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电影的艺术表达

2019-11-15 13:20西安培华学院传媒学院陕西西安710125
电影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青春设置

曹 榛 (西安培华学院 传媒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电影《狗十三》是著名导演曹保平的作品,影片虽然在2018年的年末才在国内影院上映,但其实在2013年就已经拍摄制作完成并取得龙标。2013年9月,导演曹保平和编剧焦华静携影片亮相第18界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当时影片的片名叫作EinsteinandEinstein(《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同年,《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在第八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上映。2014年2月14日,影片再次以片名EinsteinandEinstein(《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在柏林电影节展映,获得了第64届柏林电影节国际评审团特别提及奖、水晶熊奖青少年电影最佳影片提名;2014年5月10日,在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2014年3月17日入围了2013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中年度导演、年度编辑、年度影片、年度男演员、年度女演员等奖项的竞选。然而直到2018年11月30日,影片才更名为《狗十三》,在北京举办首映礼,并于12月7日在全国上映。

影片《狗十三》在销声匿迹五年后,2018年底才进入观众的视线。然而这部小成本制作的青春主题影片,却成功入选豆瓣年度榜单华语电影榜第四名,取得8.3分的高分成绩,引发了广泛热议。作为一部反映青春与成长现实问题的影片,《狗十三》能够触动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情感共鸣,得益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叙事元素设置。影片以现实主义拍摄手法为主,从光影、音效、拍摄角度到叙事情节、角色要素的设置等多方面力图完成现实主义化的影像呈现,通过电影艺术形式的呈现表达青春议题的深刻现实意义,并引起观众的反思。

一、光影中的现实呈现与艺术塑造

影片选取现实主义题材,讲述了13岁少女李玩,因为两条名叫“爱因斯坦”的宠物狗,与父辈发生的种种矛盾与争执,并在逐渐升级的父权与家庭的隔阂中残酷成长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西安。在影片的场景设置中,街景和室内场景作为叙事的主要空间参与到情节的推动之中。而影片对西安街景和家庭生活空间的布置展现,从细节上按照真实场景进行了1∶1的还原。有西安的观众在观影后表示,影片中李玩爷爷奶奶家的房间布局和道具的细节,恰是影片展现年代中西安普通家庭的再现。并且,影片中饰演李玩爷爷、奶奶的演员在影片中说了一口地道纯正的西安乡音,更加为影片的叙事背景增加了现实主义要素。而其他诸如滑冰场滑旱冰、教室上课、父母饭局等场景设置,更是再现了整个80后一代的青春记忆。在如此细致的场景空间刻画之外,影片的光影设置也追求自然化的手法。在多数场景的灯光布景上,均以自然光线为主要光源,而减轻人工光源的存在感。如此设置,在光线充足的白日外景展现出纪录片的写实观感;在光线不足的夜景和室内则因更加凸显的光影的明暗斑驳,映衬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与角色间的情感纠葛。如,父亲因奶奶外出寻找深夜未归的李玩而气急殴打她的室内戏片段,光源采用单一的室内电灯光线,各种电器在墙上和人物身上打下阴影,人物的面部也因运动而忽明忽暗地展现,光影的设置完全契合了这一场戏营造的情感矛盾氛围和人物间的紧张关系。自然光线的运用,不仅为影片的现实性观感加分,也为角色间关系的建立和情感的表达加深了渲染。 由此,导演从视觉与听觉上完成了现实主义电影的氛围构建,将自己要讲述的故事和表达的思想完全放置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之中,加深了每一个画面呈现的思想深度,并通过现实感画面对观众的情感刺激引导观众对影片主题的思考与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世界范围内风声渐起,成为电影市场的热门话题。然而多数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惯于使用树立典型人物形象、张扬独特人物个性、讲述个别戏剧感充盈故事等手法来增强电影艺术展现中的戏剧化效果。《狗十三》却在这一方面独辟蹊径,虽也采用了具有艺术特色的形式化拍摄手法,却是为加深影片的现实主义观感服务。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第一只“爱因斯坦”丢失后,李玩深夜找狗的片段。这一片段的展现持续了五分钟之久。在这一无论在叙事结构还是人物心理上都承上启下的情节片段中,观众可以看到多种镜头运动方式与视角的变化。固定视角的定点拍摄,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李玩寻狗的焦急状态,轻微旋转运动的镜头表达出人物的茫然无措状态,而不规律晃动镜头的跟踪拍摄加强了观众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当李玩身处高楼林立间的空地时,镜头越过李玩身影以仰角进行180度旋转,从客观视角抽离出来,以主人公的视角环顾了其身处的黑暗中的场景空间,主观视角的切换和短暂的空镜头瞬间加深了观众对李玩此时的无助害怕情感的共鸣,再加上快节奏的配乐、明暗的场景变换、远景追踪与面部细节等远近镜头的切换,将李玩置于对青春与成长的迷宫之中。在李玩遭父亲殴打后与父亲和解的片段中,影片再次用镜头语言诉说了人物的情感。李玩从房间出来,看到坐在沙发上的父亲招手示意她过去。此时,镜头切换到主观视角,完全从李玩的角度予以展现,镜头运动也以李玩的行走轨迹为路线,颤动着缓慢挪动。短短几秒钟内,观众通过镜头的运动与视角的切换,切身感受到了李玩内心的胆怯与恐惧。而以上种种情绪的渲染,都又恰到好处地融入观众所熟悉的场景之中,若有若无地触碰着观众的青春记忆。导演利用镜头语言娓娓道来的,不仅是对青春期场景与事件的真实呈现,更是对在青春成长中挥之不去的迷茫、无助、恐惧与绝望情感的真实而残酷的复述。

