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绘画大师石涛绘画艺术特色及其画论分析

2019-11-15 01:05陈俊宇成都铁路卫生学校
长江丛刊 2019年33期
关键词:画论石涛苦瓜

■陈俊宇/成都铁路卫生学校

石涛(1641—1718)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号大涤子,清湘野人,清湘陈人等,晚号瞎尊者,自称苦瓜和尚,济山僧,石涛也是其常用号。祖籍广西桂林,僧籍广西全州,是明太祖朱元璋后裔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石涛原法名最初是超济,后来改成原济。石涛有很多名号,他在书画中经常题写的名号主要包括苦瓜、阿长,瞎尊者、清湘陈人、钝根、大涤子,还有零丁老人、清湘遗人等等,他曾经久游皖、苏等地,先后在宣城、南京和扬州长期寓居,擅长画山水、花果和兰竹,兼工人物,因笔意恣纵而自成一家。石涛是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近代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干、潘天寿等画坛巨子,无一不是从石涛画作中吸取营养。假如没有苦瓜,现在的中国画也许要不同一些。

一、石涛的苦瓜情结

石涛是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朱亨嘉之子,朱亨嘉死于福州,当时年仅四岁的石涛被内官带走,保全性命。后来石涛出家为僧,年仅十岁,尽管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家庭悲剧的创伤,但那是同室操戈,属于权利之争,和清政府没有直接利害冲突,并且石涛当时年幼无知,无法深刻认识明清政权交替的社会矛盾。石涛出家之后专心研习绘画,不关心国事,他主观上很想和清政府维持良好关系,以便得到重用,可以出人头地。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认为石涛只是会画画的一个和尚,不是廊庙之才,并且他是朱明后人,不能委以重任。石涛被清廷冷落,进取无望,虽然他是叱咤风云的艺术家,也不得不在皇帝面前摧眉折腰,但是最终徒劳,一无所成,这使他感到无比羞愧。

为了逃避兵祸,石涛四处流浪,游遍名山大川,从事作画写生,领悟大自然的所有生动之态。到了康熙朝,石涛的画名在四海传扬,但是他不甘寂寞,由安徽敬亭山走向繁华的南京,他曾经在康熙南巡时两次接驾于扬州,奉献《海晏河清图》,在晚年与上层人物密切交往。然而,最令人惊讶的是,作为明王朝宗室成员,当着天崩地坼,改朝易代之机,其所具有的切肤之痛较之他人当尤为甚,其对清王朝也有一种铭心刻骨的仇恨在,其自号的“苦瓜”,似乎已经表明了他心中的隐痛。但是,一方面,他又念念不忘自己的生命之根,不止一次去南京凭吊明皇陵,另一方面,却又屡屡借机向清帝称臣,向清王朝的达官贵人们献殷勤,以求总觉得显身扬名,他这么做,其内心,是如何保持住平衡的呢?

石涛的笔下容纳了太多的奇山异水,他的心中也容纳了太多的复杂矛盾,他的一生简直就是矛盾的代名词!然终其一生,正像石涛自己所言是一个苦瓜,他带着苦痛走完人生历程。

二、石涛书画的艺术特色

清代画家王时敏题《石涛画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类莲花之出水,赫焕无方;若桂月以空悬,光明洞澈。

石涛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纵恣汪洋的艺术才华、勤奋的探索、特殊的人生感受,为人们打开瑰丽无限的审美世界。石涛的绘画不仅题材广泛,风格也多种多样,清新典雅、沉雄奔放、苍莽刚健、秀逸隽永、繁复缜密等。石涛在绘画创作方面反对拘泥于古人的方法,要求根据真实的山水写出活泼生动的图画,创造生命力强的新风格他力图扭转中国绘画艺术中自元明以来临摹仿古的趋向,不过他并不反对、鄙弃优秀的传统,只是不赞同抄袭和模拟。石涛山水画的笔墨情趣是干渴的,尤其有元人的情感,如在《十六阿罗应真图》中的白描形象就流露出元人的余韵,有时还会濡染一些明代陈洪绶、沈周的绘画风格,至于竹菊类画作则丛郭诩和夏昶诩的风格中变化升腾而来。正因为石涛可以继承传统、使用传统,基于传统进行创造、发扬,才形成独特的风格。

