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丽香,陈丽斐,黄宝珠,梁丽珍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肇庆 526020)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人口老龄化加快的今天,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这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旦确诊,必须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治疗疾病时,相关人员还应加强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干预过程,护理人员需考虑到患者患病后运动功能受限,为此需重视运动康复的干预[2]。动机性访谈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的管理中,在改善患者生活习惯及促进患者运动康复上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次研究探讨了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实施动机性访谈对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以下两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 55~81岁,平均年龄(64.2±3.4)岁;参照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评估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Ⅱ级31例,Ⅲ级19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57~82岁,平均年龄(63.8±3.5)岁;心功能分级:Ⅱ级30例,Ⅲ级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心功能分级在Ⅱ~Ⅲ级[3]。(2)所有患者均无智力障碍,有良好的信息接收能力,并可正常表达。(3)本研究经医学伦理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心功能分级为Ⅱ级以下及Ⅲ级以上的患者。(2)合并患有恶性肿瘤疾病及其他脏器功能疾病患者。(3)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给予心内科常规干预方法。在疾病干预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如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实施动机性访谈,具体如下。
1.3.1 访谈内容制订 依据慢性心衰患者各阶段情况,制订出个性化干预计划,具体如下:(1)前意向阶段。这一时期干预者需掌握每一名患者行为改变情况,尝试同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且了解患者对自身情况的认知度。(2)意向阶段。该阶段患者可认识自身状况,然而无具体行动计划,所以干预者针对该阶段患者,需提高其对运动的重视,强化患者对运动锻炼后自身收益的认识。(3)决策阶段。该阶段患者开始制订行为改变计划,此时干预者要联合心内科、康复科医师,一同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制订可实现的运动目标。(4)行动阶段。该阶段患者要改变不良习惯,干预者需按拟订运动康复计划进行干预,同时评估患者体能状况,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如鼓励病情稳定的心衰患者主动运动,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在不诱发症状的前提下,从床边小坐开始,逐步增加有氧运动。(5)维持阶段。该阶段患者具备良好行为状态,此时干预者需充分利用家庭及社会资源,建立心理支持网络,让患者具有长期坚持运动的信心。
1.3.2 访谈干预的实施策略 针对制订出的访谈内容,由经由系统化培训的医护人员,采用一对一访谈形式,访谈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对患者实施3次访谈,第1次访谈时间为患者入院3天内;第2次访谈时间为患者出院前3天,第3次访谈时间为出院后1个月。在具体对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时,还需对患者的体能进行测试,予以科学的运动干预指导,促进患者运动康复。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使用生活质量评分表评价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生理领域、精神领域及其他领域3个方面,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患者运动康复情况,其中下肢评分总分为34分,上肢评分总分为66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运动康复越佳。此外对两组患者随访半年,记录两组患者因为心衰的再入院率。
采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运动功能上,出院后1个月两组Fugl-Meyer评分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1、表 2。
表1 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比较(±s,分)
表1 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人数 生理领域 精神领域 其他领域 总分观察组5026.02±3.5625.57±3.4125.87±3.1184.46±7.48对照组5019.86±2.7821.13±2.6920.55±2.8763.23±6.47 t-9.6437.2298.88915.179 P-0.0000.0000.0000.000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变化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变化对比(±s,分)
组别 人数 入院时 出院后1个月P观察组5068.63±7.1388.26±8.45<0.05对照组5068.42±7.0680.14±8.02<0.05 t-0.1485.227-P-0.8830.000-
随访半年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再入院率为6.00%(3/50),对照组再入院率为22.00%(11/5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16,P<0.05)。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常见心血管疾病,该病在老年群体中有很高的发病率,患者的病死率也非常高,一旦确诊,需要患者长期用药以控制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6]。考虑到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特殊性,若想通过长期用药来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除了对症治疗外,还应重视对患者的护理,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使患者可尽早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7]。
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中,运动康复已经被列为关键的干预项目[8]。动机性访谈属于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该干预主要是采取面对面询问的方式,掌握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心理状况,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运动锻炼方案及心理护理方案,促进患者康复及改善患者预后。同时,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动机性访谈的运动康复计划由心内科医师与康复科医师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量身制定,这样可以保证运动康复效果[9]。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进行了信息反馈及方案调整,目的是确保方案能够达到最佳的干预效果,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改善患者上下肢功能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本研究探讨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干预中,对患者实施动机性访谈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提高幅度也比对照组大(P<0.05),该结果提示动机性访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有很大帮助。此外,研究还对两组患者出院后的心衰再入院率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再入院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P<0.05),该结果表明相较传统护理,实施动机性访谈更加有利于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运动康复中获利,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心内科干预及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动机性访谈,可以显著促进患者运动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降低患者再入院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