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罗奇电影的历史重述

2019-11-15 13:20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1100
电影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罗奇泰迪舞厅

张 洁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在提及当代英国最具有社会批判意识的左翼导演,或最具社会责任感的现实主义电影大师时,肯·罗奇的名字必然是不可忽略的。在数十年的电影创作生涯中,罗奇用自己的电影关注着底层人民,表达着对英国社会不公一面的不满。而除了将镜头对准当下,罗奇也不断表现着或远或近的历史,以一种主观化的方式完成对历史的重述。

一、重述的本质

以电影的方式来讲述历史,表达属于个人的历史记忆,或干脆进行全新的历史撰写,让早已远去者与观众发生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在电影创作中并不罕见。肯·罗奇也是一位善于整合族群传说、个体回忆,并让其服务于时代政治的叙事大师。

正如文学作品与其作者都是时代的产物,越是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时期的作者,如威廉·福克纳等,越容易产生重述历史,让作品与历史“互文”的欲望。电影导演的成长同样受着特定历史文化、政治环境以及艺术潮流等的影响。罗奇本人的成长,也是处于英国的转型阵痛期,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罗奇曾加入英国皇家空军,见证了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面衰落,以及“日不落帝国”时代的终结,也亲历了战后的经济萧条期、撒切尔政府对于社会福利大刀阔斧地砍削和对私有化的大力推进。与身边其他电影人看待英国和整个西方世界的观点不同,支持国际共运、对社会主义有着深切向往的罗奇遗憾于英国没有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选择另一条道路。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罗奇艺术上的成熟,是与林赛·安德森等人推行的“自由电影运动”、法国的“新浪潮”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密不可分的,他的电影则被认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厨房水槽电影”在当代的延续。

因此,只要是对罗奇稍做了解,就不难发现,他是一个执着于政治批判,拒绝为主流意识形态代言或与之合谋的导演。他的电影命题,更多的是基于他个人的观察和体验的战争、内政斗争、犯罪、城市贫穷等政治问题,他力求通过展现这些问题而让观众有所思考。在处理历史问题上,罗奇也不会对官方修订的史书亦步亦趋,而是打上他的个性与思想烙印,提供给观众另一种他内心认定的“真实”。正是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人们普遍肯定,罗奇电影捕捉到的是能反思政治、反思人性的历史一瞬,他用影像书写的文本不是某种对官方历史刻意唱出的“反调”,而是其有意义的注脚。

但也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对小人物生活的悲惨世界的热切关注,罗奇电影往往被称为“劳工电影”,罗奇本人也被称为“第三世界电影代表”,他所遭到的抵制,也是由于被与某种阶级话语紧密相连。而事实上,罗奇往往是站在一个超越了“有产”“无产”/“左翼”“右翼”的角度,对于历史进程中无可奈何的个体,给予同情与悲悯的凝视。观众在罗奇电影中,看到的是生命的脆弱与卑微,以及被遮蔽、被忽略了的历史真实。即使是表达政治诉求,罗奇的表达也是建立在对生命的敬畏上的。

二、重述的方法

肯·罗奇的历史重述,主要是通过如下几个方式来实现的:

(一)于小人物处着手

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往往成为罗奇艺术表达的重点。例如在《风吹麦浪》(2006)中,爱尔兰独立战争和爱尔兰内战两场战争,以及战争给爱尔兰人带来的痛苦,都通过达米安与泰迪兄弟阋墙的故事反映出来。在爱尔兰独立战争中,兄弟俩齐心协力,泰迪在被敌人俘虏后被掰去手指,达米安率众去救,并当着泰迪的面枪杀了出卖泰迪的少年。不料原本是同一战壕的热血青年,却在《爱尔兰自治法案》颁布后反目成仇,泰迪赞成珍惜和平,达米安则主张斗争到底,在达米安看来,这种严重妥协的独立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而从泰迪的角度,康纳利所宣传的红色爱尔兰同样也不能解决问题,在民众都期待和平的情况下,达米安应该放下武器。双方终于兵戎相见。泰迪在俘虏了达米安后,劝降未果,不得不当众枪毙哥哥。兄弟俩在执行枪决时,都心怀痛苦,但是都以大义为由说服自己扣下扳机。吹过麦浪的风因手足的自相残杀而如泣如诉。此外,无论是英军、共和军抑或自由邦,在处决囚犯时,均不经审判,行为暴虐,毫无程序正义可言,人物行为的正确与错误的界限是模糊的。一段复杂吊诡的痛史,就在一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中被诉说出来。与之类似的还有如聚焦于身为铁路维修员的五个死党的经历,概括出英国铁路私有化一段历程的《铁路之歌》(2001)等。

