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考试制度优化

2019-11-15 04:43郭燕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0期
关键词:考试制度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

郭燕飞

摘要:传统的考试制度约束了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优化传统的考试制度,能够使考试形式多元化,试卷内容和题型合理化,成绩评定更加科学,考试信息能够及时反馈给学生,为此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进行人性化的教务管理,最终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考试制度;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009-03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门课程教学活动的最终环节。适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考试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也能够反映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考试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授课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内容掌握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传统的考试制度已经不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优化传统的考试制度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要。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才需求模式由单一型的需求模式转向应用型的人才需求模式,复合型人才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建立一套完善的考试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督促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考试制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力度相对薄弱,考试直接评价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但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削弱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由此可见探索出一套有效的高等学校考试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等学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18年组织高等学校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书以专业为单位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方面都做了具体要求,这是各个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高等院校依据该标准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以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

以金融学类专业为例,主要培养研究型、应用型或技能型人才,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在三类人才上各有侧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对专业知识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在素质能力方面也提出了相应要求,要求其在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能够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部门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其在市场竞争中敢于创新,勇于创新。[1]

二、高等学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试题型模式化

现阶段高等学校的绝大部分考试课程,不论是闭卷考试还是开卷考试,试题类型大多是名词解释、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等,试题中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2]而且突出特点是考试题的参考答案是唯一的,缺少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题型,学生只在考试前死记硬背就能考出理想成绩。个别老师会出1—2个案例分析题,但也是简单知识的应用。这种出题方式似乎对学生是公平的,但无法反映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法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知识的拓展思维能力,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考试内容简单化[3]

模式化的考试题型必然导致考试内容的简单化。高等教育应该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构,市场对金融人才的要求是能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模式化的题型使得大部分老师只考课上讲授的内容,从未涉及留给学生自己探索的知识,有的老师在考试之前为学生划重点,甚至有的老师将部分考试题直接串讲一遍。有的学校管理部门过分强调几年内考试试题不能重复。[4]就那么一门课,重点就是重点,第一年考试内容涉及重点较多,以后幾年逐渐减少,到最后只能考一些偏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课上讲解较少,只能在考前串讲一下,否则不及格率太高,达不到学校规定的要求,也会给自身带来麻烦。

(三)成绩评定标准化

对于大学考试成绩评定,不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所给出的答案都是标准化的,所考课程成绩的高低直接关系学生的许多利益,比如保研资格要求学生大学的最终加权成绩必须排在专业排名前一定的百分比才可以,出国申请好的学校要求最终加权成绩在85分以上等。目前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的30%—40%和期末考试成绩的60%—70%构成。平时成绩由考勤成绩、课堂提问和作业组成,作业有时很难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学生习惯抄袭作业,单从作业判断他的成绩就会偏高;对于那些完全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做得不太理想的学生反而成绩一般。这样就会出现有个别学生平时成绩高而期末考试成绩低,最终总评成绩还能够顺利通过的情况。其实这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课程内容,每个专业都有这样的学生,他们平时没有努力学习,但也能够顺利毕业。

(四)考试方式传统化

纵观高等学校的课程考试方式,绝大多数是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个别高等学校曾经试点以面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最后由于没有规范的课程档案记录,评估时无法定论而取消,专业理论课以期末考试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以考查为主。期末考试成绩在最终成绩中占比达60%-70%,所以期末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对课程掌握效果的最核心标准。题型模式化、评价标准化等因素致使这种考试方式无法真正考核应用型人才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是高分低能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以考查为主。以专业实习为例,文科专业绝大部分都无法集中安排学生从事专业对口的实习工作,部分学生在实习单位帮指导老师整理资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实习可以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但无法真正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最终只需要完成一份实习报告即可,实习成绩由专业老师来评定,没有充分考虑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五)考试管理形式化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对考试管理偏重于形式化。每门课程最终必须交学校教务处统一要求的课程档案,包括授课计划、考试试题及答案、试卷分析表、平时成绩记录表等。对于考试内容要求涵盖教学大纲,但又要求3年内重复率不得超过一定的百分比,要求3—6种题型,甚至有的高等学校要求试卷的小题数达到30个以上等各种量化条款,这些对出题老师来说是个非常大的约束,致使老师们为了满足小题数量,不得不考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即使考了案例分析,也不能涉及太多内容,否则在规定考试时间内无法完成。试卷分析表是针对整个班级进行的综合分析,无法针对每一位学生,通过的学生也不会再去探讨这门课程哪儿不会,结果导致先修的课程没有学好,后续的课程学习就非常困难,更谈不上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三、优化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考试制度对策

(一)考试形式多元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应当多元化地设置考试形式。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自主决定考试形式,可以进行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口头考试、操作考试等,依据课程的不同而有选择性地应用,也可以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来做综合评价。[2]如果选择开卷考试的形式,考试的内容不应该照搬课本和课件的知识点,更多的是在书本上无法找到标准答案,只有可以参考的知识点,重点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给学生留出发挥的空间,以进行知识的拓展,这样的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迫使学生专心学习,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不是通过考前临时突击就能考出好成绩,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型较强的课程,诸如《个人理财》这门课程,完全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案例的分析报告,以一个家庭为研究对象分析财务状况,并做出财务评价,结合实际市场条件做出可以实现的理财方案。这种考试方式综合性强,完全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也可以有效避免为考高分在考场上作弊的行为发生。

