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鑫 肖 芸/.喀什大学人文学院;.南通大学文学院
王湾,盛唐诗人,河南洛阳人。开元元年(712)常无名榜进士。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早有文名,与学士綦毋潜契切。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往来吴、楚间,且多有著述。王湾现有诗十首收入于《全唐诗》,其中最著名的诗作莫过于律诗《次北固山下》。但此诗现存两个版本,其一是收入于芮挺章《国秀集》的《次北固山下》,另一首则为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的《江南意》。现将两首诗胪列于下:
(1)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卷下所录: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下所录:
江南意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对于这两首诗的版本异同,历代学者均存有争论,总体来看有“他改”和“自改”两种说法。前者以王夫之为代表,认为《次北固山下》是后人改作,云:“不但蹇拙失作者风旨,且路由青山,舟行绿水,是舟车两发,背道交驰矣。……此必俗笔妄为改窜……自当仍存原璧,捐其稂莠,庶使依永和声,群分类聚尔。”后者,则以徐学夷为代表,认为《次北固山下》当是诗人王湾的自改之作,否则不会“并其题而易之(内容)”,云:“若谓后人窜易,岂至并其题而易之耶?”其言下之意为二者不仅同为王湾所作,而且《次北固山下》为后改之作。
方胜在《王湾<次北固山下>改作“献疑”》也认为“自改说”比“他改说”可信度更高,并断定《次北固山下》为后改之作。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从文本内容来看,《次北固山下》和《江南意》颔联、颈联大致相似,首联、尾联多有不同。这两首诗在选词用律、诗歌意境上相去甚远,《次北固山下》一诗通篇皆为佳句,音调更为和谐优美,用意更为深厚,有着非常明显的锤炼痕迹,而《江南意》一诗则显得朴素淡然,诗味更加淡薄,写景上也没有如前者一样传神。徐学夷《诗源辨体》云:“又《国秀集》载王湾《次北固山下》……(《河岳英灵集》)题曰《江南意》,其工拙更为霄壤。”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本诗首联以对偶句发端,既有陆路,又有水路,工丽跳脱,暗示作者舟车劳顿,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照应,为最后一联所表达的淡淡思乡之情作下铺垫。其中“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则正好点题“北固山”,“客路”与“行舟”相对,“青山”与“绿水”相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乘舟驶向绿水、青山的画面。颔联“浓淡相生,种种合律”,妙处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其中的“潮平两岸阔”,“阔”字丰富了“潮平”二字的内含,潮水涨涌,与两岸齐平,两岸也因此显得更宽阔,“一帆悬”则说明了船帆高悬于空中,船是顺风航行,“若使斜风,则帆欹侧不过似悬矣”,这一小景把平野广阔的大景表现了出来。上一句为下一句做铺垫,诗歌的意境恢弘阔大。
第三联“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对仗极其工稳,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黎明时分,一轮红日缓缓越过海平面,旧的一年尚未远去,江上却已经显露早春的气象。这一联不仅描绘了昼夜交替的景象,同时还描绘了冬春交替的景象,新旧交替,时序变迁的景象。作者着眼于炼意,用“日”和“春”象征着新生的美好事物,并将它们提到主语的位置,并且用“生”字,“入”字进一步强调,使之拟人化,将日出的画面描绘得生动形象,凸显了春天迫不及待闯入旧年之意,使诗歌充满了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此联,作者之意并不在说明事理,然而却有一种自然的理趣,蕴藏在景物变化和节令的交替之中。对此,沈德潜评价道:“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与少陵‘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尾联以“乡书”、“归雁”等词,以北飞的鸿雁,突出表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笼罩着一层淡淡羁旅漂泊的愁绪。