(二)于“小事件”处生发

罗奇除了会表现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外,还擅长表现大人物制造的小事件,同样制造“以小见大”的效果。人和时代的冲突始终存在,只是激烈的、影响历史进程更多的大事件吸引了后人的注意,罗奇则要挖掘出历史缝隙之中看似平稳,实则也包含了人种种痛苦的小事件。这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根据爱尔兰共产党领袖詹姆斯·格拉尔顿真实经历创作而成的《吉米的舞厅》(2014)。电影并没有聚焦于詹姆斯早年在爱尔兰的斗争,也没有过多地展示詹姆斯在美国的流亡生活,激烈的冲突早已过去,左派也早已式微,电影表现的是詹姆斯在获准回归爱尔兰后重启自己“吉米舞厅”的一件看似无足轻重的微末小事。多年前,詹姆斯就在自己的家乡开设了吉米舞厅,人们在此尽情地交流思想、唱歌跳舞,由此而凝聚起来。这只是詹姆斯整个斗争生涯中微不足道的一件事。而当詹姆斯重归故里后,年轻人们对他的希望竟是能再开办吉米舞厅,正感慨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的詹姆斯答应了,于是又一批人聚集于此,获得欢乐。尽管此时的吉米舞厅的政治意味已不如以前浓厚,但舞厅依然成为他人的眼中钉,并且此时冲在前沿迫害詹姆斯和前来舞厅者的不是政客而是当地的教会,拥有话语权的无耻狠毒的牧师及追随他的极端基督徒们开始了对民众各种各样的迫害。最终吉米舞厅只是昙花一现,詹姆斯也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年轻人们骑着单车为被警车押走的詹姆斯送别。从一个舞厅从有到无的小事件中,斗争者面对的阻力就可见一斑,人类要走向自由与平等道路的漫长、斗争的必要也就不言而喻。

(三)于无答案处叩问

罗奇电影的“主题先行”,以电影为传声筒,往往容易使人误解罗奇电影都是对罗奇固有观念的宣教,是某种定论的载体。而正如之前所提到的,罗奇向往社会主义但并非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而更多的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出于对人类生命普适性的珍视,罗奇本人往往对诸多众说纷纭的历史问题也没有答案,他讲述一个故事,并不为宣讲答案,而是为了再度抛出问题。例如在《致命档案》(1990)中,电影借助英国刑事调查局视察员克里根针对美国人权律师保罗被杀一案的调查事件,披露的是冷战时代伦敦政府和爱尔兰共和军的冲突史。在调查中,非但英国、爱尔兰和北爱卷入其中,美国CIA的面目也若隐若现,克里根也发现,实际上最后人们并不关心真相,而只关心各自的利益。对于政局,克里根也越来越陷入困惑和动摇中:站在英国人的角度,策划各种暗杀、爆炸的爱尔兰共和军与恐怖组织毫无二致,但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他们则是在争取独立和自由。保罗的女友英格丽德曾经指责爱尔兰共和军战士:“你们杀了很多无辜的人。”而对方则坦然地回答:“是的,无辜的人,但我们得为了自由去战斗。”英国与爱尔兰之间长达数百年的民族冲突孰是孰非是没有答案的,罗奇对爱尔兰共和军的态度也是复杂的,他既理解爱尔兰人无法让爱尔兰的天空和土地全部属于爱尔兰人的痛苦,又反对爱尔兰共和军对无辜者生命的剥夺,他也无法给出爱尔兰将何去何从的答案,而只是将所有疑问揉入一个政治密谋故事中。类似地,在同样与爱尔兰独立史相关的《风吹麦浪》中,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土地与自由》(1995)中,罗奇也是通过一个“动摇者”的故事表达了他的疑惑和喟叹。

