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跃 王泽洋 杜敏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冷链物流成为提升生活品质、保障食品健康安全的重要一环。冷链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低、果蔬等农产品腐损率高,导致农业经营者拿不到高收入回报、消费者吃不到高品质食品,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居民消费升级的突出短板。为此,山东省坚持问题导向,对全省冷链物流发展开展了专题研究,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当前冷链物流发展的基本情况,深入剖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山东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一)冷链物流市场需求旺盛
山东省是鲜活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省,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日趋增大。2018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521.4万吨。其中,猪牛羊禽肉产量849.3万吨,禽蛋产量447万吨,牛奶产量225.1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8192万吨,水果产量2788.8万吨。水产品总产量861.4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91.3万吨,淡水产品产量125.3万吨,远洋捕捞总产量44.8万吨。
(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稳步改善
全省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冷链物流企业200余家,冷库2200余座,低温储存能力超过910万吨,占全国的19.1%,冷库规模居全国首位。超低温储存能力超过6万吨,占全国的75%以上。烟台、潍坊、泰安、威海、日照、菏泽等6市列入中央支持冷链物流发展试点城市。
(三)冷链物流新模式发展迅速
随着冷链物流在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以功能化、规模化、国际化为特点的冷链物流新模式在迅速兴起。威海市开通了至日本关东、至大连的8条集装箱航线以及通过青岛港出口欧美及东南亚的海上冷链物流通道。青岛市规划建设了央联万贸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建成后将形成千亿级产业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之一。潍坊—昆明—东南亚、淄博—霍尔姆斯—哈萨克斯坦的国际冷链物流班列2017年正式开通运行。
(四)冷鏈物流技术装备水平有效提升
制冷工艺从传统的高温、低温型向预冷、气调、超低温、速冻等多种类型发展。运输车辆向高温、低温和蓄冷保温各细分温区发展,恒温控制运输和真空预冷技术得到有效应用。卫星定位技术、条形码技术、电子自动订货系统、自动分拣系统、射频识别、无线手持终端等物流信息技术装备逐步推广。
(五)冷链流通追溯体系不断完善
重点冷链物流企业建立起了ERP物流管理系统、口岸预录入和报检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实现了监控通关、海运、陆运、仓储等各业务环节的智慧化管理。青岛、济南、潍坊、淄博、烟台、威海、临沂等市先后5个批次列入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基本实现了肉类蔬菜流通信息的正向跟踪、逆向溯源,保障了肉类蔬菜流通质量安全。
二、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山东省冷链物流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专业化、现代化、全程化、规模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诸多环节存在不到位的短板制约,影响了冷链物流整体服务品质和安全保障能力。
(一)“一冷到底”的全链条运作仍不到位
在“最先一公里”环节,生鲜产品往往缺失预冷环节,导致生鲜产品在流通环节损失率高达25%—30%。多数企业存在分拣区无制冷系统、无车辆对接密封装置、冷库无温度缓冲区等现象,无法保证生鲜商品的预冷和全过程低温。如远洋渔业一般以金枪鱼等高价值产品为主,需实行低温或超低温存储,由于预冷能力有限,被迫低价销往海外,直接导致了利润流失。在“最后一公里”环节,受技术装备限制,以“冰袋+塑料泡沫箱”为代表的传统手段仍然比较普遍,难以满足保鲜需求。
(二)基础设施支撑仍不到位
从调研情况看,冷链设备设施与发展需求相比存在较大缺口,冷库发展和分布不均衡,产地预冷库数量较少,农村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一是大中型冷链物流企业匮乏。如威海市万吨以上大冷库仅占5%,1000 吨以下小冷库占69.6%,设施设备较为陈旧落后,能耗高、保温差,与科技化、规模化、生态化的发展模式和要求有较大差距。二是物流节点建设不足。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存在覆盖率不高、分布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效率低下、运行成本较高。以温区划分,用于储存水产品、肉类的低温库数量多,而用来储存蔬菜、水果的恒温库数量较少。如聊城市莘县每年需要冷链物流的瓜菜菌约150万—200万吨,而储藏瓜菜菌的组装式冷藏库却不足3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三)第三方主体发展仍不到位
与日益增长的农副产品鲜活市场需求相比,第三方专业冷链物流企业的培育壮大较为薄弱,现有的冷链物流企业整体服务水平和标准不高,没有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服务网络。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冷链存储能力,但没有自建的冷链运输体系。大多数规模较小的企业和零售批发企业主要靠个体物流进行货物配送,行业发展集中度较低,服务网络不健全,运营成本高,难以满足冷链物流转型升级要求。如临沂市蒙阴县生产的蜜桃质量很好,因缺乏存储和冷链运输能力,没有第三方物流支撑,极大地降低了果品品质和果农收入。
(四)标准化推广仍不到位
国家虽然制定了物流标准化应用相关标准,但推行进度较慢,普遍存在各环节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标准不统一,有标不执行、有执行无监管、执行力不强等问题一定程度存在。据部分大型生鲜加工流通企业反映,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和自有冷链配送网络中均能较好地执行标准化生鲜周转筐和托盘的应用,但在外省或自有网络外推广应用难度很大,企业自身无力扩大标准化载具使用范围,对业务拓展和降本增效带来较大障碍。
(五)信息化提升仍不到位
信息化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化水平偏低,信息堵塞、资源不匹配等问题频发,冷链运输效益大幅下降。一是缺少大型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有车无货、有货无车现象仍然较多。如一辆15米冷藏车,车载达25吨,收取满车零担冷藏货物需要2—4天,企业各自为战、恶性竞争,造成货源组织困难,导致冷链物流资源的浪费。二是部分企业自建了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由于数据标准、需求个性化不统一,信息共享难度较大,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平台维护也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三是冷链信息化系统建设不完善,尚未实现全流程管理,系统效能较低。如冷链运输车辆多数安装有GPS或北斗定位系统,但车辆定位、温度监控等信息化设备因技术或人为等原因尚未实现完全正常应用,影响了冷链物品的在途质量、运达及时性。
