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书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自2008年3月我国全面启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至今已逾十年,大学生村官这一新兴群体日益壮大,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队伍。如今大学生村官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充分得到发挥,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适应问题也仍然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便是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环节前置,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开展适当的村官培养工作,由基层农村提供工作岗位,由高校安排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合适学生,按照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环境,进行实践锻炼。相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这些在校大学生没有通过正式选聘,并没有正式参加工作,也没有本科学历限制,因此可以由基层农村特聘为“村官助理”。
村官助理的设置,最大的利处就在于提前解决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适应问题,促进大学生村官及早地融入农村工作,尽快地发挥作用。除此之外,设置村官助理还有两个好处:一是拓展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新渠道。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强调,“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也提出将农村乡镇作为拓展实践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与创业实习基地的重要场所。二是壮大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队伍和后备干部队伍。村官助理深入农村,不像大学生村官选聘受到应聘条件、指定地点和工作岗位限制,也不像“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受到时间限制,因此能作为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灵活补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社会实践,很好地宣传落实党和国家惠农富农政策,促进文化科技法治卫生“四下乡”,也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促进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从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到全面促进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依托高校,从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服务载体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组建一批大学生村官助理队伍,在当地农村开展社会服务。通过工作实践,既推动了当地农村的工作开展,也促进了在校大学生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了解,提高了他们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积极与当地城乡结合区域的乡镇沟通协调,取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由当地政府聘任在校大学生作为村官助理,发放聘书,使工作“名正言顺”。村官助理以工作团队的形式集中在某一个村开展工作,有利于他们克服在信心、经验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在工作实践中围绕具体困难开展思考和讨论,从而达到促进工作开展、提升工作能力的效果。同时,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村官助理参加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工作团队用一周左右时间,初步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并初步了解要承担的工作任务。
随着项目的开展,村官助理逐步接触到行政性工作,涉及到参加专题培训服务、参与人民矛盾调解工作、开展先进思想文化宣传等方面,村官助理们又根据实践工作性质,以三四个人为一个工作小组开展工作。
一部分村官助理在村委会办事大厅从事常规性服务工作,运用熟练的电脑操作技术,协助村干完成日常工作,帮助村民运用网络技术了解网上购物和开办网店。在锻炼中,他们掌握国家农村政策,了解农村现状,利用所学所知,为村委决策提出合理意见;亲密接触农民,了解农民的民生情况,探悉他们的内心想法和迫切要求。
一部分村官助理参加了该村的拆迁协调工作。拆迁工作关系到国家政局稳定和农民生活幸福,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村官助理们精心准备,大到拆迁工作的大政方针,小到和农民交流的细节礼仪,无不考虑周到。他们一家一户地访谈,从拆迁原因和切身利益到具体赔偿和拆后安置,不厌其烦地向农户讲解政策。他们听取群众的意见,了解民众声音,及时向村委汇报,切实保护群众利益。通过拆迁协调工作,村官助理们极大地提高了工作韧劲和工作能力,也维护了农民利益,收到了农民的欢迎,为农村繁荣稳定作出了贡献。
一部分村官助理负责进行先进文化的宣传工作。他们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联系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全国卫生城市复审等工作,积极宣传先进思想文化,策划了城市化进程宣传、环境卫生宣传等。
一部分村官助理从事人民矛盾的调解工作。他们被特聘为民事调解员,在农村进行民事调解,化解纠纷,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尤其在拆迁期间,他们辛勤工作,安抚百姓情绪,维护了社会稳定。
新农村的专题培训,由全体成员共同完成。主要是开设一些短小培训会,邀请当地高校粮食工程专业教师开展的系列培训,推广先进工作技术。并且建立长期的工作交流群,为当地青年提供后续辅导。
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村官助理得到了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他们的工作对于新农村的建设也起到了实质性的帮助。
改革开放40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多年来农村人才一直外流,农村人才与知识匮乏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消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优先考虑为农村输送人才队伍。创新模式引导广大大学生服务新农村,有利于缓解农村人才匮乏的状况,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增加农民资金投入,促进农村办事效率,提高农民精神生活,夯实党的基层基础。
通过长达一年的村官助理服务新农村的工作实践,我们加强了对大学生服务新农村模式的探讨。笔者认为,大学生服务新农村要注重三大模式转化:(1)从“单边服务模式”到“多边务模式”的创新。以往的社会实践服务模式是“暑期三下乡”模式——由学校、学院出面联系当地的部门,通过广泛动员,开展一些科普宣传、送医送药、文艺表演、调研等主题活动,这种主题服务模能够紧扣主题,给当地农村带去一些帮助,但是缺乏合作的互动性,农民的参与率和积极性不高。对于深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多方面的合作,提升服务的层次:如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出台大学生将知识注入农村产业的鼓励政策等。(2)从暑期临时服务模式到长期不定期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往的社会实践服务模式多为“临时运动”,实践活动和主题随每年上级主管部门发文而定,而且社会实践的时间基本上安排在暑假期间。这样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稳定性、常期性都得不到保障。社会实践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期不定期服务模式将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建议学院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挂职、地方项目立项等多种形式,建立学校和新农村之间的长期合作模式。(3)从“分散个体服务模式”到“团队服务模式”的创新。大学生村官在选聘之后往往被分散安排到各个村镇开展工作,这样的服务模式导致大学生村官常常感到力量渺小,难以融入工作群体,在决策中破除旧观念的自身魄力和外界支持都不够,不利于深入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而大学生服务新农村需要更加行之有效的“微小机制”的帮助和支持,“村官小分队”式的团队服务模式能很好地发挥团队作用,挖掘了每个大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村官助理既是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有效补充,也是大学生投入社会实践的新模式,将是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方向。然而,我们目前的实践仍然停留在高校的自发探索阶段,如要更好地发挥村官助理的作用,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预先培养机制,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动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