《江南意》一诗则意味稍显淡薄,首联中的“伺”虽有等候之意,也能表现了天色之早,突出诗人热切期盼的心情,然而“新意”、“早天”却意思颇为相近,两词置于诗句中显得重复累赘,略显粗糙。此联与《次北固山下》首联相比,内涵较为浅显,语词功力显得略有不足。《江南意》颔联中的“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与《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略有不同。此处写出了诗人在行进的船上朝四周望去,只见水面平稳,随着船的前行,两岸也渐渐在诗人眼中消失,风平浪静,画面感虽清晰,却没有《次北固山下》中广阔雄浑的意境。至于尾联“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则仅仅是对江南春意的观感,和对江南风景进行的一个总结,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浓厚的天涯游子之意,形成强烈的反差。
总体而言,《次北固山下》整首诗语言委婉蕴藉,通过一系列的意象,营造出开阔壮美的意境,把抒情、写景融为一体,同时表现出盛唐气象,能鼓舞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堪称妙绝千古的名篇。《江南意》一诗,对风景的描写较少,诗味则显得更加淡薄,其艺术风格朴质自然,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在意境上不能如前者一样传神。
芮挺章《国秀集》和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都是著名的唐诗选本。《国秀集》成书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河岳英灵集》则“起甲寅(714),终癸巳(753)”,成书于天宝末年。可见,《国秀集》的成书明显早于《河岳英灵集》。如上文已述《次北固山下》在《江南意》之后。既然芮挺章在编选《国秀集》时能收入后改之作《次北固山下》,那么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在选诗的时候,也应当能接触到《江南意》和《次北固山下》两首诗。然而,先出的《国秀集》却选了后改的《次北固山下》,后出的《河岳英灵集》则选了早先的《江南意》。这一选择的差异,实际上同芮挺章、殷璠二人诗学标准的差异息息相关。
殷璠在既重风骨,又讲声律,自言对新体诗和旧体诗采取并重的态度,云:“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然而,其实际上在《河岳英灵集》中选诗时则更为注重朴实之语,注重现实性和抒情性较强的作品,云:“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至如曹、刘诗多直语,少切对,或五字并侧,或十字俱平,而逸驾终存。然挈瓶庸受之流,责古人不辨宫商征羽,词句质素,耻相师范。于是攻异端,妄穿凿,理则不足,言常有馀,都无兴象,但贵轻艳。虽满箧笥,将何用之”。可见殷璠选诗尤为推崇古朴,认为古朴诗歌虽多有直切之语,但颇有意境情趣。王湾的《江南意》即为古朴诗的代表作,“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交代了诗人出行的时间地点,并无骈俪的语言,十分符合殷璠抛弃虚优,追求纯真的选诗原则。
芮挺章《国秀集》的选诗标准则是“缘情绮靡,彩色相宣,风流婉丽”。芮挺章十分强调诗歌的功利特征,认为“诗言志”、“诗可以怨”。楼颖在《国秀集》序中说:“风雅之后……讽者溺于所誉,志者乖其所之,务以声折为宏壮,势奔为清逸,此篙视者之目,垢听者之耳,可为长太息也。运属皇家,否纵复泰。优游胭里,惟闻子夏之言;惆怅河梁,独见少卿之作。及源流浸广,风流极致,虽发词遣句,未协风骚,而披林撷秀,揭厉良多。”在体裁上,芮挺章所选的二百一十八首诗作中,作为近体诗的五律、五绝、七绝和七律占了绝大部分,共达一百七十首之多。王运熙先生在谈到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声律问题时说: “古体诗不讲声律对偶,也就不讲声律;近体诗则非常讲究声律。一般说来,不讲声律的古体诗容易风清骨峻,而讲究声律的近体诗则容易没有风骨。”《国秀集》专选盛唐诗中尤长声律者,且以此为主,因而选人的近体诗远比古体为多。《次北固山下》一诗,全篇工整对仗,韵律极强,很好地体现了《国秀集》中“风流婉丽,彩色相宣”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认为《江南意》和《次北固山下》应当属于王湾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在风格意境、意象选取上都比《江南意》更符合近体格律诗的标准。《国秀集》和《河岳英灵集》之所以选取了不同的诗歌,实际上是受到两书作者诗学标准的影响。但这些都不影响《江南意》和《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