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球虫病是全世界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引起新生仔猪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控制猪球虫病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了探讨。
由于对寄生物猪囊孢子虫缺乏足够认识和了解,导致了20 世纪在研究该病的初期,由于不确定因素和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使该病出现了恶性循环。这些情况说明兽医界对该病的认识不足,以及对寄生虫的主要致病性的不确定。此后,人们对该病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包括调查了流行病学、诊断学、病理形态学、寄生虫宿主关系、经济影响、控制措施、药物治疗效果等。
猪球虫在仔猪小肠黏膜内发育,仔猪在出生后2 ~3 周内尤为易感。感染是仔猪在环境中经口腔采食了孢子状卵囊后开始的,从而导致寄生过程并产生复杂的反应。整个感染发展过程只持续几天。最后,卵囊通过粪便排出,形成具有传染性的孢子,污染环境。由于在寄生期内细胞的增殖和随后的组织损伤,宿主出现严重的肠炎,随后出现消化道坏死和绒毛状萎缩,表现为无出血性腹泻。其后果是导致宿主消化功能紊乱,营养吸收效率降低,严重影响其生长。受感染的幼仔猪发病率高,但感染造成的死亡率通常较低。
调查表明:仔猪球虫病可发生在世界各地和所有气候环境下。各国对该疾病的认识各不相同,过去普遍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其中一个原因是,通常用于诊断寄生虫感染的程序并不特别适合对猪球虫病的常规鉴定。因此,已制定了适当的粪便取样程序(集中在仔猪出生后的第2 周和第3 周从每窝中各仔猪的样本混合取样,并采集若干窝的样本)以及具有更高比重的合适悬浮液的配制方案,以识别卵囊。可以通过在专门实验室中使用更高的灵敏度自体荧光显微镜来观察。
图1 液体药物在控制仔猪球虫病方面具有优势
图2 仔猪球虫病引起的腹泻
每当猪群受到猪流感病毒等因素的影响时,其机体抵抗力降低,猪球虫会抓住这个机会快速繁殖,直到最终成为一个致病群体。母猪在流行病学上不起重要作用,但总体卫生状况对1 窝仔猪的感染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仔猪的生活环境非常干净,并且卵囊污染率很低,那么卵囊的被吸收只是一个机会和时间的问题。在任何情况下,猪球虫都需要在仔猪体内进行第1 次发育周期,排出大量的卵囊,以便在第2 次感染后提供更高的感染剂量和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因此,小猪通常只在第2周后出现腹泻。
如果猪球虫直接污染已经很严重,第1 次感染剂量足以对肠道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腹泻可能出现得更早。此外,另一个严重后果可能是在生命的最初几天受到更高的猪球虫污染,其扰乱正常的肠道菌群定植。猪早期球虫对小肠黏膜的损伤有利于梭状芽孢杆菌等快速增殖。严重的坏死性肠炎可能因此发生,甚至与死亡率有关。实验研究已证实了这些关系。
目前,想根除猪球虫是不可能的。因此,猪场要尽量防止控制猪球虫病临床症状的发生和避免经济损失。如前所述,环境污染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清洁和消毒分娩猪舍是很重要的。球虫卵囊对环境条件和某些消毒剂有很强的抵抗力。因此,只能使用经批准的消毒剂。与此同时,在仔猪3 ~5 日龄使用妥曲珠利(甲基三嗪酮)单次治疗已被证明可以完全预防猪球虫病的临床症状发生。重要的是,治疗至少要在整窝仔猪的基础上进行,推荐剂量为仔猪每千克体重20 mg 的甲基三嗪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