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轩子
[提 要]勒尤、勒浪是位于中国西南部布依族的民歌伴奏乐器,二者同宗同源,形制制作上略有不同,多用于伴奏男女爱情主题的民歌。以勒尤、勒浪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乐器特征的分析与研究,探讨布依族民歌伴奏乐器的发展与演变,为当代少数民族乐器研究提供资料参考。
布依族,是我国现存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其中以贵州省所居住布依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七,集中居住在黔南与黔西南两地。关于布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其中有三种说法最被接受:其一,布依族的族称与其族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布依族源于古百越,秦汉之前被称为“濮越”或“濮仪”,东汉后称之为“夷族”,因分布地区差别,语言有所不同,但所说 “布崖”、“布依”、“布夷”、“布雅依”等,其实就是“布依”一词。[1]1949年建国后,对于布依族称谓的认定发起过讨论,认为“夷”字与“仲家”之称带有一定歧视的意味,决定取其相似之音“布依”作为布依族的正式命名;其二,源于“八番”,即将领马殷所派八姓兵讨伐后留守贵州所存,此说法来源于“仲家”传说;其三,源于明代屯兵,即明洪武年间征兵屯守贵州,兵丁与当地民众结合同化为布依族,但此说法严格来说不是布依族的起源。根据考古与文献记载,先秦甚至更早的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活在如今布依族分布地区,与现今布依族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观,布依族也是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融合而来。
布依族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艺术,布依族民歌以清悠的曲调与简练的歌词展现了布依族人民丰富而多彩的音乐生活。布依族民歌,主要为布依族人民在劳作过程中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功能,且从功能方面分为各大类,有劳作时所唱、歌颂自然时所唱、男女传情达意时所唱,不同情况不同场合下所形成的民歌,体现了布依族音乐文化的丰富之处,也体现了布依人民的音乐情趣与审美。
布依族民歌在传唱的过程中,少不了乐器的伴奏,民歌伴奏乐器是布依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有对萧、笔管、姊妹管、唢呐等乐器,每种乐器对应曲调不同,表情达意也各有不同,乐器演奏的曲调有大体上固定的旋律,供演奏者根据情况自由发挥。
勒尤、勒浪则是布依族的直吹双簧乐器,也是布依族唢呐乐器的其中之一,在布依民歌的伴奏乐器中,勒尤、勒浪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勒尤、勒浪的音色清脆甜美、曲调圆润动听,深受布依人民的喜爱。二者同属主奏乐器,既可单独吹奏,也可与其他乐器和鸣。在布依族民歌文化中,以勒尤这一乐器作伴奏而命名的曲调被称之为:勒尤调。勒尤调据统计多达50余种,包含了节日庆典、歌颂丰收、谈情说爱等多种内容,有 《邀约调》、《喊妹调》、《思念调》、《勾妹调》等,大多数勒尤调民歌曲目,勒浪均可演奏。因此,在布依族音乐文化中,勒尤、勒浪应属一脉同源,既有高度的相似之处,又有较为明显的区别,笔者将从勒尤、勒浪的文化起源、选材与制作工艺着手,对比二者的异同之处,分析思考二者的发展与演变。
勒尤、勒浪是黔西南布依族青年男女之间用来表情达意、歌颂爱情生活的乐器。勒尤,在布依族意为“选择情人的小唢呐”,而勒浪意为“漂游浪荡的小唢呐”,多用于重大节日庆典中“浪哨”(男女谈情说爱)活动[2]。二者发源于散曲发达的元代,且起初并无六孔勒尤,经历代布依族人的加工演变,发展为现今所见的六孔勒尤,以此计算,勒尤、勒浪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而布依族中关于勒尤、勒浪两种乐器的起源之说,则充满了神话性与故事性。
1.勒尤的起源传说
关于勒尤的起源,在望谟县有着一则传说[3]:相传有一个失去双亲、孤苦伶仃的后生,人们称他为“勒甲”,勒甲从小帮土司放牛,长大后帮其做农活,不得吃穿且经常挨打受气,之后,勒甲逃离土司家,远离村寨,开荒度日。时至“三月三”,是布依族重大的节日庆典,村寨里家家户户弥漫着节日的欢愉,孤身一人的勒甲躺倒在一棵桐树下思念父母,心中充满着凄楚。孤苦伶仃的勒甲深知无人懂他内心的悲伤,他只能对着树上鸣叫的蝉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勒甲尝试着撮起嘴唇,学着发出声音与蝉鸣相和,但发现与蝉鸣声相差甚远。他将蝉装进一截空心桐木枝中,带回家里,到了夜晚蝉鸣声将他从睡梦中惊醒,他想要将蝉从桐木中取出,发现蝉儿堵在了桐木口,无法鸣叫。悲伤的勒甲想起风吹蝉儿鸣的说法,他尝试着对着桐木吹了起来,果真发出似于蝉鸣的声音。但桐木只有一个孔,无法吹出抑扬顿挫的声音效果,勒甲尝试在桐木枝上用烧红的火筷子捅了几个洞,再次吹奏时,空心桐木发出了高低不同的声响,音色婉转、悠扬。
