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教育的融合路径

2019-11-16 01:18
电影评介 2019年18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影视艺术

姜 美

社会迅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时代背景下学生呈现多元思维,从“读”的时代转向“视”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影视艺术教育中实现国家导向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潘利国在《艺术素养也是生产力》中直言:“文化艺术和审美的缺位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尽管不是那么显性的,但长期的后果是严重的。”[1]因此,在当前,“电影在提高公民的民主进程中起到了持续的重要作用。因此,这种独特的和重要的‘语言’肯定会成为新世纪公民基本素质的一部分”[2]。

一、道之以德:价值导向与艺术需求的融合

影视艺术富有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文化性、时代性等特点,因而影视艺术教育要坚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与学生身心健康的艺术需求有机融合,让影视艺术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桥梁。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题定位

影视艺术具有在感受视觉效果、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基础上,通过审美感受实现传播文化、陶冶情操、建构社会意识形态等功能, 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展望。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对大众观念意识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视艺术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通过这些艺术作品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正面塑造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典型事件以及精彩纷呈的画面效果,不断培养和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3]

诚然,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中,要认识到当前一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影响的影视作品,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有清醒的认识,也要有相应的举措,把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影视作品推荐给学生。“当代影视艺术产品在传统上的审美功能的重要性日渐减退, 影视艺术的品味、价值、体验等观念意识层面的内涵也逐步下降,娱乐性、商业性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从而导致影视艺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功能也随之弱化。”[4]我国早在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时,就明确对电影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制定了五项教育电影取材标准:1.发扬民族精神:(甲)显露东方文化的优点;(乙)宣传中国历史的光荣;(丙)表演民族革命的过程。2.鼓励生产建设:(甲)由都市转向农村;(乙)宣传已完成的建设;(丙)宣传未完成的建设;(丁)指示未开发的富源。3.灌输科学知识:(甲)指示科学的日常应用;(乙)证验科学的自然现象;(丙)鼓励科学的研究精神。4.发扬革命精神:(甲)发扬牺牲奋斗的精神;(乙)发扬刻苦耐劳的精神;(丙)发扬服务创造的精神。5.建立国民道德:(甲)恢复固有的美德;(乙)矫正公民的缺点。[5]这五项教育电影取材标准今天仍可以作为我国当前影视艺术教育的取材标准参考。

(二)影视教育内容的顶层设计

影视诞生100多年来,产生了数以万计的经典作品,这些巨大的影视资源中可供分门别类、分层教育的不计其数。在学校影视艺术教育中,要根据教育的整体要求,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发展实际,进行顶层的系列设计。从纵向设计来说,可以分成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学段;从横向设计来说,可以从功能、题材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如功能维度可以分成影视文化欣赏、影视思维训练、学生成长发展、创新创意教育等,其中影视文化欣赏重在教会学生理解影视语言、了解意义表达、正确自我表达等;影视思维训练重在学习影视思维表达,体验艺术交互,尤其是造型形象性、时空跳跃性等;学生成长发展重在形象示范引导,学习为人处世、人际沟通、情感表达、挑战自我等;创新创意教育重在学习影视艺术中科学技术、内容剪接、人物形象、制作方式等创新创意,打破思维定势,敢于接受新思想、新思维、新发展,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在北京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部优秀少儿影片进校园”中,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德育网就顶层设计了学生影片系列,从题材维度分成了传统文化类、优秀人物类、红色经典类、历史地理类、科普知识类等五大类,涉及动画片、故事片、纪录片三种电影类别,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学生结合课堂学习使用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观赏,每部影片包括影片名称、时长、适合学段、适合学科、剧情简介及专家推介等。

(三)时代影视题材的拓展延伸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影视艺术的新发展,也为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提供了便利,促使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的不断形成。“新主流电影将戏剧冲突、情感共鸣、影像奇观这些观众在欣赏电影时的主要欲望首先置于前景,在淡化说教和询唤的状态下,更为自然和柔性地激发他们对于理想信念的认知、思考与认同,这两者被隐秘地缝合起来。”[6]这些时代影视题材作品,与当前的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紧密度更高,可以很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因此,教师要在传统优秀影视艺术作品的基础上,不断补充时代影视题材作品,让学校影视艺术教育补充更多的有效教育作品。

