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一(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一般来说,主旋律电影往往因较为明确的精神内涵与教育意义而备受人们所关注,依靠电影特有的画面代入感与声音感染力,可以将充满革命色彩的爱国主义精神演绎得扣人心弦,亦可以将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得淋漓尽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正因如此,在中国革命与发展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主角之一的工人阶级必然不能缺席。中国工人阶级与欧洲国家工人阶级无论从身处的历史背景和产生原因都有很大的不同,从产生就代表先进生产力,是历史上最先进的一个阶级,是最有远见、最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人阶级在党的带领下,完成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伟大使命,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人阶级的性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中国70年的文艺创作与发展的历程中,这类以工人阶级为主角、反映与表现普通工人现实生活与生存状态的工业题材主旋律电影一直是文艺创作的重要领域,也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工人形象,用电影的视听语言来记录工人阶级成长,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在记录国家成长、反映社会进步,也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基层中的一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起党和社会赋予的不同历史使命。他们曾经是革命领导的主体,曾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工作者,也曾经是徘徊于社会底层游荡的个体。从历史的纵深来看,主旋律影片中工人形象的变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工人阶级投身为中华民族和劳动人民解放进行革命斗争,这一时期的工人阶级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连,始终处于革命斗争的最前列。“六三”罢工、上海日纱厂罢工、青岛日纱厂罢工、“五卅”运动中的罢工、汉口惨案引发的罢工、省港大罢工、安源大罢工等相继爆发,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配合北伐军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动统治,同全国人民一起,坚持14年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参加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人民解放战争等。这一阶段主要以《风暴》《燎原》《黄浦江故事》等影片为代表,在这一时期工人阶级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走投无路,在党的带领下投入到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中,成为革命主体。总体来看,第一阶段的影片多是通过全景式、多角度描述了中国工人阶级是如何走上历史舞台,在党的领导下从“自在阶段”转为“自为阶段”,进而建立新政权。这些在《风暴》中的工人林祥谦、黄德发,《燎原》中的雷焕觉、易猛子,《黄浦江故事》中的常桂山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影片《燎原》所表现的正是在20世纪初,煤矿工人整天受矿主压迫奴役,却连温饱难以保证生活的背景下工人阶级故事,而影片中的关键人物雷焕觉自从被派到了矿上,就开始利用办夜校的方式秘密组织工人,以提高他们反压迫、反剥削的思想觉悟。在雷焕觉的不断努力下,以易猛子为代表的世代受压迫的矿工们终于团结起来,罢工之火最终呈燎原之势,工人阶级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一时期主旋律电影中对工人阶级形象塑造会特别突出人物阳刚的特点,象征着工人阶级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即将走出阴霾的时代相一致。在影片《燎原》中雷焕觉与易猛子的人物形象都十分突出,如果说雷焕觉所代表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那么易猛子的人物形象及境遇转变,则充分显示出中国工人阶级必将会成为一个为自己为国家而自觉战斗的先进阶级。
第二个阶段是自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由旧中国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无产阶级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人阶级日益发展和壮大起来。这一时期的先进性体现在,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阶段的工人阶级更多是以国家的主人、先进的阶级形象与姿态出现在电影中,化身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有了重要的政治话语权,因此工人阶级形象以政治意义为主,塑造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出如出一辙的激昂气概和热情似火的劳动热情,甚至出现了概念化的趋势。而这一时期工业电影的主要代表作品是《桥》《女司机》《红旗歌》等影片,这些影片大多数描述了包括钢铁、纺织等行业的产业工人形象,其中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先进工人的形象,也有在党的领导下,对自身的保守思想进行改造,成为新中国建设者的形象。电影《桥》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工业题材故事片,影片塑造了区别于前一阶段的崭新的工人形象,主要展现了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铁路工人抢修被战争破坏的大桥来支援解放部队的故事。影片通过工人阶级不顾一切战胜困难支援解放战争,支援共产党的情节,进一步歌颂了工人阶级为缔造新中国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也重新塑造了工业题材电影中崭新的工人阶级形象,即国家的主人翁与建设者形象。在表现方式上也重点突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注重刻画人物,多用白描式的创作手法,风格朴素且亲切。而在第二阶段的后期,还一度出现了以“大跃进”为主流的工人形象,这一时期的电影反映工人阶级的形象大多数以集体为单位出现,最大的特点形象固定化、模式化。虽然也注意描写人际关系,但未能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并做深入的揭示与多侧面的展示。
