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受到了更多教育者的关注。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学科特点,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数学问题,找到解题方法,推动学生思维的全方位提高。本文阐述了发散性思维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积极意义,提出了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推动学生发散性思维发展的具体策略,为相关教育者带来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发散思维;教学模式;策略
发散性思维在初中阶段数学课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数学问题,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发散性思维也被叫做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思考,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也正好表现出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发散思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推动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引导学生求同存异,培养较强的发散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推动求异心理的形成,同时也就能推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于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能接触到一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开放思维的培养。长期下来,学生就只会照搬照抄教师讲解的解题方法,忽视自主探究和思考,这样就很难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教师在开县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要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的进行思考,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1]
比如说,初中数学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人教版数学课程《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完教材中的解法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些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可以自由进行讨论,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获得不同的知识点。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要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思想,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推动学生发散思维的持续发展。
二、借助典型例题训练,推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要借助一些典型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要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数学问题,深入挖掘数学题型中包含的已知条件,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思维层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说,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勾股定理》这节课程时,首先教师要通过教材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来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当学生对基本的知识点有了认识之后,教师就可以找到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借助勾股定理以及自己学习的其他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形式,就可以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空间,就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发散思维水平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解题基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就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让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鍛炼。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要加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大胆的进行尝试,找到多种解题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找到的正确解题方法进行肯定,鼓励学生深入的思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
比如说,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一次函数》这节课程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共同合作,找出其中的重点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新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尝试中开拓自己的思路,解放自己的思想,才能保证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2]通过种种方法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就能够总结做题的经验,就能克服解题时的困难,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结束语
在初中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到教学发展的需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挖掘,努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要懂得另辟蹊径,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数学课堂上充满自信,有更多的热情投入数学课程的学习,发现数学课程的潜在魅力,进一步推动数学课程的全面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斌毅.开放型习题与发散性思维[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04):29-30.
[2]朱美仙.近几年中考数学开放性试题归类简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0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