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认同视角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2019-11-17 12:49张云德段宏娟
老区建设 2019年12期
关键词:认同感工匠劳动

张云德 段宏娟

[提 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复归,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尤其需要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劳动认同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增强他们的劳动认同入手,使大学生能理性认识劳动,增强劳动认同感,提高劳动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要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必须使大学生明确劳动之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大学生的劳动认同感,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人等层面的协同发力。

一、劳动认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基础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劳动认同是工匠精神的生长之基,只有实现劳动认同,工匠精神才能真正“立”起来。

(一)劳动认同和工匠精神的内涵

劳动认同是由劳动和认同组合而成的一个复合词。在西方国家,市民社会获得一定的发展之后,劳动逐渐获得了积极的评价。马克思主义对劳动范畴做了科学的规范,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包括劳动价值论、异化劳动理论和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等内容,它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从根本上揭示了劳动的本质。我们这里所讲的劳动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的劳动概念,它是理解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而认同是一个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背景于一身的词汇,不同学科对认同的理解各有其侧重点,在现代社会,认同问题变得异常突出,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社会中的稳定性被打破,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张力就愈发明显,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急需寻求认同,包括价值观上的认同、情感上的认同等,使得认同的实现在当今社会愈发重要。所谓劳动认同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中的劳动活动及因此而形成的劳动社会关系在观念上的认可和在行为上的践行,劳动认同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劳动主体对自身的认可,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工匠”是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最初是指一些传统制造业的手工艺人,但它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一直在丰富其内涵的动态群体性称谓。在新时代,“工匠”的外延更加广泛,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不管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哪个领域扮演着何种角色,只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就可以称其为 “工匠”。而工匠精神则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应持有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2]。首先,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①,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自己职业的热爱而勤勤恳恳工作的精神状态;其次,精益,老子曾曰:“天下之事,必作于细”②,精益是要求从业者对自己的职业殚精竭虑、追求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一种状态;再次,专注,中国有“艺痴者技必良”③的说法,专注要求从业者对自己的职业要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韧劲;最后,创新,《礼记·大学》指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④,对职业的专注绝不意味着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工匠精神内涵有着追求突破与创新的意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追求创新是一项职业获得永续发展的必有之意。

(二)劳动认同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基础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从精神文明来看,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要求的“敬业”、“诚信”高度契合,从物质文明来看,工匠精神在物质文明的创造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工匠精神强调了每个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要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必须实现它的生活化,让大学生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因此,当人民群众掌握理论的时候,理论才会成为行动的物质力量。因此,要发挥工匠精神引领价值、凝结共识、导向实践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劳动实现它的转化,将其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信仰。只有让大学生崇尚劳动、认同劳动,工匠精神才会有生长之基。劳动认同是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基础,而且大学生劳动认同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工匠精神培育和践行的程度。

二、劳动认同危机: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桎梏

当前影响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劳动认同危机既包括外部认同危机,也包括内部认同危机。外部认同危机是指因资本逻辑和权力逻辑的扩张而造成的对劳动认同感的降低,内部认同危机则是人们自身对劳动的认同感降低,从劳动中所获得的幸福感与归属感降低。

(一)外部认同危机

首先,资本逻辑冲击大学生的劳动认同。曾经,“劳动最光荣”是时代的最强音,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逻辑得到了无限扩张,加上对它们缺乏应有的规范和约束,使得社会成为一个由资本逻辑主导的社会。社会财富的积累越来越多,但是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资本逻辑与劳动逻辑的回报率不同。“人赚钱难,钱赚钱易”,社会财富开始向极少数富裕阶层聚集,拥有资本的人通过其所持资本赚取更多的社会财富,而辛勤付出劳动的人却难以分享社会财富,资本的回报率远远大于劳动的回报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财富分配的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扩大[4]。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追求资本的积累成了大家努力目标,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大学生劳动认同感的形成。其次,权力逻辑冲击大学生的劳动认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并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自己意愿的人进入国家权力机关,权力机关又派生出其他国家机关。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既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又是对每个共产党员和干部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极少数干部理想信念的不坚定,使得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被扭曲使用。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劳动者陷入了自我认同危机,因而也导致少数大学生错误地将权力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削弱了他们对劳动的认同感。再则,传媒业的过度商业化冲击着大学生的劳动认同。传媒业在中国属于新型产业,前期,由于传媒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晰、机构层面缺少对媒体的有效监督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传媒的商业化趋势愈加明显。不可否认的是,适度的商业化起到了更好地宣传作用,能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传媒在竞争中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但是,这种商业化一旦超过一个“度”,就会导致传媒业的过度商业化,使得传媒的质量下降。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刺激下,部分传媒就会偏离自己的初衷,赚钱盈利就会成为它们运作的关键目的,吸引受众眼球就会成为他们的原则。传媒在一个信息化时代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过度商业化的传媒对人们的劳动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得人们只关注它们所传播出来的部分人的表面的光鲜亮丽,而不去关注他们的付出。还有部分传媒所传播的“网红经济”、无下线博取人们的关注等内容让部分大学生似乎看到了发财致富的机会,使得他们在传媒中迷失方向,对劳动的认同感降低。