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工人阶级继续发扬工人阶级先进性,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无私奉献。这个时期工人阶级在岗位上提升素质、创新创造、参与岗位练兵、合理化建议、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积极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特别是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中国工人阶级表现出识大体、顾大局,支持、参与改革,牺牲自身利益,在改革中体现出大公无私的精神风貌。在社会结构性经济调整中,一大批工人曾遭受失业之困,但是他们勇于面对,通过自强自立,通过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实现了再就业,以不同的方式继续为国家做贡献,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工人阶级是党的依靠力量。但随着社会经济及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传统的产业工人话语表达的影响力逐渐在社会发展中弱化,社会主体地位呈现下滑趋势。在新时期的电影题材中工人阶级也逐渐丧失了主流地位,很难以一个统一的形象来展现,也因此走出以往公式化的模式,回归真实,呈现出多元化的形象,但整体在电影中依旧恪守对工人阶级嘉许与讴歌的模式。比如展现国企改革中的工人形象的《挺立潮头》;歌颂礼赞劳模精神为中心的《铁人》《时传祥》《郭明义》等。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电影对于工人阶级形象塑造更接近人物形象本身,工人阶级形象呈现多样化、丰富性的特点,部分影片也逐渐从宏观的选题视角转为微观视角,开始关注起一个又一个的个体人物、开始以一些在工人阶级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切入点进行叙事,像以小个体反映整体工人阶级的生产境况,通过展现单个事件的过程来联系整个国家与社会大背景下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多元化的工人阶级形象与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事件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之后工人阶级的生产图景,反映着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工人阶级自强不息、顽强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劳动精神。因此,从主旋律电影中工人阶级形象的整体变迁来看,每一个阶段人物塑造的演变,都是随着社会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可以看作是每个特定时代的缩影,时代赋予工人阶级的任何转变,都能够在电影中找到对应的形象。
电影是对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折射,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一种极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大众文化社会实践,其意识形态作用不言而喻。其中主旋律电影尤为体现出其在意识形态上的重要意义,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主流的电影文化现象及影片类型,其影片内容更是承担起了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宣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全国工人群众有3亿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更是国家的脊梁、社会的支柱,但在现实中,在林林总总的电影作品中,反映工业题材的,反映工人阶级的作品微乎其微,折射出这背后工人阶级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主旋律电影中对新时代工人阶级形象的塑造应该同主流意识形态、国家意识等具有明显政治化意味的东西紧密相连。廉柯认为,主旋律电影的功能主要是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向前发展,凝心聚力,团结人民。[1]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工业题材文艺作品,《桥》《在和平的日子里》《原动力》《百炼成钢》《乘风破浪》等电影曾经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时期又涌现出《乔厂长上任记》《大厂》《沉重的翅膀》等优秀电影作品。当今,因受到文艺作品多元化、娱乐化的冲击,工业题材电影创作反而走向低迷。电影题材更加喜欢侧重帝王将相、后宫争斗、才子佳人、高富帅、白富美,而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工人阶级被电影主旋律边缘化,不仅不能在意识形态上满足工人阶级的要求,而且影响工人阶级的自信心,影响社会对工人阶级的认同感,甚至影响到青年人的职业选择。主旋律电影具有时代性、教育性和观赏性的特征,是容易被工人阶级所接受的形式,可以说主旋律电影作品为对工人阶级意识形态引领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电影创作并没有意识到主旋律电影对工人阶级意识形态领域的应用优势,重视程度也不够。电影创作多重视某一时代的宏观特点,忽视工人阶级形象产生的影响力。“电影的影响系统并不是简单的传声筒,它深刻地参与了意识形态神话的创建,并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把意识形态话语植入到观众读者的心灵深处。”[2]现代影视作品中能够深入人心的工人阶级人物形象微乎其微,就是有深入刻画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现代的主旋律电影应当紧跟新时代新形势,深刻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能无视工人阶级的力量,要让更多的工人阶级形象重返电影屏幕。在社会关系深刻变化,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时期,用主流电影反映工人阶级的喜怒哀乐,为普通的工人树碑立传,有利于引起社会对这一伟大群体的共同关注,弘扬他们的时代风采,扩大工人阶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且特别要注重展示在电影作品中对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弘扬。并通过主旋律电影将劳模及其先进事迹的广泛传播,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创造、尊重劳模、崇尚劳动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广大观众在主旋律影片的正面引导下,在被影片中深入人心的工人阶级形象、劳动模范形象感染的同时,亦形成见贤思齐,崇尚先进,人人争做新时代奋斗者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