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M的IE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设计研究

2019-11-15 04:43于江霞刘焕斌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0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

于江霞 刘焕斌

摘要:能力是企业评价毕业生素质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学培养的最终输出结果。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专业学生的培养,尤其应该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文章在分析IE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基础上,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建立其层次递阶结构,分析能力体系各目标的关系,据此调整并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基于能力体系的培养方案,既能保证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也能满足市场对IE人才的能力要求。

关键词:能力体系;ISM;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005-02

一、引言

工业工程是对生产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综合应用制造和管理知识以提高资源运作效率、取得最大收益的应用型学科。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市场要求IE人才不仅要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综合性技能,同时要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终需要市场来检验,因而IE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面向市场需求。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必须围绕市场需求,侧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富有创业精神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换言之,本科毕业生应既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理论;同时,掌握一定的工程专业理论技术,熟悉现代管理理论,熟练运用现代IE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的生产、服务与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评价、控制和创新活动。创新能力是高校毕业生竞争力的核心,怎样在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各高校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的主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探索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体系的培养方案。

二、能力体系模式设计

本文在调研诸多高校IE专业培养方案后,认为当前高校IE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基本依据不同的知识模块进行划分,如理论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以及實践类等。不同模块占比不同,这样的课程设置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但缺乏对能力培养的针对性。IE专业要求同时具备管理、技术能力,传统课程体系设置方法难以满足当下市场需求。

(一)专业能力体系

IE专业是应用型学科,市场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本文通过企业访谈、专业教师和毕业生调研提取能力要求。调研结果显示,IE专业学生具有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编程能力等。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IE学生培养能力要求为A-K(分别为:A.工程与管理知识、B.问题分析能力、C.解决方案能力、D.研究、E.使用现代工具、F.工程社会和谐、G.可持续发展、H.团队协作、沟通、I.项目管理、J.沟通、K.自我学习能力)。根据课程与能力的支持度矩阵,汇总不同能力下各支撑课程的学分分别为:A-37,B-60.5,C-49.5,D-38.5,E-21.5,F-33.5,G-31,H-17,I-23,J-35,K-49.5。

(二)建立临阶矩阵、可达矩阵

依据IE专业能力要求,确定临阶矩阵R。R反映能力间的二元关系,rij为能力之间的关系系数(1表示有直接影响,0表示没有直接的影响,不考虑间接影响)。

M=(R+I)=(R+I)!=(R+I)!=(R+I)!=(R+I)(1)

根据式(1)和计算可达矩阵M如表1所示。M描述能力之间是否存在的连接路径,元素1表示能力之间存在可到达的路径,0表示能力之间不存在可到达的路径。

(三)层次递阶模型

课程体系设计不仅需要能力间的到达关系,也需要构建能力间的组织结构关系。根据M,运用ISM方法,确定能力之间的到达关系以及层次结构,显示能力相互之间的层次递阶关系,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培养方案,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系统培养。由图1可见,能力体系是一个具有五级的多层递阶结构,其中A、B、F、G、D、E是能力体系的底层支持,整个IE能力体系应当以此为基础。

(四)确定层级能力权重

根据能力层次递阶结构,进一步确定各能力对应的权重,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各能力对应的课程学分。权重的确定由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企业代表组成团队,对各能力两两比较,得到各层次的判断矩阵,求得各能力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权重,并对评价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结合能力与课程间的支持度关系,调整课程学分。根据IE专业能力层次递阶结构,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该专业各个层级能力间的比重,如下所示:

C∶H∶K=4∶3∶9;D∶E∶I∶J=4∶12∶9∶3;

A∶B∶F∶G=35∶35∶11∶19

根据能力层次递阶结构确定的能力比重,检验现有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计是否合理,判断现有的课程体系是否满足培养目标中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各能力的支撑课程学分汇总(C∶H∶K=49.5∶17∶49.5),可知有关C(解决方案)能力的支撑课程学分太多,应当适当减少。根据D∶EI∶J=38.5∶21.5∶23∶35,E、I(使用现代工具、项目管理)能力的支撑课程学分不能满足能力体系培养要求。根据A∶B∶F∶G=37∶60.5∶33.5∶31,应当增加B、F、G(问题分析、工程、可持续发展)对应的课程学分。该类课程是整个能力体系的支撑,应当增加而不能减少。课程学分配置过程中,可适当减少高层级能力对应的课程学分,增加低层级能力对应的学分。这种增减学分的方法与原有课程体系中基础类课程比重较大相符,在原有培养方案中结合这种能力体系的方案,可以系统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结论

通过专业能力要求间的直接关系,应用解释结构模型确定能力间的层次递阶模型,通过能力间结构调整培养方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层次结构模型确定的每一层级能力的比重,调整与之对应的支撑课程的学分比重。这种课程体系设计改革,可以弥补原有方案在能力培养针对性方面的不足。依据能力体系制订培养方案是合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罗宜美,齐二石,毛照妨.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工业工程,2005,8(4):106-109.

[2]]江志斌.论新时期工业工程学科发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20(1):1-7.

[3]陆刚,孙宇博,卢明银,韩可琦.工业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工业工程,2010,13(2):125-128.

[4]齐二石,汪应洛,卢岚.中国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J].工业工程,1999,2(1):1-4.

[5]欧红香,葛秀坤,邢志祥.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等研究与评估),2015,(10):4-5.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网络m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