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英雄》:“新主流大片”美学思维下的类型创新

2019-11-16 01:18:05
电影评介 2019年18期
关键词:烈火灾难题材

刘 炜

近年来,随着香港电影人的“北上”,这些电影创作者将“港味”美学和内地主流价值观充分对接,开始了内地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实践与创新,在创作过程中渐渐摸索出了一条既能满足主流价值观传播要求,又强调电影的商业、艺术价值的创作路径,推出了《建国大业》(2009)、《十月围城》(2010)、《建党伟业》(2011)、《战狼》系列(2015—2017)、《流浪地球》(2019)等新的主旋律影片。这些影片对之前的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进行了美学升级,被业界称为“新主流大片”。对于“新主流大片”的具体内涵,学界有不同的诠释,笔者认为该类影片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主题层面的中国主流价值观表现,形式层面的类型书写及制作层面的重工业模式。上述三个层面同时具备方能形成“新主流大片”。

国产影片《烈火英雄》便是遵循“新主流大片”美学路线的重要文本。片中的火灾场景在还原真实火灾现场的同时运用了大量的特效,营造了令人惊心动魄的火灾场景,并通过叙事、人物塑造等手段将主流价值观深化和丰富,使影片成为一部完成度较高的灾难电影,是近年来国产灾难电影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影片于2019年8月1日上映,截至止8月14日,票房突破14亿,综合票房攀升至暑期档第二位[1]。此前“新主流大片”在实践过程中,题材虽多种多样,但在消防题材的创作上,一直没有出现新的突破。之前的消防电影如《逃出生天》(2013)、《救火英雄》(2016)等,虽然影片质量过关,但在票房表现和观众口碑上都不出色,而《烈火英雄》的出现,无疑是国产火灾灾难片创作的一次成功试验。其在“新主流大片”美学思维的指导下,完成了类型创新。具体表现为突破了题材的时空局限,在类型的框架下进行了人物塑造和类型要素的调整,在主流价值的传递和和内涵的深化上做出了新的尝试。

一、突破题材的时空局限

消防题材电影如同其他军事题材电影一样,题材本身具有的高危性、破坏性一直都是创作的关注点,但消防题材又不同于其他军事题材那样具有动作、枪战等多种类型元素的营造优势,可以用来构建宏大的故事背景。火灾带来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火灾的持续时间也有限,具有时空局限性,导致之前此类题材的创作与灾难大片总有一定的差距。在《烈火英雄》中,创作者在突破时空局限上做出了尝试。

首先,扩大了事件的空间范围。火灾本身不同于其他的灾难,影响范围难以像飓风、海啸等灾难一样广,消防战士也无法像陆军或特警一样,跨地域和跨国执行任务,从而搭建宏大的故事背景。在以前的消防电影中,“火灾”造成的灾难往往影响范围较小,如《救火英雄》中,事件仅仅发生在香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着火范围也局限在较小的地区。影片《烈火英雄》为弥补此类题材由于空间范围的局限而导致的影片框架较小的缺憾,创作者从事故发生地点存在的危害性入手,利用原油泄露至海洋的危害,以及油罐区旁边的化学物质泄露等危机一步步扩大了灾难的范围,将“火灾”的灾难影响范围扩大到了全市乃至周边邻国,从而构建起宏大的故事背景,突破空间限制,使得救火抢险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此举在增强戏剧性的同时,也为情节要素的设定、叙事方式的选择留下余地。

其次,打破了事件的时间局限。在影片中,运用矛盾升级和平行叙事两个方式,突破了事件的时间限制。在现实生活中,火灾从发生到扑救的整个过程时间都是比较短的,一般发生在城市中的火灾时间长度最长也超不过两天。其他题材的电影如公安缉毒题材,一般是将发生在一个月、一年甚至更久时间的事情浓缩在一部电影中呈现;而《烈火英雄》中占据全片最大篇幅的第二场大型火灾则是发生在一天一夜内的事件,明显在事件延时上不占优势。为突破火灾时长给影片带来的限制,在《烈火英雄》中,随着火情危机的不断升级,每当问题可以解决的时候,新的矛盾点就会再次抛出来,一次一次地扩大事态。厂长作为情节推进的重要人物,在事故发生后,由于其私心和担忧,隐瞒火灾实情,导致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从最开始的原油罐着火的扑救,到需要关掉两个区的六个阀门,再到关闭阀门不成功,通电车损坏,再到最后化学原料罐的安全问题,事态进一步扩大,直至威胁全市八百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矛盾的升级,不断增加情节内容。同时,影片运用了平行叙事,通过指挥中心、敢死队、供水保障、化学原料保护队、逃散群众等几个角度展开叙述,每个视角都有要表现的人物,每条线索都围绕着主题展开。多条线索呈现出的“同时性”为丰富影片情节和提高可看性提供了基础,突破了事件本身存在的时间限制,使得影片内容充实、情节合理,营造了丰富的层次感。

