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乐
摘要: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吸收中国传统艺术价值,结合艺术类高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机融合,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提升个人修养、树立崇德尚艺的艺术理想,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04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谓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之上自发的热爱,是主动传承、弘扬、传播和实践其智慧与精神的责任和使命。只有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观念、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才能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为高校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按照中央规定和要求,继承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做好当代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丰富内涵
中国是乐舞发源最早的国度之一。乐舞伴随历史的演进,品类丰富,系统完备。依据史料记载,传说中的上古部落首领,就要制作代表其部落的乐舞。到了周代,更是如此。周公制礼作乐,创建完备的乐舞体系,历代仿效。中世纪的隋唐,不仅采用古乐,还将西域乐舞融入宫廷乐舞体系。到了后代,乐舞的流行虽慢慢消失,然而从汉唐直至清朝,乐舞艺术却与社会的政治活动和百姓的日常生活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在中国,自汉魏两晋南北朝以来,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文化汇合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其思想影响、渗透、贯彻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三家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艺术对社会优良风俗的形成、个体心性养成的重要意义。儒家一方面看到“乐”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乐通伦理”、“乐与政通”,“乐者,德之华也”;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在天理人欲的矛盾中,可以通过礼乐“反躬求之”、“变化气质”,涵养心性。在儒家提倡以礼乐“安上治民,移风易俗”的同时,以老子和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则从形而上学的“道”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礼乐的价值和意义。老庄将“乐”从社会功能中解放出来,开启对乐舞内在规律的探索。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乐舞开始刻画自然,表现意象,追求意境。注重艺术性表达的乐舞应运而生,并流传后世。佛教自汉魏之际传入中原,就因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逐渐广为流传。佛教的根本是力图超脱和超越现实生活而求得所谓解脱。为了宣传并达到这样的目的,佛教积极采用方便法门——乐舞因成为掌握佛教的法门,感悟人生意义的善巧方便,在民间广泛流行。乐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中的一个文化层面,承载着中国传统,传承着中国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的学习,贯穿艺术类高校学生专业学习的始终,一方面,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审美情感和文化心理的熏陶与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坚定学生对自己所从事中国舞蹈事业的信心;另一方面,了解中国传统乐舞艺术的精神和价值,亦能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对舞蹈事业的责任感,让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艺术创作、表演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当代艺术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资源和哲学依据
《礼记·学记》开篇提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立为学校以教人,而使人莫不由乎学”。可見,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历来重视“人文”教化。
“人文”一词,最早在古籍《周易》的《贲卦·彖传》中提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思想专题研究笔记》中,对“文”做出五种归纳,其中提出:“道之显者曰文。谓礼乐法度教化之迹。”可见,“文”在中国文化中,有丰富的含义。就其本身,一方面,“文”与“武”相对,即“文化”区别于“武化”,而强调了自觉的学习和提升;另一方面,“文”包含以“文明”的方式改变自己,即中国儒家提倡的“礼乐教化”。人文化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礼乐教化就是其精神的体现。
冯友兰先生说:“儒家把艺术看作是道德教育的工具。”徐复观先生也提出:“由孔子所显出的仁与音乐合一的典型,这是道德与艺术在穷极之地的统一。”他们的论述都揭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与品德相关联,艺术实践伴随个人品德修养不断提升。
因此,艺术类高校的师生,应该充分学习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将艺术学习同提升自我的道德品格和人生境界相关联,并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服务人民为己任,让艺术在当今的人文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当代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1.将艺术学习发展为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当代儒家学者贺麟先生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中指出:“儒家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谐合体。”贺麟先生指出,乐教思想在当代儒学的复兴中对人们道德提升的重要性,也为当代艺术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启示。对于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把握“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思想,将艺术学习同中国传统乐舞艺术精神的学习相结合。例如,北京舞蹈学院以“遵道崇德,天地人和,文舞相融,德艺双馨”为校训,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与实践。
2.将思想政治、文化、艺术相结合,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中国文化是由艺臻道的文化,对于艺术类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文化探索的基础上,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类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舞蹈学科专业课程之中,将思想政治、文化、与艺术打通,让思想政治教育以活泼的方式展开,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热情。与此同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贯穿学生专业课与文化课学习的始终,让教师在各门课程的教授过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中华传统美德同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从而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3.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丰富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为有效抓手,不断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理论学习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北京舞蹈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项重大演出和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国庆90周年的群众游行活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演出、G20杭州峰会演出、金砖国家峰会演出等,不仅让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舞台能力得到锻炼,也让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升华,成为艺术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独特而有效的方式。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艺术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依靠并发挥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和价值,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成长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真正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实于艺术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青年学生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树立崇德尚艺的艺术理想,以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责任感,为国家文化的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质疑外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7.
[3]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
[5]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4:20.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