直至后来,堵着蝉虫的空心桐木成了年轻人排忧解难的寄托,蝉虫成为了勒尤的“虫哨”,由于它可以像唢呐一样吹奏,且音色悠悠如蝉鸣,因此,当地人称它为“勒悠”,(“勒”在布依族语言中为唢呐之意)。后来,此乐器成为男女之间表达情意的媒介,布依语中“尤”字即情人的意思,于是称之为“勒尤”。
2.勒浪的起源传说
勒浪主要流行于贵州省册亨一带,对于勒浪的起源,此地也有着与勒尤的起源相似的传说:相传远古时代发生了一场大水,人类仅剩一名幸存者叫做“木育”,一天他在竹林下思念死去的亲人,恰好传来一阵蝉鸣声,木育受到启发,找来一截竹管,在上面戳凿了几个洞,想以此模仿蝉鸣缓释心中的苦闷,但却没有办法成功吹奏。此时他发现了一个虫茧,于是他将虫茧掐头去尾,留虫筒装在竹筒上,并吹奏出声音。木育富有感情的吹奏感动了天上的仙女,仙女下凡与之结为夫妻。因此,勒浪在布依族文化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传情,沿袭至今。
勒尤、勒浪的起源传说虽为民间流传,并无历史记载。但二者相近的故事情节表明了这两件乐器的一脉同源。从两则传说中也侧面反映了勒尤、勒浪之间共通、互异的特性。从文化习俗上来看,二者皆为布依族传统乐器,并都承担着男女之间传情达意的功能;从发声原理上来看,二者皆需“虫哨”作为共鸣装置,以此发声,但管体制作材料又各有不同,勒尤为木制,而勒浪为竹制,因此二者的音色也各有特色。
1、勒尤的制作工艺
勒尤,木制双簧类吹管乐器,其在选材制作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要求,因此形成了其具有民族特点的音色品质。勒尤全长47厘米左右,一共包含虫哨、插管、管身、共鸣筒四部分,各部分之间可随时拆装,便于携带。勒尤的虫哨部分使用蚕茧或贵州当地的槐树、黄果树或橄榄树上的一种昆虫茧,经桐油浸泡晾干,稍加修剪处理后有着经久耐用、不易破裂、音色柔和的优点,将虫茧做成橄榄型的哨子状,套在插管部位,插管部位使用竹子制成;勒尤的管身为中空锥形管,上粗下细,长约26厘米,民间大多采用泡桐木、花椒木、或橄榄木制作,这些树种生长周期短,分布范围广且数量众多便于采伐,保证了勒尤的制作数量,为勒尤的普及奠定基础。制作管身时,将木材裁长去皮,置入沸水中煮30分钟左右,再以文火烘烤干燥,将其修整为似于唢呐杆状,使用尖刀从中掏空,上端与插管连接孔直径约为0.5厘米,下端与共鸣器连接口直径为3.5厘米。勒尤的管身开孔有五孔和六孔,六孔勒尤是与勒浪的显著区别之一,六孔勒尤在管身开孔面开设六个大小均匀的发音孔,发音孔之间距离为3厘米,开孔后,将桐油滴入音孔以及涂抹杆身,再使用棉布条打磨管身至光滑。
勒尤与唢呐有一相似之处在于共鸣器的设置,勒尤本身的音量达不到演奏的需求,因此在管身下端设置一处共鸣装置,共鸣装置采用直径为4厘米,长约10厘米的竹节制成,与唢呐喇叭口功能相近,起到提升音量的作用。
2、勒浪的制作工艺
与勒尤相比,勒浪在结构方面减少了共鸣器的设置,制作过程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例如虫哨的制作方式与管体各部分的组装。区别在于制作数据不同。勒浪总长约17至22厘米,其哨嘴直接与管身相连接,并无勒尤的插管部位,哨嘴的制作采用较细的筛竹,取长5厘米,上口内径为0.3厘米,下口内径打磨至0.6厘米。勒浪管身制作材料依然为筛竹,这点区别于勒尤管身的制作材料,勒浪管身长约12至17厘米,上口内径约为0.9厘米,下口内径约为1厘米。
勒浪是五孔双簧吹管乐器,五个音孔在制作时与六孔勒尤的平均排列不同,勒浪的音孔排列为上二孔、下三孔。上孔之间的距离为0.3厘米,下孔之间的距离在0.25至0.3厘米之间,每个音孔内径为0.5厘米。
通过对勒尤、勒浪制作工艺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件布依族民歌伴奏乐器发展至今,制作工艺依然较为原始,乐器各部位取材基本都取自于大自然,使得乐器的质量参差不齐,每一支乐器之间音色与音准都有着一定的差异,不利于勒尤、勒浪的推广传播。
不同于葫芦丝、巴乌、笙等吹管乐器的传播与普及,勒尤、勒浪的演奏与欣赏依然局限于贵州布依族所在区域。勒尤、勒浪拥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却鲜为人知。依笔者分析来看,制作工艺与材料的革新,是影响勒尤、勒浪等布依族民歌伴奏乐器发展的较大因素之一。
通过笔者对勒尤、勒浪制作工艺的探究,相比较同样流行贵州的笛箫与芦笙的制作,我们不难发现,勒尤、勒浪的制作工艺依然停留在一个较为原始的状态。这使得每支勒尤、勒浪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不利于与其他乐器的合奏以及跨地区的传播。笔者认为,针对勒尤、勒浪制作工艺的改良革新,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材料加工工艺
