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在充分激发学生对价值观内在的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将教育教学、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网络育人等育人方式有机融合,形成合力,引领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而使广大学生将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精神追求,外化于个人的行为标准。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审美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4.00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4-0048-05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美育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美育作为高校育人的有效手段,能使广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洗礼,有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深入挖掘美育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价值,研究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美育视角切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和路径,对于高校拓宽教育途径,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一、美育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青年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生力军,高校是培养时代青年的主阵地,高校肩负着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使命。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实际就是让大学生认同、接受价值观并最终提升其精神境界的过程。美育始终指向人的精神归旨,具有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将美育与价值观培育有机融合开展教育,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培养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及实践价值。
1.有利于实现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高度概括,具有普遍性和理性的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根本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既需要理论认知的学习,同时也需要感性认知的指导。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感性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他们的感性之维更需要理性的价值引领。目前,高校主要通过思政课来完成理论知识的灌输,在灌输式教育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单向传播,教育者和受众并不处在同一个层面上, 这使得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学习与接受,由于缺乏对接受主体内心感受的考量,容易出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接受的断层,仅仅重视理论教育,理论话语的效果很难保证,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了美育的作用,即在理性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世界里,恢复和明确感性所占据的客观地位,重新构建与理性相互协调的感性世界。席勒认为,理性对人有强制性的要求,在统一人格的过程中忽略了人在具体生存状态中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其实就是启蒙理性的片面性所在,而美育正是为了纠正启蒙理性的片面性而为时代所需要。”[3]可见,美育在实现理性认知和感性认同的统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能够通过艺术和美的表现形式来实现育人的最终目的。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高校应有效利用美育这种感性教育的有效方式,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理性认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这是一般理论教育难以企及的。由此可见,美育可以有效促进价值观教育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
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4]广大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要让学生在深刻的理性认知基础上,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认同,继而将其内化于心,在精神世界落地生根。
人的价值观的确立是人类情感认同的结果。美育是一种情感体验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愉悦感,情感得以释放,可以有效化解其认知阻力,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蔡元培一直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说,并明确了美育的目的是陶养情感,他在1917年北京神州学会的讲话中提出:“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5]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美育不仅面向人的理性认知, 更强调受教育者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主观情感体验,使人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主观的情感认同。美育对于达到受教育者的情感认同具有天然的情感基质,在促进广大学生对价值观实现从理性认知到价值认同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达到其对价值观的认同,这就需要情感认同作为理性与价值认同的桥梁。将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通过把繁冗复杂的理论知识进行形象生动的转化和提炼,运用学生喜闻乐见、栩栩如生的审美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可以有效提高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使广大学生在通过情感体验对价值观呈现出一种接纳、吸收和转化成为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信仰,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
3.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理论的深度把握是获取人民群众情感支持和理性认同的关键。然而现实却是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理论阐释失语或乏力的窘境,教学内容停留于碎片化和浅表化,教学方法则呈现出抽象化和单一化。”[6]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审美在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谈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7]他强调:“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8]高校通过美育促进价值观教育,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得以彰显。美育的媒介包括自然界的天然美、日常生活的现实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形式美及内容美, 高校可以利用自然艺术、文艺创作以及艺术作品等媒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进而达到育人目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创作可以作为教育素材和资源这些都能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中, 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使核心价值观培育得到学生的情感支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互相配合中不断丰富、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地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学生审美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完美统一。
二、互补统一: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内在联系 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其根本是要完成对学生思想引领的教育,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本质上看,美育作为一种以培养完善的人为目的教育方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配合,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
1.在文化源流上具有共通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发展壮大的重要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积淀形成的厚重的价值观念,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被称为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最核心的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倡导要深入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深刻意义,深入阐发其时代价值。這些与友善、民主、诚信、公正、和谐等价值目标是一脉相承、涵义相通的。而美育也同样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孔子的“里仁为美”,孟子的“充实之谓美”,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实质上都是明确规定了“美的善之本”。中国传统美学始终追求向内求善的伦理审美,强调“天人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和合之美”“美善相乐”“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时也涵盖着人与他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身的“个体和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和谐之美”。儒家经典《毛诗序》则高度评价了文艺的美与善相得益彰的道德教化作用:“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9]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是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明确了国民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本质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都具有共同的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的教育目标。
美育是一种与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息息相关、互相渗透的感性教育, 是熏陶、感发(中国古人所说的“兴”“兴发”“感兴”),使人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从而在精神上进到自由境界。美育的目的为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性的完满,具有培养人的审美价值观的作用,通过触底内心的情感熏陶,使人们自觉摒弃丑恶的事物,发扬人性的闪光点。人格的完善是美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共同追求的,都是为了培养真、善、美的人格,都是为了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蔡元培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参入其中。”[10]在培养目标上,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在教育形式上具有互补性
美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同为一种作用于人的价值观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作用于人的意识的教育,强调在思想、行为、道德层面的规范化教育。高校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以课程为主渠道、以讲座论坛为辅助,通过灌输式的教育让广大同学学习与认知。而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通过对人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激发人思想层面的自觉性,进而达到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正如席勒所说:“一切其他形式的意向都会分裂人,因为它们不是完全建立在人本质中的感性部分之上,就是完全建立在人本质中的精神部分之上,唯独美的意象使人成为整体,因为两种天性为此必须和谐一致。”[11]美育有效弥补了人感性与理性的间隙,促进人的协调发展,进而塑造一种健全、完满的人性。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集思想性、愉悦性、渗透性等特点为一体的教育方式可以为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有力的补充,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美育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其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2]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学生的思想引领、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网络育人等方面工作与价值观培育有机融合,形成合力,才能实现育人的目的。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集思想引领、知识传播、情感熏陶于一体的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校在价值观教育中应更多地重视广大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发展,在价值观培育中融入美育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将党和国家的命运与学生自身发展相结合,关心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将学校各个育人环节有机融合,全方位地开展价值观教育,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行动自觉。
參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9-28).http://www.qov.cnl/xinwen/2015-09/28/content 2939833.htm.
[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9-11(1).
[3] 杜卫.美育: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创建——重读席勒《美育书简》[J].文艺研究,2001(6):14.
[4]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2017:14.
[4] 蔡元培.黑暗与光明[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77.
[5] 陈慧,李芳.在弘扬长征精神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33.
[6][7][8][1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1.
[9] 张国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102.
[10] 聂振斌.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蔡元培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125.
[11]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72.
[12]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13] 习近平. 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N].光明日报,2018-08-31(1).
[16][17] 习近平.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9-03-19(1).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