石涛绘画的构图也是新奇的,不管是黄山云烟还是江南水墨或者枯树寒鸦、悬崖峭壁,或者平远、高远、深远的景物,他都力求新奇的布局和翻新的意境,尤其善于使用截取法,通过特写之景把深邃的意境传达出来。石涛作画也讲求气势,不拘于小处瑕疵,淋漓洒脱、笔情恣肆,绘画作品有着豪放的气势。

另外,石涛的书法独具特色,在行楷中融入隶书之法,用笔不拘成法,有着六朝造像记的笔意,字的大小参差不齐,笔墨古朴遒劲,和郑板桥“六分半书”可谓异曲同工。石涛尤其擅长隶书一体,他的楷书、行书和草书也都富有隶法之意,讲究结构茂密、用笔沉厚,以此为基调恣肆纵逸,个人风格鲜明,写得“散朴有致,不检绳墨”。 清代摹古派的领袖人物王原祁评曰: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

三、石涛画论

画源于心,心识于自然。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大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石涛

石涛是我国明、清之际的大画家和大画论家,他的作品及理论对当代书画创作及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石涛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山水画应当从山川脱胎而来,搜尽奇峰打草稿,最终法自我立,他所画的山水、兰竹和人物等画作富于变化,意境新奇,对画论有深入研究,具有卓见,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石涛是一位在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影响较大的人物,其绘画理论著作《石涛画语录》,具体地、深入地总结前人提出的绘画理论,详细阐述绘画艺术的本质和目的、方法,从而明确地提出了“师古化之”、“借古以开今”的艺术主张,认为艺术家必须立足于客观的生活,其创造的作品才会有感人的力量和持久的生命。《画语录》阐述石涛对山水画的理解和认识,他提出的“一画论”在中国画史上有重要意义。

石涛的画,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且能熔铸千古,独出手眼。石涛的画作构图奇妙、笔墨恣意神化、题诗超逸,表现其独特风骨。他轻视泥古不化之风,是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要“借古以开今”,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受。其创造性就表现为个人心情和自然之间的交流,形成由古人入、由造化出的奇妙艺术境界。他的皴法是为山川“开生面”,用得很灵活。他分析画中的“点”说:点有雨雪风睛,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恶化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洞洞,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似焦似漆,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直到年老力衰病重时,仍作设色山水册书画各十二帧。

有人认为,石涛的人生态度方面的矛盾,是由他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当时的特定环境决定的。石涛的博大精深的绘画理论,是解读他绘画的一把钥匙,而对于理解他的人生,也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石涛绘画理论的根本在于他的“一画”论。“一画”的概念虽然有多种含义,诸家解释也各有差异。所以,他的“一画”,最终会落实到“心物无碍”的“我法”中。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石涛的绘画固然显得相当丰富而多姿多彩。而用于其人生的实践,则在其极具包容性的态度下,也潜伏着消解原则的危机。加之方外之人的那种超然尘俗的姿态,似乎也为自己获得了一种不受世俗礼法约束的理由,这样,当他们以“游戏三昧”“和光同尘”的态度重返人间时,起行为的怪癖或者自相矛盾,似乎都可以用一种超乎常人的 “我法”式的大智慧来解释之。

四、结语

画僧石涛的书画艺术成就使得清代绘画涌现发展高潮,他凄凉的身世和精湛的学术修养、高超的艺术造诣总是令人叹息、景仰。石涛一生都在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成就突出,是艺术史上当之无愧的光环,烛古耀今!

猜你喜欢
画论石涛苦瓜
种植苦瓜 如何科学管理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吃苦瓜
朱良志
——石涛研究三著
顾恺之艺术成就浅议
《苍松秋色》
洗礼
苦瓜大夫
苦瓜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