乐器材料加工工艺的提升,目的是为了使制作乐器的材料有着更优良的声学性能以及防腐蚀、抗变形等应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能力。勒尤、勒浪虽使用不同木材进行管身的制作,但二者在管身材料的制备方面不尽相同,都采用了水煮法进行管身材料的加工处理。对木材使用水煮法进行加工,可让木材中的水分饱和,以此去除杂质与树脂,增强木材的木性,防止变形与氧化。但水煮法有着较高的不可控因素,不同厚度的木材需要水煮的时间各有不同,水煮后的干燥流程大多只是凭靠晾晒,整个材料制备过程完全凭借制作艺人的经验来判断优良与否,最终容易导致乐器质量的参差不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乐器材料制备技术也在不断提升,水煮与自然晾晒法的缺陷较为明显,可更换为现今乐器工厂制作常用的制备方法,监测材料的性能与含水率等情况;也可以大批量的进行材料的制备,根据乐器流通地区的气候随时更改工艺数据,使乐器原材的性能变得高质量且可控。
2、乐器制作工艺
勒尤、勒浪的制作工艺中,最重要的为管身的制作,主要分为管身内部与音孔两部分。现如今,勒尤、勒浪的管身制作依然是布依族艺人通过最原始的方式,依据自己的经验,亲自动手而为。勒尤、勒浪管身内部为似于锥形的中空管体,尤其是勒尤,管身为桐木等木材制作,布依族艺人使用烧红的烙铁棒或尖刀对木材进行掏空挖孔,无法有效的形成一个有规则的锥形空间,进而影响吹奏时内部空气柱的振动状况。其次是勒尤、勒浪管身音孔制作,众所周知,吹管乐器音孔的大小,音孔之间的距离,直接影响到管乐器音阶的排列与音准。勒尤、勒浪在制作时选用烙铁棒对管身进行灼烧开孔,孔径的大小参差不齐,即使经过打磨调整,也降低了音阶的精准性。西洋乐器中,单簧管、双簧管的形制与勒尤、勒浪有着较高的相似度,且都为实木所作,将其管身的制作技术引进后应用在勒尤、勒浪的制作中,将会大大提高勒尤、勒浪的制作效率,形成一套布依族吹管乐器的精准音阶排列,有利于勒尤、勒浪的传播发展。
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乐器,大多离不开地域的孕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大多数民间艺人制作乐器的首要选择。贵州地处长江与珠江的交错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降水充足,适合大多数的植物生长,勒尤、勒浪制作时所选用的桐木、竹材皆为当地常见植物材料,且桐树与竹子的生长周期较短,成材速度较快,砍伐树木制作乐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但贵州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密集,对于乐器的保存是极为不利的,容易造成吹管乐器管体含水率过高而出现音色变化、形变甚至腐蚀虫蛀问题。因此,可借鉴国内外新材料管乐器的制作改革,以此改进勒尤、勒浪的制作材料,增强其对于环境因素的抵抗能力。
从国内外乐器新材料的研究现状来看,笔者认为有两种材料可供勒尤、勒浪的制作选择:碳纤维与生物复合材料。碳纤维材料在乐器领域的应用已较为常见,其身影出现在中西方大多数乐器之中。碳纤维材料受环境影响较低,不易发生形变,足以抵挡贵州地区常年湿润的天气,保证了乐器的质量与性能。同时,碳纤维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通过改变内部纤维方向,可实现其声学性能的改变,这一特点可以保证新材料制备的勒尤、勒浪依然拥有着民族传统的音色,不会因材料的改变而发生音色较大的变化。生物复合材料是以天然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所使用的纤维可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生物复合材料在抵抗气候方面也有着较好的表现,此种材料的制备不仅可以使用新采伐的木材,也可使用边角料进行纤维提取与加工,更加环保。由于此种材料的纤维来源于自然植物,其所制乐器的音色会更加贴近木制与竹制管乐器,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优良的材料可以使乐器拥有优良的质量与性能,勒尤、勒浪的发展需走出地域的局限,从南至北,能够抵御不同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才可使各地音乐工作者接受与使用,创造出具有布依族音色特点的新音乐,更好地走进大众的音乐生活,为世人所熟知。
类比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与演变,与勒尤、勒浪有着较高的相似度,它们都没有形成从选材到制作成型的一个规范的流程与严格的数据,这大大制约了该类民族乐器的传播与发展,成为限制其“走出大山”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乐器只有为人所熟知,为音乐所用,扩大受众,提高知名度,才有助于其文化的保护与发扬,而乐器的制作,是其迈出发展的第一步,发展演变不是革新,我们需在保留其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提高乐器的性能,才能更有力的助其传播与发展,进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