三、重述的目的

对历史以及与历史紧密相关的当下进行反思,是肯·罗奇进行历史重述的目的。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者海登·怀特曾经指出:“如何组合一个历史境遇取决于历史学家如何把具体的情节结构和他所希望赋予某种意义的历史事件相结合。这个做法从根本上说是文学操作,也就是说,是小说创造的运作。”怀特将对历史的阐述与文学创作相提并论,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就电影创作而言,他的说法也是成立的。罗奇电影的拍摄、其故事的生成,从来就不仅仅是为了单纯记录事件,他希望故事能起到传递出某种道理的作用,成为一个开启人们联想与反观的开关。这也是罗奇电影“政治化”倾向的一部分。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与另外十名导演合拍的《九一一事件簿》(2002)。这部实际上为短片集的电影由十一位国籍、文化背景和政治立场各不相同的导演合力拍摄而成,其中大部分导演的叙事都将九一一事件与本国民众的生活联系起来。而罗奇拍摄的部分却不然,电影与英国的关系仅仅在于主人公流亡于英国伦敦,罗奇也没有像其他导演一样使用有“大美国主义”之嫌的九一一新闻画面。罗奇的短片由这名出生于智利的流亡者的一封写给九一一死难者家属的信展开,向世人揭示了另一桩发生在第三世界的、虽然其骇人听闻的程度并不亚于纽约的恐怖袭击,但已被人遗忘的“九一一”事件。通过这名智利公民的讲述,在他的忧伤的西班牙语吉他弹唱以及大量影像资料中,观众可以了解到,美国曾经在1973年,通过CIA的特工发起了一场政变,智利总统阿连德殉职,皮诺契特将军开始了他的独裁统治。不计其数的智利民众被监禁、拷打、绑架和杀害,还有大量人因为是阿连德的支持者而如男主人公帕罗一样被迫流亡海外。这次政变被认为是冷战中美苏双方在南美角力的一部分。相比其他导演在影片中流露出对美国遭受恐袭的同情、为死难者默哀,罗奇却另辟蹊径,将看似互不相关的事件进行联系,实际上是催促人们对美国“世界警察”不光彩的角色进行反思。正如罗奇在戛纳所说的,人们对历史的诚实就是对现在的诚实。美国总统布什在九一一后的演讲中表示:“自由世界的敌人袭击了我们。”而这句话也被帕罗所引用,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美国在九一一事件中主权受到侵犯,而之前美国虽然标榜民主和自由,但也做出了侵犯他国主权、践踏他国自由的行径,扮演了恐怖分子的角色。主人公流亡异乡,身在英国却日夜思念智利,这种切肤之痛是英美观众陌生的。而罗奇则凭借着九一一事件,将其摆上前台,提醒人类,九一一事件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更不是美国这个霸权国家用来掩盖罪行的伤口,而是一个前车之鉴,如果美国继续只顾自身利益而干涉他国内政,那么自己还将受到反噬。类似这样赋予事件以反思意义的陈述,在罗奇的其他历史题材电影中比比皆是。

对于罗奇这样的电影导演而言,历史是进程式的存在,而不是已经盖棺论定的某种事实。罗奇在自己的电影中,重新对历史进行了审视和表达,使电影成为某种包含了特定目的或指向的个人言说,构筑出了人们在熟知史实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小人物的故事与大背景互相照亮、互相阐释。历史时空因罗奇这样的重述而丰富,而已经凝固了的关于历史的话语与秩序,也需要罗奇这样的艺术表达式的干预。

猜你喜欢
罗奇泰迪舞厅
每座城市都应有自己的“漠河舞厅”
1600家舞厅自荐做疫苗接种中心
麦兜这泰迪
小熊泰迪的圣诞礼物
乔治·罗奇伯格《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序列技法研究
女厨师的彩绘世界
地下
A Moment of Joy
妒人的红唇
一钟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