二、叙事设置中的艺术表达

青春期作为生命轨迹的重要仪式,是电影艺术形式惯于探讨的主题。作为探讨青春成长主题的社会性影片,《狗十三》不同于《恋恋风尘》《蓝色大门》般关注青春时期男女情愫的萌动,不同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少女哪吒》般设置特殊事件展现成长的残酷,也不同于《少年巴比伦》《八月》般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历史变迁中予以解说的方式。它所讲述和要展示的仅仅是两个字:真实。

《狗十三》以青春期故事发生最多的场景原生家庭为背景,以极为日常化的方式讲述了青春成长中十分稀松平常的片段。无论在角色设置上,还是在剧情结构中,均没有独特化的设定和呈现。影片主人公既非智商发达情商低下的尖子生,也不是青春叛逆的问题少女,而是成绩中等偏上的现实社会中青春期青少年群体形象的融合。父亲作为家庭中的权力主体,有着对外的油腻中年男性和对内的权力主体双重形象,暗合了现实社会普通男性在社会关系中的夹层位置和在家庭关系中的权力地位;继母角色并非恶毒狠辣的戏剧化反面代表,而是现实中常见的关爱不足但肩负责任感的普通形象;祖父母是守旧思想的代表,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并不妨碍他们对孙女的疼爱与关怀。四者的结合展现了社会中再普通不过的原生家庭组合关系。21世纪离婚率的上升使离异家庭在原生家庭环境中日益增多,主人公因父母离异而跟随祖父母生活,家庭关系虽具有时代的特色,但无论祖父母还是父亲都对主人公有着生活和情感上的关爱。在角色和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影片始终遵循再现真实的宗旨,而真正负责营造真实观感的要素,却是导演对现实中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从影片的角色与人物关系设置上,观众可以看到人物间的感情并未以电影一贯乐于围绕的“爱”为线索,影片中无论父亲还是祖父母对待李玩都是不缺乏爱的,他们缺乏的是对一个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而在真实的青春期生活中,抑或每一位观众的青春记忆中,他们的情感诉求统统都不是单纯的关爱,而是对独立人格的理解与尊重。导演对这一青春时期情感关系要素的把握使影片抓住了艺术表达的精髓,从情感表达的高度完成了现实主义的呈现。在叙事结构上,影片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以贯穿型的线性叙事围绕主人公李玩在人生成长历程中的青春期阶段所发生的事情为主线,衍生出三代人和青春期青少年间的情感距离与纠葛。导演曹保平以现实主义的拍摄方法将现实社会中实存的守旧一代、“文革”一代与青春一代的生活、思想状态和认知与情感上的差异与隔膜,放置在广泛而又普遍的社会语境当中,借助社会学的镜片将电影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关系展现出来,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电影本身的局限性,而进一步展现现实社会的实情实景,完成对社会群像与群情的复述,从而发掘并展现了电影艺术形式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

在上述叙事要素设置和主线剧情之外,有两处副线情节设置也以艺术化的形式进行着表达。其一是李玩邻居学鸟叫的情节。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中,鸟叫似乎显得尤为新奇罕见。而每晚出现的鸟叫声恰为李玩在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与困惑提供了缓冲。对鸟叫的神秘感为李玩的生活增添了好奇的玩味与期待,也为影片设置了悬念。然而现实的残酷再一次赤裸裸地展现在未成年人李玩面前。邻居以可笑的姿态被缚于担架之上,面部表情是疯癫无知的讪笑,嘴里却发出李玩每晚期待并喜爱的鸟叫。这一情节让人想起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的讲述:“这些你们从来当作天经地义、与生俱来的东西,全都是被权力塑造和生产出来的。像一个恶毒的玩笑,像一个荒唐的真相。他告诉我们:疯癫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文明产物。”邻居的疯癫原因无从知晓,李玩却意识到长大也许就是走向两个极端的过程,妥协或者癫狂。社会中的道理总是潜藏在规则与习惯之下,在社会中每个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都要进行行为与思想的规训,使妥协不言而喻地成为常态。

另一处是关于李玩同父异母弟弟的情节设置,除了对男女性别差异的描述,更多的应该是对当前社会教育问题普遍性揭露的辅助。从弟弟的成长琐事中,观众可以看到新一轮的父权对社会规范的规训。弟弟打伤了奶奶,父亲并没有对弟弟进行对与错的认知引导,奶奶的一句“娃还小着哩”轻描淡写地为弟弟的错误行为找到借口。“娃还小着哩”这一句对白,并不是为弟弟的专属辩白,在父亲要求李玩“懂事”“长大”的过程中,奶奶同样用这句话为李玩辩白。此时,观众不由得反思,成人往往忽视对孩子教育的完整性与延续性,却堂而皇之地要求孩子在大人需要懂事的孩子的时候瞬间变成大人想要的样子。哪怕对身为男性、承托父辈更多期待的弟弟,父权的强制与情感的漠视依然无法避免。一如影片结尾,弟弟被强迫着喝下自己讨厌的牛奶,摔倒后的伤心啼哭和寻求帮助的手始终得不到回应。

三、结 语

曹保平作为中国学院派导演的代表,始终保持着理论思考的学者姿态。这部五年前取得龙标的影片《狗十三》,深刻体现了其对社会学理论的思考与艺术展现。影片看似描写少女青春历程与成长过程的残酷,实则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组成单位——家庭中的权力运行机制,无情地展示了本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在社会规范的规训中成为社会中的人的过程,诠释了社会规则与习惯的形成机制。《狗十三》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并未因其创作于五年前而显得陈旧,反而为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注入新的血液。因其真正做到了不简单流于表面问题的展现,做到了对社会理论的深刻挖掘与对现实的反思。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青春设置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新法律现实主义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