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保护利用专题调研组
2019年7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副主任陈春雷率调研组一行到兴隆林业局、东北抗联博物馆和绥棱县、北安市、五大连池市等地,就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到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群、东北抗联西征会师地遗址(白马石)、冰趟子战迹地遗址、朝阳山东北抗联遗址群实地踏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重点考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同时,在兴隆林业局、东北抗联博物馆、绥棱县、北安市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沟通交流机构改革后史志工作情况,特别是重点调研了解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存量及保护利用工作,注意发现工作典型,梳理分析存在问题,认真研究提出工作意见,为加强和改进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建议。
黑龙江是一片红色沃土。在14年抗日战争中,东北抗联11个军中有9个半军曾在黑龙江地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东北抗联将士英勇不屈、浴血奋战,在黑龙江这片土地留存下大量珍贵的遗址遗迹,主要包括游击根据地遗址、军事密营遗址、重要事件遗址、重要机构旧址等在内的遗址遗迹。这些遗址遗迹及以此为依托建立的烈士陵园、纪念馆,铭刻着东北抗联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彰显着永不磨灭的东北抗联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
据统计,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占全省革命遗址遗迹(1919年5月至 1949年 10月 1日)70%以上,大约600余处。其中,牡丹江、哈尔滨、绥化、佳木斯、齐齐哈尔、鸡西、伊春、黑河作为东北抗联的主要活动区域,遗址遗迹留存相对比较富集。在保护利用和宣传教育上,主要呈现出四方面特点:
(一)挖掘东北抗联历史,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比如,鸡冠山东北抗联遗址群位于4A景区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兴隆林业局在开发鸡冠山旅游风景区时,发现大量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他们对此高度重视,组织成立小分队,对鸡冠山1000多平方公里地域进行抢救性搜寻,发现东北抗联遗址500余处,发掘文物13大类3万余件。在鸡冠山景区的规划建设中,兴隆林业局以挖掘“密林深处的红色记忆”作为发力点,将东北抗联遗址群作为“金字招牌”,深入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自2013年规划建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依托东北抗联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比如,五大连池市在朝阳山抗联密营遗址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中,复建东北抗联纪念馆、军政干校等多处教育设施,开展东北抗联精神课程开发,深入挖掘抗联历史、整理出版抗联书籍,特别是有声有色地开展“红色研学”,2018年以来,先后有黑河市青年干部培训班、黑河市处级干部进修班等100余个班次学员到朝阳山接受党性教育培训,累计培训干部学员上万人次。
(三)建设碑、塔、馆,宣传东北抗联精神。比如,在通北林业局冰趟子战迹地设立的纪念碑,佳木斯猴石山的东北抗联战迹纪念塔,东北抗联西征会师地遗址的白马石纪念碑,汤原县东北抗联第六军军部遗址碑等,这些都是以立碑、建塔的形式对东北抗联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利用。建设纪念馆是更普遍、更具影响力的方式,在八女投江的乌斯浑河边建立的八女投江纪念馆,赵尚志牺牲地宝泉岭农场管理局的赵尚志将军纪念馆,东北抗联根据地梧桐河农场的梧桐河抗联博物馆等等,它们在宣传东北抗联历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构筑城市红色标识,纪念东北抗联英雄。比如,哈尔滨市尚志市,靖宇街、兆麟街、一曼街、尚志大街,兆麟中学、尚志中学、靖宇小学、一曼小学,还有诸如靖宇公园、兆麟公园等,这些以东北抗联人物命名的红色地标,深入到人民群众生活之中,或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核,或成为一个地方的坐标,或是个人成长最亲切的见证者,这是对东北抗联历史的最好宣传,也是对东北抗联遗址遗迹最好的保护利用。
此外,还有以纪念东北抗联英雄为主题的烈士陵园,比如主要纪念赵尚志和赵一曼的尚志市烈士陵园,纪念“镜泊英雄”陈翰章的翰章园,纪念张甲洲(张进思)的富锦进思公园等。
近年来,随着东北抗联史研究的新发展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舆论形成,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也得到不断的深化。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东北抗联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工作,一些重要的东北抗联遗址遗迹被相继发掘出来,一些东北抗联纪念场馆也相继落成或者正在规划中,越来越多的遗址遗迹切实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
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有基础、有成效,形成了基本范式,提升了社会影响。但是,从综合调研整体情况看,在东北抗联遗址遗迹的保护覆盖面、宣传推介力度、规划开发效率、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自然因素损坏严重,保护措施跟进不及时。自然因素是导致东北抗联遗址遗迹损坏的致命因素。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在日、伪军的残酷“围剿”下,大多活动在深山密林之中。因此,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大多处于偏远山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日照、雨水、风化等自然因素影响,遗址遗迹损坏或消失严重。比如,呼玛县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六军三支队抗日斗争的主战场,遗址遗迹多在深山密林之中,自然环境恶劣,保护利用难度较大,有些遗址遗迹已经消失。另外,一些群众对东北抗联历史不了解,对遗址遗迹的保护意识比较淡漠。
从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保护和利用级别上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比相对较高,随着保护和利用级别的升高,占比逐渐降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比不足1%,而未定保护和利用级别的超过80%。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对东北抗联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跟进措施不到位、保护覆盖面不够大。
(二)宣传推介手段滞后,社会影响尚未形成。一方面,对东北抗联遗址遗迹的历史价值挖掘不到位,史料佐证碎片化,展示方式简单化,特别是对一些在东北抗联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址遗迹,还仅停留在立碑、立牌的告知层面,表现其特定历史地位和背后历史故事不全面、不到位。比如东北抗联西征会师地遗址(白马石)是东北抗联三、六、九、十一军会师地和秘密联络站,在北满抗日斗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遗址处仅立有一处纪念碑,保护范围狭小,缺少必要的宣传和纪念配套设施。另一方面,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手段提升遗址遗迹的社会影响不充分,总体宣传规划意识不足,仅有少数地方通过举办理论研讨会和重要时间节点的纪念活动,提升遗址遗迹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组织运用电视、广播、报纸、期刊和数字化新媒体宣传推介力度不够,一些遗址遗迹地处较偏远,除业内人士外,很少为广大干部群众所了解,影响了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整体规划意识不强,开发利用有差距。东北抗联的14年抗战,条件十分艰苦,留存的遗址遗迹虽然数量较多,但大多规模小、设施少,且分布范围广。调研中发现,大部分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以挂牌、立碑为主,形式相对单一,看点不多,作用发挥不明显。一些历史价值厚重的遗址遗迹,除清明节或烈士祭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纪念活动外,日常的利用率较低。
