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琳
摘要:中国现代学校的音乐课,始于《学堂乐歌》,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音乐课的教材主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音乐教学已经成为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来说,传统的音乐教学已经难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如何能让这些刚从幼儿园升到小学的这些孩子们喜欢上我们的音乐课呢?近年来,广泛引起了人们注意的“唱游教学”也许能帮到我们。
关键词:唱游;教学策略;“三结合”
一、什么是唱游教学呢?
“唱游”是一种边唱歌边游戏的活动。它包括律动、音乐游戏、歌唱表演、集体舞等。而唱游教学就是将音乐教学活动指向为“唱”和“游”相结合的综合音乐活动。就是利用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等音乐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感知音乐的节奏、力度、情绪等多种元素,从而使学生获得内在的直接感受。所以说唱游教学作为幼小衔接的教学再适合不过了,因为它十分符合低幼衔接学龄段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要求,特别是最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它主要以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音乐素质为主要目标,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及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唱、玩、动中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唱游教学不仅能够满足低段学生爱唱爱游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孩子们在唱游中认识客观事物,启发思维活动。在游的过程中锻炼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灵敏度、韵律感以及表现力和观察力等。并且能在“游”的过程中染成各项学习的内容,使得课程目标得以实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学得轻松,没有负担。真正地做到了乐中学,学中乐。
二、小学音乐课堂的唱游教学准备
一般来说,小学音乐(唱游)学科的学习准备期为四周。大致的内容有:体验课堂环境、认识任课老师、熟悉教室座位以及音乐礼仪等等。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可能有时候老师将要求已經讲得很清楚了,他们却不一定能理解。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说的太多还不如给他们示范让他们模仿。所以,如果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教学指令是,可以边要求边示范,让学生们直观的感知并明确老师的要求。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幼儿园老师最常用的“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在课堂上偷换了一下概念,用“照镜子”的游戏来替代。比方说,我想让热闹的课堂安静下来,我会先拍手打一串固定节奏,然后要求接收到信号的孩子们回应并重复我的动作。很快整个班级就会在连锁反应下安静下来,跟着我的节奏拍手了。这个方法真的很实用,屡试不爽。
明确的具体的上课要求,接下来就是要为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越小的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就越明显。有的孩子可能表现得很好,有的孩子也许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就不那么明显,或者说信心不足。那么,为孩子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及时地对孩子们进行鼓励表扬。多用些与音乐学科特点相结合的评价来激励学生。比如说“你的歌声好优美”、“你的坐姿非常棒”等等。
在树立好孩子们学习信心的同时,老师们还要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语言的要具体化、形象化,以此来帮助学生们理解老师们的教学意图。书中以最基本的坐姿为例,建议老师们可以用“做棵小松树”等语言,并利用这首歌曲通过听一听、长一长、坐一坐的过程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坐姿的方法,并掌握。或者利用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形象化的儿歌也是很好的。比如“眼睛(老师)和眼睛(学生),就像吸铁石”。前半句可以老师说,后半句学生答,以此来提醒学生们要集中注意力,看老师认真听讲。
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需要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反复的强化过程中才能积淀形成。切不可虎头蛇尾,上着上着就把规矩给忘了。
三、唱游教学的教学策略
组织建立好有序的课堂秩序,就可以开始音乐课的唱游教学了。唱游教学的教学策略根据唱游教学所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结合”方法:
(一)“唱”与“游”的结合
比方说,有一些书本里的歌曲,孩子们在幼儿园或者在平时生活中就接触过,并且有些基本上已经掌握会唱了。那这样的歌曲教学可以以“游”为主要过程。让学生们在“游”的过程中提高“唱”的技能。比如一年级上册《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曲,孩子们基本上都非常熟悉,并且能够演唱的很好了。那这堂课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这首歌曲设计游戏活动,比如可以将歌曲中的三个角色“国旗、金星和小红云”进行分配,课堂上教师要如何安排角色,学生们如何进行选择,怎样参与表演?是自己想动作,还是跟着老师律动,等等这些。由于孩子们受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自己创编的动作可能各不相同,或者不慎协调。教师应当适时地抓住机会,给予引导。或者用商量的语气与之讨论,并固定下动作。总之,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唱歌及游戏活动的同时,熟悉唱游课的一些基本常规要求,从而养成唱游课的学习习惯。
(二)“静”与“动”的结合
低段的学生们更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说”不如让他们用动作来“做”。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用肢体语言表达更符合音乐的特性。比如《大鼓和小鼓》这首歌曲。让孩子们模拟大鼓和小鼓的演奏方法。通过肢体动作直观的感受大鼓和小鼓的力度。他们自己就会说,大鼓要敲的用力,声音闷闷的;小鼓比较轻,声音嗵嗵嗵的。但是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控制好“动”的尺度,与“静”态教学相结合。也就是第一点提到的“游”中“唱”的常规要求要做到。这样才能使课堂既生动活泼,又不失秩序。
古语云,“乐者,心之动也。”这就是说,音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唱游课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动脑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三)“情境”与“技能”相结合
“身临其境”不管对于哪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享受。特别是低段的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又超级喜欢听故事。根据乐曲的内容创造相对应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身临其境的感受,比一味地说教会更有效果。也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身临其境的同时,可以根据乐曲具体的“技能”要求,做相应的设计,通过情境的创设解决歌曲的演唱技巧等。比如《大雨小雨》一课中,“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两者强和弱的对比。老师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聆听或者观看视频等方式,来感受大雨与小雨的区别,结合感受再来表达歌词所呈现的内容,孩子们很容易就会说出大雨是大声的(强);小雨是小声的(弱)。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适当地加以引导,学生们很容易就掌握什么是强和弱了。
最后,教师们必须明确一点,《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唱游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唱歌、游戏、舞蹈等。所以唱游教学中切记“唱”应当是占主导地位的,“游”则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可主次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