响,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大家对香菜的喜好?
美国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从基因的层面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香菜厌恶者和普通吃货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基因不同。
在人类11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嗅觉受体基因OR6A2,这串复杂的编号相当于基因的身份证,意思是嗅觉受体家族6,亚家族A,成员2。这段基因会参与人体对气味的感知,并对香菜特殊味道的来源——醛类化学物质特别敏感。研究认为,在嗅觉受体基因OR6A2片段上,有着两段等位基因的人会更倾向于讨厌香菜,这很可能是因为出现了基因变异。
这种变异能使人们对导致香菜产生特殊气味的醛类物质异常敏感,继而造就了他们对香菜的厌恶。
其实香菜值得研究的地方远不止它的气味,如果你了解了吃香菜的好处,有可能会改变对它的看法。
香菜除了作为重要的食材与香料外,它的含油量高达20%,用其种子提煉出的芫荽精油在中世纪的欧洲曾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香菜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也不低,最主要的有维生素C、膳食纤维、胡萝卜素、钙、钾等。香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达48mg/100g,属于蔬菜中的上流,可媲美柠檬中维生素C的含量(50mg/100g)。同时香菜作为一种调味蔬菜,一般不会经过高温烹饪,从而可以防止维生素C的流失。
香菜中的钙含量高达101mg/100g,接近于以高钙著称的牛奶。不仅如此,香菜中的膳食纤维、胡萝卜素以及钾元素等含量也比同类食物高。(据中科院物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