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摘要:语义教学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直面学生阅读难点、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纯正的文言语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教师点拨积累文言知识,通过诵读品味语言特色,通过诵读体味人物的情感心理,让学生获得文言文阅读的美感与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在语言的思辨、诵读和表达层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语文教学;诵读;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注重积累、品味、感受、体验与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课型的文章,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我校推行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和二次建模授课模式下,老师们围绕核心素养积极探索并不断创新,在集体智慧的凝结中,语文文言文的导学案设计有精读课、略读课、活动课、复习课四种基本课型。不同的课型中,教师和学生担任的角色都有细微的变化。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基本形成了文言文课型所采用的方法。
一、我的案例呈现:
在这次教研组二级建模考核评价课中,我执教了部编七年级上《语文》中的《穿井得一人》一课,教学简况如下:
游戏导入新课,设计了“导入·明目标,初读·知内容,译读·通文意,品读·析手法,悟读·谈收获,拓展·争达标”六个板块,其中在“译读·通文意”板块中设计了小组讨论探究并展示活动。同时设计了五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后演绎出来,对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进行的赏析和训练,紧扣中考大纲。设计的具体问题如下:
1.丁氏“告人曰”时,他的心理、神态和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2.“闻而传之者”将此事传给他人时,他的心理、神态和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3.“国人道之”这里的“道”可以换做现代的一个什么词?
二、我的案例引发的思考:
1.从文言文释义训练过度转向吟诵与探究相融相生。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中指出:“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在《穿井得一人》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五次诵读,不仅要求读准字音、明确节奏,关注重音和停顿,准确释义,还要通过诵读揣摩闻言语句的感情色彩,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用演绎的方式展示体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本身有些枯燥的文言语句鲜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收效也很好。
2.改变问题的提问方式,设置情境,让文言语句与学生的现代体验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导入环节,我采用游戏(传话筒)模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新课的学习;在“译读·通文意”环节,我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低头记笔记的模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并展示的模式,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疑答惑,通过互帮互助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在这中间只是引导点播,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3.从线性输导知识转为创设多样化的有阶梯性的训练。设计有梯度的学习问题,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如在“拓展·争达标”环节就设计了如下训练:
A.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B.夫山居而谷汲者《韩非子·五蠹dù》
通过活动模式,链接“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让学生展示健康向上的学习成果。另外,从文本延伸到“国学《弟子规》”,让学生与经典对话、共鸣,把文言文化做春风春雨,在润物细无声中“润人”“立人”。有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力、理解力及品味、辨析、感悟水平。
三、他人案例分析:
苏允萍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也是一节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课。苏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她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突出了一个字“实”,各项教学目标均落到了实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落实语文核心素養中的诵读理念,充分体现了导学案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以及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对于意蕴丰富的文言文,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的品读。这一学习目标准确充分的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苏老师引导学生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两个句子时便利用这样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走进文本,批文入境,批文入情,赏词析句,通过诵读品味语言特色,通过诵读体味人物的情感心理,让学生获得文言文阅读的美感与兴趣。
2.落实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自主发展小组的优势。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到课堂上,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质疑。苏老师从标题质疑、释义质疑、赏析质疑、情感质疑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在各个环节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积极的思考,情感的调动,个性思维品质也彰显鲜明,不少学生对文本的关键语句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自主理解,其中有一个小组对“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提出的大胆解读并板书展示,很有诗意,在语言的思辨、诵读和表达层面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在思维碰撞中升华认识的教学目标。
3.落实了以朗读为基础的教学要求。
朗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苏老师的整堂课“从读中来,到读中去”。咬文嚼字读、声情并茂读、创设情境读,重点字重读、拖长重点字音读、稍快一点读、稍缓一点读、由动作推想朗读……方式丰富多样,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体会出作者苏轼的清闲、悠闲、安闲,指向文眼“闲人”。通过反复朗读、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文本意蕴,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感慨这样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出来。引导到位。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
当然,文言文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作为一线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还要不断提高,研习新课标,需要你我孜孜以行。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