二、人物形象塑造及类型营造

《烈火英雄》从题材出发,从真实事件出发,在其中寻找重构故事的方式,在人物塑造和类型的营造上打破了既往消防题材电影的常规。在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缩短了英雄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塑造出真实可信的英雄形象。对于“新主流大片”来说,代表着主流价值观的英雄形象是不可或缺的,但在过往的主旋律电影创作中,英雄和普通人之间总是存在着较远的距离,使得英雄变成了脱离现实的“神话”而导致其形象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同。在《烈火英雄》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影片将英雄的“平民化”和平民的“英雄化”阐释得恰到好处。影片中黄晓明饰演的江立伟,是由于指挥失误导致战友罹难而带着无限愧疚并等待救赎的消防中队队长;杜江饰演的马卫国,虽然已经成为特勤中队的队长,却仍然得不到父亲认可;而拌嘴的徐小斌和王璐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情侣。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生活中同样围绕着各种小麻烦和问题的普通人。英雄的平民化塑造,拉近了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距离。正因如此,当灾难来临之时,他们“逆向而行,奔赴火场”的毅然决然,又使得观众心中的“平民”有了“英雄”的行为,此时,英雄真正的成为了英雄,不是符号化的、神化的英雄,而是集平凡与伟大于一身的英雄,更令人动容。

在类型营造方面,影片将“火灾灾难”作为影片表现的重点并用“数字化制作+还原真实场景”的方式,营造出灾难片的真实感。电影以营造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为基础,聘请了专业的特效团队、爆破团队,运用工业化的制作流程来完成“大片”的呈现,使影片在灾难类型电影的“真实性”上作出了很大的突破。香港电影一向以类型作为其电影创作的支撑,在《烈火英雄》的创作中,也延续了这一特点,采用真实场景+特效制作以及运动镜头的使用,最大化地保证了灾难片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

真实场景的复现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是该片类型营造的重要体现。影片中的油罐区的场景是1:1搭建的,江立伟在影片中拧的阀门也是还原了真实事件中的阀门,导演在采访中说道:“地上的火、演员旁边的火,都是真实的。特效最重要的是灯光要对,如果灯光不对,特效是很难做的。”[2]因此影片中油罐顶上的熊熊大火的逼真也是因为灌顶上的一部分火焰本身就是真实的,在数字制作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真实的火光效果。所以,还原真实场景也是数字制作真实性的基础。数字制作方面,影片在江立伟与供电员魏雷关阀门的情节中对于流淌火的表现十分出彩。流淌火的表现较为困难,其危险性非常高,在表现流动感的同时,还需要火焰的“密度”非常大。影片运用的数字化制作,使得火焰如同流动的岩浆一般在消防战士的脚下流窜,蓝色的暗焰如同水一般流淌,但是火焰紧随其后,火焰在演员的身后紧紧相逼,原油泄露在地面泛着油光倒映出原油罐的影子,只要有燃料,主人公所到之处都将被流淌火包围,使得火场仿佛是由火焰组成的河流一般可怖,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影片中对于运动镜头的使用也增加了灾难的真实性,尤其是在救援的部分,救援现场的混乱、医院的嘈杂、伤者的哭泣和哀嚎,影片在这些场景的表现上没有用固定镜头,而是使用了模拟主观视点的运动镜头,剪切较少,近乎记录的方式使得灾难造成的伤害和人群的慌乱在镜头前真实呈现出来。在江立伟和魏雷躲避流淌火的场景中,远景俯拍跟镜头的使用更好的表现了火势的迅猛变化,远景的运用让主人公在画面中变得渺小,运动速度变慢,画面中主人公在偌大的火灾现场奔跑,身后就是呼啸而来的火焰,俯拍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出人和火焰之前的距离,连续的运动镜头使得画面真实感增强,更加凸显火势扩散的迅猛以及人类在灾害面前的无助。