近些年,随着我省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部分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已经成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但在内容上,大多是以参观纪念场馆、革命文物陈列、旧址建筑为主;在布局上,遗址遗迹之间相对孤立、零散,没有形成集群效应,精品的红色旅游路线尚未形成。此外,依托红色旅游、绿色旅游、民俗旅游,对推动东北抗联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层次和水平。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经费和人才保障问题突出。东北抗联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基层工作热情很高,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经费支持不到位,很多好的规划设计方案很难有效落实。以朝阳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为例,该遗址曾是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所在地,五大连池市在此修建了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纪念馆、朝阳山抗联根据地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教育培训学校,但因财力受限,遗址处缺少相应配套设施,上山的道路都是靠人工运石块铺就而成,给上山参观造成很大不便。教育培训学校的规模也是因为缺少经费,难以扩大,史志育人功能受到影响。此外,受史志工作专业性的影响,人才成长周期长,各县(市、区)史志工作普遍存在史志后备人才不足的现象,年轻力量匮乏,极大延缓了史志研究、史料开发利用等工作的进展速度,更不利于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开发。
东北抗联遗址遗迹是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14年的历史见证,是东北抗联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不可再生的独特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曾指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黑龙江有不少有利条件,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今天,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领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对抗联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东北抗日联军波澜壮阔的14年奋斗史中,感悟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初心,凝聚奋进力量。
(一)解放思想,强化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意识。解放思想,是革命遗址开发利用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遗址遗迹是历史鲜活的证明,要充分发挥其以史鉴今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高度重视抗联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充分认识到东北抗联革命遗址遗迹的历史价值,协调有关部门,建立纵向横向联系,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提高全社会保护革命遗址的意识和自觉性。各市(地)要创新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不要求全求大,要在做好立碑、挂牌等常规动作基础上,以灵活的方式和现代化的手段,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了解熟悉东北抗联历史,感悟崇高的革命精神。
(二)深挖细研,丰富抗联遗址遗迹的红色内涵。梳理好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底数,准确核实历史史实,是做好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基础。要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一次全省性的东北抗联遗址遗迹普查工作,研究制定认证标准,系统核准分类,准确掌握数量和保护利用现状。要加大工作力度,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对尚未认定的遗址遗迹,要进行科学研判,在反复论证基础上下定论;对已经认定的东北抗联遗址遗迹,要努力搜寻线索和证据,努力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真实,赋予遗址遗迹更多的价值内涵;对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遗址遗迹,要通过多种渠道,重点对遗址、革命文物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进行宣传,通过不断挖掘新的史料,丰富红色故事,增强遗址遗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整体规划,推动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协调发展。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是做好抗联遗址遗迹保护利用的关键。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合理的利用有利于保护。只有通过合理利用,才能把遗址遗迹保护好,形成“以用促保”的良性循环。要以发展红色旅游为着力点,整合各色资源,在确保东北抗联遗址遗迹有效、持久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和开发红色资源,实现红色旅游的规模化、产业化。要将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民俗旅游结合起来,发挥我省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在推动老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使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在保持原有面貌的基础上重新焕发生机。同时,要注意以点带面,做好树立典型和推广经验的工作。
(四)加大投入,创新方式提供资金及人才支持。经费和人才是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和开发的保障。抗联遗址遗迹从规划保护到抢救利用,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和人才支持。经费方面,单靠一级财政投入难以为继,建议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逐年分批、分级、分类对革命遗址、旧址进行修复、利用开发。同时,可以引入市场机制,让有实力的企业参与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利用周边区域开发建设,形成景区产业配套,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省委史志研究室要加强对史志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及时举办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班,积极为基层工作者创造“走出去”的学习交流机会;各地要注重吸纳年轻力量,做好人才培养规划,为年轻史志干部成长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