如2017年暑假档电影《战狼2》塑造了有血有肉、鲜活生动、个性突出、震撼人心的爱国英雄人物形象,有效传递了影片对守护国家、对待人民、对待战友、对待家人的情怀理解,将世界观和人生观、时代性与民族性、传统性与发展性高度统一。2016年由查克·史奈德导演、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出品的科幻动作片《超人大战蝙蝠侠》从多部公认为DC漫画经典的作品中汲取精华,又增加堪称优秀的剧本原创内容,是一部公认的特效大片,其中的数字化妆、数字预演、数字合成、数字绘景、脸部捕捉、运动跟踪等电影技术对学生培养科技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二、晓之以理:形式创新与艺术素养的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艺术教育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教育形式外,影视艺术教育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和流行艺术形式,成为接受程度和推广程度绝对的公认第一。

(一)影视整体审美的方法认知

影视艺术教育的功能既包括娱乐体验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也包括艺术审美功能和方法借鉴功能。在影视艺术教育中,教师要在精选经典影视和时代影视的基础上,将上述基本功能有机结合,注重影视艺术的审美文化教育,使学生在艺术体验中学会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创新等方法。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其本身内涵的娱乐体验、信息传递等元素可以说已经可以通过其中的场景、造型、服装、动作等视觉元素,配音、配乐等听觉元素,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等内容元素,表演、舞蹈、绘画、动漫、特效等艺术元素,给予学生美好的感官体验效果,促进他们心理活动的激荡。在这些基本娱乐体验、信息传递等基础上,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艺术享受,必须加以方法指导。一是要在讲解基本的鉴赏知识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场景、意境、色彩、语言、动作等细节要素,在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正确地获得作品所要表达的观点,提高审美创造能力;二是对其拍摄手法和视听语言作重点讲述分析,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影视制作基础知识,学会简单的制作方法,如在PPT电影制作中如何借鉴,这是让学生在简单的“做中学”中更好地理解影视艺术的方法,也是提升整体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影视题材审美的内容认知

一部经典的影视艺术作品,是时代和历史的记录、言说、反思和再现,它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向我们展示了已知和未知的政治、经济、科学、社会、艺术和文化等生活,以及可以展望、合理想象的科幻未来。这些作品和制作者所想传递的内容一方面要依靠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讲解,既包括影视艺术作品中对时代和历史重大事件的宏观叙事,也包括影视艺术作品中生命个体对社会和生活的微观叙事,特别是一些历史久远的影视艺术作品中,教师要补充必要的相关信息和内容启发,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想传递的真实信息。

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在影视艺术作品鉴赏后对内容理解的自我表达和交流,这是超越审美静观和简单体验的升华阶段。“社交媒介在互联网沃土上的迅速崛起进一步为重构社会资源注入了新的活力,个人作为传播的主体有机会直接成为社会资源的接触者和操控者,由此带来了个人实现表达权利的能力大大增强以及内容生产能力的普及。”[7]学生在影视艺术作品观赏后对作品中现实的映衬、人性的剖析、事件的反思等内容的理解,是对影视艺术的再创造,更是对社会和生活的展望。

(三)影视技术审美的形式认知

对于影视艺术作品而言,制作者往往是将内容转化为形式,而观赏者则是通过形式把握理解内容。形式作为影视内容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可以对内容的呈现效果和所带来的意义理解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如拉伸、推移等形式可以表现出画面不同的远近感、充实感和视觉感。因此,影视艺术的形式对内容的理解是极有帮助的,教师在指导影视艺术作品欣赏时要注重对影视形式的分析和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近年来,在传统影视艺术的基础上,“微电影”“综艺电影”“PPT电影”“网络大电影”等各种新形式、新现象以及新元素不断出现,其载体也从传统的电视台、电影院转向互联网、新媒体、移动终端等,这些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科技影视革命的产物,作为影视发展的新类型,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时尚追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对微电影进行重点讲述,鼓励学生利用手机、相机和微型摄影机尝试拍摄、制作微电影、PPT电影等,对学生的创作能力进行锻炼,激发学生参与艺术创作的热情,从而提高对影视技术审美的形式认知。