影片并不执着于故事的讲述和人物关系的变化,而是真实塑造了残酷的火灾灾难,借此来阐释烈火的无情和英雄的无畏,使得“灾难+英雄”成为最大看点。影片创作遵守了类型节制的原则,没有将动作、爱情等类型元素掺杂在一起,而是致力于灾难的营造,充分发挥了“火灾”这一元素的价值,与过去的消防题材电影拉开了差距。

三、主流价值内涵的多元化与深化

在主旋律电影向主流电影的转型过程中,主流电影如何能够更好地整合商业资源、总结产业、创作经验,推进主流价值内涵的深化和多元化,从而更好地展现国家形象,成为主流电影创作的重要课题。[3]从主旋律电影到“新主流大片”,二者之间缝隙的逐渐缩小,背后体现出的正是主流价值内涵的深化和多元化。影片《烈火英雄》在主流价值内涵的表达上,延续了“新主流大片”的路径,并在对文化价值传递方式、主流价值内涵的多元化上,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在主流价值内涵的建构中,注重对于故土、家庭等伦理道德及传统文化观念的表达。创作者在惊慌失措的避难市民群体中,塑造了捡到江立伟儿子的夫妇,二人原本准备带着捡来的孩子避难,一路上计较得失,但是看到哮喘病发作的孩子,妻子说:“都在这生活了大半辈子了,要不别走了。”二人默默点了点头,放弃来之不易的船票带着别人的孩子去医院看病。他们的市井和他们的善良也成为市民群体的缩影,表达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中国人对于故土和家乡的坚守与眷恋。包括影片的最后,也没有烈士告别仪式等场面宏大的情节,而是让他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与妻子和儿子团圆。这一幕在心酸和温情之中,表现出中国人对于“家”“团圆”等概念的理解,唤起观众对于影片的价值认同,丰富了主流价值的内涵。

此外,影片的价值表达不再是单纯的强调爱国主义,而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关注个体的情感表达,在强调人性光辉、责任、担当、敬业精神等普适价值的基础上唤起观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影片中,消防战士其实和每一个银幕前的观众一样普通,但是他们又背负着国家给予的重任。消防员这个身份,同时具有普通人和战士两种身份的投射。观众认同了作为普通人的江立伟、马卫国以及王璐和徐小斌,当“普通人”为完成身上肩负的责任而舍生取义时,敬业、责任、担当以及角色的人性光辉的层面就被表达出来了。同时,因为角色是一个背负着国家交予的重任的消防员,观众在认同消防员作为“英雄”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上升到对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等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影片从个体的生命情感体验出发,用更广泛的人性之美拓宽了主流价值观的范围,并将爱国、敬业、责任等普适价值观融汇在一起,丰富了主流价值表情达意的方式。

“新主流大片”出现以来,“北上”的香港电影人在对港式人文理念的坚守下,对主流价值观的建构进行了新的尝试。对国家形象的认同、对群体价值的表达已经告别了过去的说教性,而是将价值传递缝合进电影创作中,同时重视普适价值和文化观念的传递,将优秀的文化底蕴植入影片,使影片既有家国诉求和人文关怀,又具有普世价值。“新主流大片”的创作,将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和影片的观赏性综合起来,实现了从类型创作到价值观念传递的突破,因此,《烈火英雄》的实践,不仅是“新主流大片”的传承,也是消防题材影片类型化的突破和新的阐释。《烈火英雄》不仅是一部完成度较高的灾难类型电影,还为主流电影找到了一条主流价值传达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烈火灾难题材
雷击灾难
环球时报(2022-08-08)2022-08-08 15:15:24
烈火中的小英雄
烈火中永生
——献给邱少云
烈火仁心
陈树湘:革命的烈火岂能扑灭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6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电视指南(2016年11期)2016-12-20 22:10:38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电视指南(2015年7期)2015-05-30 10:48:04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电视指南(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
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信息
电视指南(2015年10期)201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