(二)内部认同危机

首先,部分劳动者艰苦奋斗意识有所淡化,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开始滋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但另一方面也导致消费主义日趋兴盛。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由“劳动至上”转向“消费至上”,导致的直接结果使他们沉迷于物质享受,在物质的消费上盲目攀比,获得自我认同不再是通过艰苦劳动,而是通过消费去获得,劳动自然而然被遗忘在角落,再也得不到往日的尊重与肯定。正如马克思所讲:“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5]“富二代”、“土豪”成为他们追逐羡慕的对象,而农民工、清洁工等基层体力劳动者或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等脑力劳动者都不再是人们追逐的对象,使得人们对自己的劳动认同度降低,影响了其劳动的积极性,思想上出现困惑和迷茫。同时,也影响到部分大学生在自己的职业选择或者在评判劳动时显得无所适从,陷入劳动认同危机中。其次,由于不劳而获现象的出现导致诚实劳动遭遇危机。当今社会有大批人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相对,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行为和价值取向。经济生活中的假冒伪劣、文化生活中的享乐主义实际上都是不劳而获思想的具体表现。而且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直播在近几年的兴起,一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现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使得部分大学生好像看到了成功的“捷径”。“网红经济”的出现、那些无下线博取人们关注的直播的出现等说明有人将“成功”的希望寄托于所谓的“捷径”上,他们开始质疑劳动的意义、价值和地位。大学生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还没有形成十分健全的人生观,面对种种诱惑他们的劳动认同感不免也会受到影响。

三、增强劳动认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

针对大学生劳动认同危机和工匠精神培养所面临的困境挑战,应当从增强大学生劳动认同的视角去探索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方法,它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人各个层面的协同发力。

(一)国家层面: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

首先,要践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尊重劳动、培养人们的劳动认同感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实现的目标。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马克思主义认为,追求利益是人之本性,是人一切活动的深层动因。这也意味着要想重建人们的劳动认同,就必须维护人们的经济利益,劳动认同问题实质上就是现实利益分配关系的观念表现和行动体现[7]。劳动认同能否实现以及劳动认同实现度的高低,从实质上看就是劳动者的利益是否得到了保障,是否真正实现了他们的劳有所得。因此,重构劳动认同价值观,就必须建构合理的分配关系,必须践行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真真做到劳有所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唯有如此,重建劳动认同的目标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普通劳动者还是从事尖端产业研究的劳动者,无论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要切实捍卫他们的经济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大学生去国家最需要的行业,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其次,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捍卫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因此,要增强劳动者的劳动认同就必须捍卫他们当家作主的权利。一方面,要保证人民民主的真实性[8],要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扬人们民主,保障劳动者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捍卫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另一方面,要净化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干部必须是“四有干部”⑤,干部要保证对党的绝对忠诚,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有责任担当,要廉洁用权、守法守纪。人们群众要监督公权力的运行,防止特权作风和官本位意识的泛滥,用制度机制规范公职人员权力的行驶,使公职人员能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将公权力看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样,劳动认同才有生长之基。

(二)社会层面:规范传媒业的运作,营造尊重劳动的文化氛围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传媒的影响已经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大学生又是极易接受其影响的一群人。现代传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们达成共识,凝聚力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另一方面,由于对其管理监督的不到位、相关法律规范的缺乏等使得其被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会使人们在短时间内被蒙蔽、误导,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重建人们的劳动认同感就必须规范传媒的运作,发挥其积极影响。首先,国家层面要加强对传媒运行的监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技术手段有效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其次,传媒业要自觉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要增强从业人员的素质,正确处理科学化与娱乐化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行业自律,高度重视传媒的建设运作。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书写好普通劳动者的大情怀,宣扬他们在平凡事迹中的不平凡,让大学生生活在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下,不断提高自身对劳动的认同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

(三)高校层面:加强对大学生劳动观的教育力度

高校作为系统培养人才的场所,在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高校要把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贯穿在立德树人的全过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已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平等的国民教育”的实质只是资产阶级的伪善的说法。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教育是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教育,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广大工人阶级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价值立场就是人们群众的价值立场。因此,高校必须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坚守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自身力量的劳动者。高校要正确定位劳动教育的位置,建立劳动教育的目标层次,细化教育的内容,完善教育的制度体系,将劳动教育贯穿在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增强劳动认同,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高校要打造实践平台。“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8]。要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认同感,就必须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伟大意义,引导大学生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价值标准。在劳动中释放大学生的潜能,高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还可以通过学校相关社团的建设、相关比赛项目的开展等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劳动认同感,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个人层面:全面理性地认识劳动

大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在思想上对劳动有一个理性的认知,要对不合理的劳动观念进行理性的批判,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认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科技如何进步,劳动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实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劳动托起中国梦。要克服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过分强调个体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对体力劳动的认同度不高等偏颇的劳动认知观念。大学生要锻造自己的心理素养,在正确认识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的基础上让自己成长为符合时代的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热爱劳动、诚实劳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注释:

①“执事敬”是指做好自己的工作,“事思敬”是指尊敬自己的工作,“修己以敬”是指慎重地培养好自己,以更好地尽职工作。

②意思是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③对一项技艺非常痴迷的人,他的技术一定是非常精良的。

④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⑤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强调,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猜你喜欢
认同感工匠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