(六)政策“最后一公里”仍不到位
据企业反映,冷链物流相关政策在执行和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具体环节亟待细化改进。一是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执行操作问题。车辆运输免收高速费,必须开箱检查,对鲜活农产品恒温低温运输造成较大影响,部分企业为保证产品全程无断链,宁愿选择缴纳通行费也不开箱查验。二是冷链物流配送车辆限行问题。虽然政策文件中提出“完善和优化城市配送冷藏运输车辆的通行和停靠管理措施”,但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办法,在执行过程中难以落地。冷链配送企业集中反映,配送车辆在城市区域遭遇限行禁行的情况越来越多,部分地区24小时限行,极大地影响了冷链物流运输配送效率。三是用电政策问题。大部分冷链物流企业和园区按工业用电标准缴费,企业仍感电费负担较重。在冷链设施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用能成本占比较高给企业盈利发展造成较大压力,也致使鲜活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一定程度影响了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
三、下一步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山东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在设施完善、标准建设、智能提升、主体培育、要素支撑等方面补齐短板、提质增效,构建管理规范、标准健全、全程可视、产品可溯的综合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一)着力完善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优化冷链物流网络配送体系,加快“首尾”两端冷链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设施短板。加强农产品主产区预冷库、重要物流节点冷链仓储建设,高标准建设预冷集配、低温加工、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发展“一库多温”和“一库多用”,实现鲜活农产品采后及时预冷和多品种多产地利用。完善城乡配送体系,支持企业建设“冷链仓”“前置仓”,构建冷链物流高效流通体系,实现宅配、仓店、仓仓之间快速调拨,加速向装备专业化、运营精细化、服务即时化升级。推广“互联网+”冷链物流应用创新,提升仓储、运输设备使用率,促进社会化资源高效协同,打造智慧冷链生态圈,提供全流程的冷链供应链服务。
(二)着力加快城乡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在前期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在国家层面强力推行标准化运输设备跨区域应用。一是严格推行统一的冷链物流标准。推动冷链物流上下游环节的无缝衔接,对与周转箱、托盘相关联的货架、叉車、周转筐、车辆等设施统一推行国家标准,让货物在流通的过程中全程标准化。二是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推广自动化冷库技术和库房管理系统、真空预冷、无损检测与商品化处理、运输车温度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提高技改能力和技术更新能力。推动农产品保鲜技术与蓄冷装备的推广普及,提高农产品预冷、保鲜加工与包装技术水平。推行农产品冷链城市配送车辆统一标识和车型标准化,推广具有常温、冷藏、冷冻等多温层功能农产品运输车辆。
(三)着力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探索推行冷链物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运营新模式,制定全社会冷链物流数据标准,实现社会公共服务与企业自主盈利的互利共赢。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等,建立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冷链物流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冷链物流资源。针对不同品类的易腐农产品,从冷链装备、保鲜工艺、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数据分析,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数据仓库智能决策系统。加强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关键技术的研发,推进条型码、RFID、GPS、传感、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冷链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建立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系统平台。
(四)着力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和人才
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加强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高行业专业化水平。一是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通过鼓励、引导和扶持等手段,推动企业开展质量认证、信用等级评定和国家A级物流企业、星级冷链物流企业评估。鼓励生产型企业剥离或者外包配送功能和业务,向第三方专业物流配送企业转型。加快冷链物流行业资源整合,支持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控股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二是积极引进和培养技术型人才。大力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培训,建设冷链物流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着力强化冷链物流政策支持
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加快完善以生产加工、冷冻冷藏存储、运输销售为主体的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一是落实好财税政策支持。严格落实国家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农产品、药品冷链物流企业的不同特性,对照农业企业优惠待遇,有区别的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财税支持政策。二是完善和优化冷链运输配送车辆的通行和停靠管理措施。对城市配送冷链运输车辆进行标识管理,研究出台可执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操作办法解决限行和停靠问题;对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享受高速公路“绿色通道”政策,研究出台不开箱即查验的具体办法和技术措施。三是强化要素保障。优先保障从事鲜活农产品、药品等储藏、运输企业的用电需求,统一推行农业用电价格。保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支持建设一批公共性的冷库设施,开展社会化的冷藏服务。
(梁文跃、王泽洋,山东省发展改革委。杜敏,山东省工程咨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