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荣芳/中共龙岩市委党校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之一,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指引具有根本保障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方略,仍然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将其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聚力工程来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段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赋予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新时代内涵。这就意味着,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围绕这个总体目标来构建教育机制、开展教育实践。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只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既具基础性内在性又具目标性规定性的重大任务来认识、来落实,才能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不断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自觉地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统一起来,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在帮助青年进行科学的人生价值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回答好为什么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为什么当代青年必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这段话为新时代在人生观教育中提升价值取向指出了关键。当前,当前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引导总体上方向正确、导向有效,新时代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中仍存在问题,一定程度弱化着人生观教育的价值取向。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价值导向的实现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党对青年的政治引领也将难以真正实现。
(1)对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教育与艰苦奋斗教育不够。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促使青年行动起来、担当国家民族大任的思想根源,而追求复兴的奋斗实践,又使青年的爱国情怀更加深沉。情怀教育是要引导青年爱国爱党爱人民,奋斗教育是要引导青年明确劳动和创造的意义。奋斗教育和情怀教育必须要结合在一起,才可能使青年的情怀更深沉、奋斗更有劲。爱国要为国家奉献,爱党要坚持党的领导,爱民要为人民服务,这一切情怀都是在奋斗实践中实现的。然而在一些思想道德教育中,情怀教育和奋斗教育并未有效联系起来。脱离奋斗教育的情怀教育必然抽象化,逐渐变成青年不爱听的大话空话;而脱离情怀教育的奋斗教育又往往沦为庸俗的个人奋斗观说教。少数把“创业”“成功”当作引导青年的奋斗目标,不加分析地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来引导学生找寻人生方向。这些情况不同程度地搞乱了青年选择人生方向的思路,也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
(2)当代青年缺乏宏大的历史视野。一些思想教育方式由于历史观狭隘,把人的奋斗意义局限在当前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从而局限了青年的眼界、胸怀和格局。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没有未来,而没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就不会有正确方向,任何人的人生,都是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过程。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在科学规律的基础上,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的高度着眼引导青年做出积极正确的人生抉择。进行价值引领,一刻也不能脱离科学的历史观,否则就不能明确人们奋斗的历史价值和进步意义。为什么五四运动以后,为民族复兴担当、为社会发展奉献能够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主旋律、成为中国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选择?就是因为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先进中国青年跳出具体的时代情境的局限、开始着眼于未来,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到争取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奋斗中。这也是五四运动使中国青年获得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大历史观的重要性,他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3]“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4]2019 年 3 月,在谈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时又特别强调指出:“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5]显然,如果没有大历史观,就不能使青年看到历史进步的洪流,不能帮助其找到自己人生的历史方位,当然也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3)当代青年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正确的价值取向导向弱化的问题。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论品质,思想道德教学离不开社会实践的过程。当前社会实践大体上有三种主要形式:首先,不能有意识地引导青年认识社会历史的主体——劳动人民,造成社会实践的盲目化。了解社会问题永远是青年进行社会实践的中心内容,但社会主要是劳动人民组成的,如果不是站在劳动人民之中,就永远也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解决社会问题,甚至看不到社会问题。当前中国社会处在利益分化、矛盾叠加的特殊历史时期,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更要注意强调立足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6]青年人只有深深扎根于劳动人民之中,才能看清楚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实践提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当前必须鼓励和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明显的成效。联系群众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有着具体明确的内容。联系群众,主要是联系劳动群众,要以适当方法与劳动群众沟通交流、向其学习并与之建立巩固的情感联系,要走到群众之中,参加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联系群众不是一时兴起,而应常常进行,直到融入其中。引导青年联系群众,要使之逐渐形成强烈的主观意愿,使之乐于和要求参加到群众中去。由于未能在社会实践前向青年进行充分的教育,导致青年下到基层进行社会实践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但少有青年能与群众建立长期的联系和深厚的感情,甚至有的青年还给基层劳动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一些负担。不能有效培养青年的劳动意识,引导青年尊重和热爱劳动人民,造成社会实践的冷漠化甚至是虚情化。劳动创造人,人是在劳动中发展自身、产生协作并组成人类社会。对个人来说,只有劳动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也只有劳动才能带来真正的觉悟,使人能够理解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讲:“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7]
(1)引导青年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寻找最大化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仅确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还不够,还需要马克思所说的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不断掌握和转化先进的思想理论,从而源源不断地创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物质力量”。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物,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理想性追求、现实性价值判断和历史性精神家园之中。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以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来构筑人们的观念世界与情感世界,从而塑造人们思考自己与社会、国家、民族关系和未来的普遍价值基础,培育勾连中华民族历史深处、反映当代中国镜像的共有精神家园。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大公约数确立中国价值,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确立中国精神,全国各族人民才能源源不断地创生和发展中国力量。这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方略,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价值支撑、精神动力与实践力量的应有之义。
(2)引导青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方向,决定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性质与方向。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这是关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想倍加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总之,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公民个人的道德追求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为弘扬,使新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其根本任务在于对青年培育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价值导向效力,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8]必须聚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是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都要聚焦这个目标,须臾不能偏离。要不断深化对时代新人丰富内涵、时代特质、根本要求的认识和理解,更好担负起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