三、动之以情:娱乐体验与艺术审美的融合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具有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两极性质,前者是要追求提倡的,后者是要避免防止的。肯定、积极的情感能带来肯定性情感体验的愉悦诉求,而否定、消极的情感则带来否定性情感体验的恐惧诉求。在影视艺术教育中,遴选肯定、积极的影视教育内容,通过娱乐体验,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

(一)心灵情感抒怀的艺术共鸣

影视艺术客观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丰富的影像、色彩和声音,是艺术家艺术创作和想象的再现。艺术作品传受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的技术与语境的交互之下,越来越全方位地同时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乃至味觉,开展更深层的感受与想象。感受人物与情节是影视艺术体验的基础,学生在欣赏影视艺术作品时,有意识、无意识地培养随时随地捕捉信息的能力,并且发展自己艺术感受的独特性,同时又会由感受作品而形成相应形象的再造想象与独立创造新形象的创造想象。

因此,欣赏作品时,要首选影视史上公认的具有思想深刻、艺术高雅、画面精美、情节生动、演技优秀的影视作品,这是让学生产生艺术共鸣的基础。同时,从审美角度而言,不同审美主体的个体,由于自我生活经历与经验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可以围绕影视作品的某一个论题,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维度、层面加以分析,使学生在与作品人物的对话中得到心灵上的共鸣,进而不断体会影视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二)审美交流共享的情感升华

个人欣赏经验的获得能在交流共享后实现更好的情感升华,因为在交流共享中不仅可以聆听他人的见解,更会激发自我的情感欲望。“每个人都有超越别人的欲望”[8],这种欲望对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升华情感认识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包括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有形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并使个人的经验与他人的判断与科学的根据更趋向一致。审美交流共享时,不仅需要向经典影片本身致敬,同时需要洞悉与掌控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除了解读精彩片段、分析经典情节外,还需在掌握相关资料的信息基础上从体现文化审美趣味的视角进行细致的解读和有意义的评析,实现教师对教师、同学对同学、教师与同学的多向交流共享。

尤其是在观看西方国家的影视作品时,要避免学生被那些炫目的“party”、拉风的轿车、奢华的礼服、美轮美奂的豪宅等享乐主义情境所误导。教师要有意识对这些内容加以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其背后的虚幻性和危害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团队实践共创的体验深化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让影视知识得到了快速普及,更让影视制作这一曾经被影视摄影师等专业人士视为“神坛”的专利得到了共享传播。“当电影工业在走向平民,影像媒介在走向普及时,电影神圣的地位备受冲击,电影工业的神坛被打破。”[9]新媒体的发展,使电影的传播渠道、制作方法、观看途径、接受习惯等都发生了快速变化。微电影、微视频、PPT电影、数字故事等影像成为学校、教师、学生等记录生活、表达情感、教育宣传的一种重要自觉方式,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创客模式的兴起,使得“没有围墙的校园”成为现实。

学生在制作一个视频中,必然要依靠团队的力量,从主题确定、内容选择、脚本设计,到素材拍摄、剪接合成、后期配音等,都是一个体验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做好指导和引导工作,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到更多的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2014年5月,北京电影学院与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炭儿胡同小学、学院路小学等5 家小学签署合作协议,帮助这些学校开展相关的美育工作。担任育才学校小学部编外“校长”的动画学院副院长黄勇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曾经做过一个“玩卡通”软件在孩子们中间推广,从中发现,孩子的想象力跟成人完全不一样,语境、语法也很独特。电影教育可以完善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像使用纸笔一样使用未来无处不在的摄影、录音、剪辑设备,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10]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影视艺术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