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2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分析

2019-11-16 11:02杜新宇杨艳娇
今日财富 2019年28期
关键词:婚姻状况流动人口程度

杜新宇?杨艳娇

随着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也随之增长。流动人口生活问题成为我国目前重点关注的问题,文本通过对就业状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客观因素状况四个指标的分析,研究流动人口流动范围的影响因素,进而反映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本文以社会融合理论为研究方法,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全国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要重视流动人口政策管理问题,增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能力。

一、综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我党的领导下,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比如流动人口的规模持续扩大。我国政府密切关注流动人口问题,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生活状况,开展了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本文通过研究影响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的相关因素,进而探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与就业状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关系,从而为政府不断改进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社会融合理论

社会融合要确保流动人口有参与关于他們生活和基本权利的决策的权利。社会融合有三种理论形态:宏观的整合理论、中观族群模式、微观认同接纳理论。其测量是从中观和微观层面设计维度,但宏观整合理论为社会融合测量维度提供理论框架。因此,社会融合测量与整合的四个功能项是一致的,即从经济、政治、文化-心理-认同、互动-参与-交往的角度来设计。社区融合测量维度应该从社区互动以及社区互动产生的结果出发进行设计,具体包括人际互动、文化适应、心理认同、社区政治参与、社区公共利益维护等。社会融合中的个人经济地位维度与社区互动缺少直接联系,更不是社区互动的结果,因而应排除在社区融合测量的维度之外。社区融合去经济维度对重新认识经济融合的基础地位以及重新划定社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选取

本文基于对2012年国家计生委开展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相关因素。

本文研究所涉及的两个核心变量:一是“流动人口”:二是“社会融合”。

根据研究理论,本文选取了一些可能会影响社会融合因素的变量,即就业状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其他客观影响因素。

(二)变量定义及变量的描述统计

本文我们主要采用了二分类logistic回归的方法研究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的因素。对于我们所写文章而言,我们主要研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选取流动人口流动范围为因变量,对其进行了分类,分成跨省流动和非跨省流动两大类并分别赋值,进而辅助研究。选取就业状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其他客观因素作为自变量,也采取同样方法对其分类、编码,之后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目的是找出社会融合程度与各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提供帮助。编码后的变量及其定义如下表:

本文为了建立模型的精确性,将就业状况分为了失业和就业,失业的人包括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没有的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既包括失业、无业、操持家务,就业包括务农和就业;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和已婚,未婚包括离婚,已婚包括初婚、再婚和丧偶。受教育程度分为二类:一类是受教育程度为中学及以下即包括: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第二类是受教育程度为中学以上即包括: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

(三)建立模型

a. 在步骤 1 中输入的变量: 就业状况重新编码, 婚姻状况分组, 受教育程度编码, 是否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是否有社区公益活动, 是否参与选举活动.

本文以最后一类为参照类别。由上表可得,就业状况分组的发生比之比是0.74,即跨省流动人口中,已就业的人口和未就业人口的比是0.74,由该数据可得,处于失业状态的人口可能比已经有工作的人更愿意流动,因为已经有工作的人,会因为家庭、朋友、同事等原因留在当地工作,从而放弃流动。

婚姻状况分组的发生比之比是0.941,即跨省流动人口中,处于未婚状态的人口和处于已婚状态的人口的发生之比是0.941,流动人口中未婚状态的人比已婚状态的人多,原因可能是已经结婚的人会因为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即使工作等方面不满意也会选择在本地工作而不流动,而未婚的人没有这些约束力,时间和精力都会比已婚的人多,所以更愿意选择流动还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工作。

受教育程度分组的发生比之比是0.96,说明跨省流动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为中学或以下的比受教育程度中学以上的人多,原因是当今时代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很多方面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比如就业竞争而引起的学历竞争,同一个职位多一个人竞争就会引起用人单位的选择,所以,在我国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能选择工作的机会也就越多,而且选择的工作也就越满意,相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就会有较少的机会选择工作,并且选择的工作满意度会相对较低,所以受教育程度低的人会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愿意选择流动,从而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获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

流动人口中没有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发生比和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发生比之比是0.829,即在流动人口中没有享受医疗保险的人要比享受的人要多,因为如果一个人享受着医疗保险意味着他有着较强的医疗保险保障,那么他的工作生活环境相对来说会比较好,会有较小的可能性选择流动。

流动人口中没有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发生比和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发生比之比是1.516,即在流动人口中没有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人要比参加的人要多,因为如果一个人参加了社区公益活动会加强他对社区的热爱,会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更加热爱,所以不会选择流动。

流动人口中没有参与选举活动的发生比和参与选举活动的发生比之比是1.305,即在流动人口中没有参与选举活动的人要比参加的人要多,因为如果一个人参加了选举活动会加强他的自我归属感和责任感,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愉快,降低对生活的烦恼和压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以没有归属感的人更会愿意选择流动。丰富社区活动,完善社区事务,充分发挥社区管理的基础壁垒作用,对于促进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生活,为流入地做出更大更好的贡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合以上结果能够看出,就业状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其他客观因素都对流动人口流动范围有显著影响,侧面说明了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影响也极为显著。本文分析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内容,从不同方向出发分析流动人口流动范围的影响因素。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健全流动人口户籍管理体系,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政府可以紧跟大数据信息时代潮流通过互联网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根据前面的研究发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都能显著影响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合程度,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户籍管理系统,为保证流动人口在流入地享受完整全面的居住、卫生、医疗、就业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都起到极强的促进作用。而信息技术的加入,将大大提高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质量和效率,为政府工作积极献言献策。

(二)强化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意识,突破流动人口发展壁垒。增强对亟待融入城市生活的流动人口的服务意识,是突破人口迁移心理障碍的出发点。流动人口在城市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我们更应把城市建设发展与流动人口的发展联系起来,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保驾护航。例如:社区可以组织学习技术知识,提高流动人口技术能力,解决实际困难。(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猜你喜欢
婚姻状况流动人口程度
婚姻状况和阿尔茨海默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汉泰程度副词对比研究
从《日耳曼尼亚志》看日耳曼人的婚姻状况
韩男性对婚姻状况更满意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当代中美两国女性婚姻状况差异探析
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