多元化的考试方式能够顺利实施也依托于教学管理部门不要一味强调标准化而约束老师只能够考试或者考查,课程档案也不能要求所有课程统一标准,应该依据考试形式不同而有所差别。

(二)成绩评定科学化

为了有效避免学生由于平时抄袭作业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最终通过课程考试,高等教学管理部门可以设定期末课程考试的最低分数要求,比如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学位课程期末卷面成绩不得低于50分的要求,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平时成绩不再计入总评成绩。为了避免个别老师送分,平时成绩可以要求老师们每个月录入一次,强化平时成绩的过程化管理,督促学生平时就得认真学习;同时教学管理部门无须设定不及格率的上线,以免使得部分老师将临近及格的学生成绩通过平时成绩最终评定及格。

由于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保研、评奖学金等各种切身利益,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评分更要科学化。像专业实习,不能只针对实习日记和实习总结写得好坏而给分,还应该考虑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具体表现综合评分;毕业论文学分高、权重大,以往通常将答辩成绩作为最终成绩,但是答辩只是完成毕业论文最后一个环节。从资料查找、完成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以及多次修改这个过程指导老师全程参与,毕业论文总评成绩应该由指导老师、同行评审和答辩小组意见分别以一定的权重综合评价来确定最终成绩。

(三)信息反馈及时化

目前大部分的高等院校推行的试卷分析表过于简单。试卷分析表只有最高分、最低分、各个分数段的占比等,流于形式。由于本课程结束以后,授课老师一般情况下就不再给原班级继续上课,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根本无法及时反馈给学生,[5]这样的结果可能给后续进一步学习课程埋下很大的隐患。以金融专业开设的《金融数学》为例,这门课要求学生前期必须学好相关的数学知识,实际情况是每次上《金融数学》的前几周,上课老师必须回顾和补充他们的数学知识,否则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本无法进一步拓展《金融数学》的实际应用。针对这种现象,建议学校在每学期的第一周给上学期的授课教师安排一到两次课,将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出现的知识漏洞直接反馈给学生,即使将考试试卷的答案串讲一遍也有一定的作用,这样学生可以了解上学期学习上的漏洞,及时补充漏洞,也不至于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认同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四)试卷内容、题型合理化

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金融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对人才需求方面有着独特性,需要学生具备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试卷内容上不能局限于课本或者课件等课堂讲授的内容,更要侧重于考核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只考学生几个名词解释、几个简答题和论述题,这种题型的考核方式最终导致学生习惯于考前加强记忆就能考出好成绩,导致其步入工作岗位才意识到自己知识上的欠缺,和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金融市场的产品层出不穷,课本有一个滞后效应,从编书到正式出版这段時间,金融市场可能会调整相关条款或者出台新的金融政策。2018年10月1日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就是例证。《国家税收》的课本这个学期还是原来的税收模式,但授课老师需要及时调整课本内容,税收筹划的策略也要做出相应调整,这才是有效的教学。

考试题型的设计不需要完全照搬传统模式,教学管理部门不应该为了好管理而规定每套试卷的题型和整套试卷的小题数量,可完全由授课老师根据课程的内容自行设定题型。诸如《个人理财》这门课,它是以个人或者家庭为研究主体,涉及储蓄、保险、证券、住房、养老等一系列的内容,考试较好的题型就是在现有市场条件下设计一个理财计划,这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这门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能够为学生以后从事个人理财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这种题型无法给定学校要求的统一标准答案,因为一个理财目标可以有多种实现路径。

(五)教学管理人性化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为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是必需的,这些政策可以有效保证教学秩序的顺畅。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教学管理部门不能够为了方便管理什么都强调统一,出台政策以及管理方式应该多一点人性化。考试方式、考试题型等给予授课老师更多自主权,可以事后抽查考试质量是否合格。对于学生,可以考虑允许学生重修成绩不理想的课程,学生觉得有的课程对以后帮助很大,第一次学习的效果不佳,想再学一遍,学校应该允许其重修。重修不能限定资格,不要只针对不及格的学生,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高等学校通过不断优化考试制度,逐步强化教学方式的创新,引入多种考核方式,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石玉宝,李垚林,卞永红.优化考试制度助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刍议[J].毕节学院学报,2014,(6):114-120.

[3]戚梅蓉.高校考试制度的主要弊端及改革策略[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6,(1):53-55.

[4]董潇丽.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J].青年时代,2015,(15):112-113.

[5]李茹.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9-32.

猜你喜欢
考试制度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浅谈湖北省新高考改革过程中考试制度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新形势下自学考试制度的错位和实施战略定位的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新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制度浅析及场地改造方案设计
大学体育课程考试制度改革与实践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