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洁
自从科学课重新回归一年级课堂以来,如何有效开展低年级科学课堂教学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但专注力不够高,科学探究能力较弱,怎样上好一节低年级科学课呢?低年级科学教学应当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开展,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更多的实践体验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孩子的探究激情,将科学知识的构建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融于趣味的学习活动中,打造有趣又有料的低年级科学课堂。在观摩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姚伟峰老师执教的《神奇的纸》一课后,我对此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以“趣”引领,点燃孩子的探究激情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富有趣味性的内容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就抓住了孩子学习科学的脉搏。一个生动有趣、创意不断的低年级科学课堂必然是很受孩子欢迎的,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小游戏、小活动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主动构建学科核心概念。
案例:趣味导入——纸的再认识
教师扮成快递员,手拿快递箱从教室门口进来,问:“这里是二(6)班吗?今天校长特地让我送来一份神秘的礼物,你们觉得纸箱里面会是什么呢?”小朋友们纷纷猜测。教师请一位学生从快递盒中取出神秘的礼物,原来是两叠杯子。
师:其实杯子是有美好的寓意的哦,一个杯子代表“一辈子”。那你们知道做成个这杯子的主要材料是什么吗?(出示杯子)
(学生立刻说出是纸做成的。)
师:关于纸,你的了解是什么?纸有什么特点呢?有哪些用途呢?
生:纸可以吸水,能做成卫生纸;纸可以印成书;纸可以用来写字画画……
师:我们能让普通的纸有更多神奇的本领吗?你还记得吗?(教师在实物展台下出示纸青蛙,让纸青蛙跳动。)
(学生兴奋地说:纸青蛙!我们一年级科学课学习的!)
师:你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将一张纸变成这样的纸青蛙的吗?对了,我们通过折的方法。
(教师再拿出几架纸飞机飞向学生。学生争先恐后地接起纸飞机,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师:哪位同学接到了老师的纸飞机礼物呀?请你说一说,我用什么方法让纸具备了如此神奇的本领呢?原来我们可以用折的方法,将普通的纸变成纸青蛙、纸飞机等各种各样神奇的物品呀!
教师化身快递员出场,无疑在上课伊始就抓住了全班学生的眼球,以送快递的方式引出“纸”,让学生畅谈对纸的了解,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教师顺势展示出纸青蛙和纸飞机,通过游戏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唤起了二年级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把他们带到感兴趣的活动之中。
二、“做”中寻乐,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的认识来源于动作,知识来源于活动,活动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做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更应给予他们充分的动手时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探索,孩子们的学习动力会被大大激发,探究也自然成了一件自主进行、充满乐趣的事情。
案例:初步探索——折瓦楞状纸
师:折纸有不同的折法,这种折法你会不会呢?(播放折瓦楞状纸的微视频。)在折纸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吗?
生:折痕之间的距离不要太宽,也不能太细;折的時候一正一反地折。
(学生进行瓦楞状纸的折叠,教师巡视指导。)
师:(教师拿着折好的瓦楞状纸,从不同角度展示。)请仔细看一看,这张白纸经过折叠后,与原来的白纸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变化?
生: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纸的宽度发生了变化。
师: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容易发现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侧面。)从侧面观察,这种纸是什么样形状的?你会用手势比画吗?
(学生伸出手指,比画出波浪形。)
师:我们将这种类似波浪的形状称为瓦楞状,折出来的纸就叫瓦楞状纸。
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折瓦楞状纸的过程,才能对其特点有直观的认识。二年级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示范指导可以很大程度上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现象,从而实现了对学生操作技能、精确意识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对比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学生有了折瓦楞状纸的活动体验,比较容易正确描述出瓦楞状纸的形状特点,同时对后续深入探究瓦楞状纸的其他特点充满兴趣和动力。
三、实践求“理”,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小学科学课程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仅凭语言解释,学生难以保持耐心倾听的状态,就这需要科学教师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尽量设计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锻炼科学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提升整体科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案例:深入探究——瓦楞状纸的新功能
师:你觉得普通纸折成瓦楞状纸后,会有什么神奇的本领吗?想亲手做实验来寻找它的新功能吗?
按一按:将普通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普通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将感受记录下来。
放一放:取一个空盒子,将一张普通纸放在空盒上,接着由少到多将垫圈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住;再用同样的方法测试瓦楞状纸能承受多少个垫圈。
摸一摸:取一杯热水,用普通纸贴着杯子感受冷热;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并对比有什么区别。
(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特别提醒学生小心热水,别烫手。)
师:你们在按一按、放一放、摸一摸的研究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实物投影下展示记录,分享小组的发现。教师总结:弹性较好,承受力好,隔热性好。)
二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尚浅,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完全放任学生自由活动,不利于其科学知识的构建和探究方法的掌握。在这个环节,案例中的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清晰的实践活动:按一按、放一放和摸一摸,并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进行有效观察,运用不同感官去有序感知,发现瓦楞状纸的新功能。对于学生在分享交流活动中所表达出的对瓦楞状纸零散的认识,教师帮助整合总结,从而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
四、脚踏实地,回归孩子的生活实际
科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应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将生活经验科学化,科学问题生活化,才能真正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案例:拓展延伸——瓦楞状纸的应用
师:我们已经发现,向普通纸杯中倒热水,拿起来很燙手。你们能用到今天的研究发现,想个办法让老师拿这个杯子不那么烫手吗?
生:做成瓦楞状纸杯;在普通纸杯外面套上瓦楞状纸套。
师:这样真的可以吗?我们来试试看。(教师用瓦楞状纸杯装水,用套有瓦楞状纸套的纸杯装水,让学生摸摸并说出感受。)
师:还记得刚才快递送来的纸杯是放在什么地方的吗?为什么很多时候快递被放在了纸箱里面呢?
(学生交流自己观点:纸箱重量比较轻;纸箱是用瓦楞状纸做的,承重更好、更加坚固……)
师:你们说纸箱是瓦楞状纸做成的?想确认一下吗?
(教师下发从纸箱上切下的小块纸,学生观察并展示自己的发现。)
师:今天,我们让纸改变了形状,发现纸产生了很多新的功能,真是“神奇的纸”啊!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可以让纸发生神奇变化的方法,想看看吗?(教师演示扎染的过程和作品。)如果我们在纸的表面刷上一层油做成油纸,然后分别在普通纸、油纸上不断滴水,又会有什么神奇的发现呢?课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实践,将新的发现记录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教师充分合理地巧用实验材料,在学生了解了瓦楞状纸的新功能后,又把学生目光拉回一开始的纸杯和快递箱上,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思考,同时也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用的纸杯的改进,对纸箱的细致观察,和对染色、刷油工艺的了解,进一步巩固了对瓦楞状纸特性的认识,又能以创新的思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全新的角度体会到材料的用途很大程度上由材料的特性决定。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