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绝杀慕尼黑》的叙事分析

2019-11-15 09:19孙晓一
电影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加兰萨沙悬念

孙晓一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绝杀慕尼黑》是俄罗斯导演安东·梅格迪契夫执导的一部电影,于2017年在俄罗斯上映,以30亿卢布创造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该影片于2019年6月在中国上映,成为2014年至2019年来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俄罗斯电影。

影片以体育赛事为题材,故事线索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讲述了在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破了美国队保持的36年全胜战绩的故事。在影片的叙述中,作为故事主角的苏联篮球队先后遇到了很多阻挠,有来自政治当局的不信任,有队员罕见疾病的折磨,还有强劲的美国对手。但是,教练加兰任带领苏联国家队,一步步走出困境,冲进奥运会。最终在比赛的最后三秒,苏联队反杀赢得了胜利。

一、叙事者:双重主体互补叙事

电影的叙事者包括真实叙事者和隐含叙事者。在叙事理论中,明确的、可视化的真实叙事者利用口头和肢体语言叙述。看不见的隐含叙事者往往使用声音、文字、镜头等辅助手段进行叙述。影片中的每一位演员都是真实叙事者,讲述的每一个故事,表现出的爱情、兄弟情、师生情等,起着填充、说明、完善隐含叙事者表述的“为祖国而战”的家国情的作用。

(一)银幕前的真实叙事者

银幕前的叙事者是真实叙事者,是观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绝杀慕尼黑》没有旁白,这使叙事者可以在表面上不受到隐含叙事者的控制,直接在银幕前完成叙事。

加兰任教练是一位重要的真实叙事者。在加兰任眼中,政治不是评判球员好坏的标准,球队的队长日夜想着逃离苏联体制,所以在政治上苏联当局想将他驱逐出队。但是教练却对他充满信任,深受感动的队长本可以在一次动乱中成功逃脱苏联,却重新返回了球队效力。加兰任教练为了给队员萨沙治病,花光了给残疾儿子治病的钱。当队员们得知后,电影最后出现了感人的一幕:队员们将最终比赛胜利的奖金都交给了教练,为他的儿子治病。叙事者通过叙述故事展现师生情和亲情,塑造出一位外表冷酷、内心细腻的富有人情味的教练形象。萨沙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条重要叙事线索。他和女篮队员亚历山德拉偷偷恋爱、密谋结婚。当他发现自己的心脏患有罕见的绝症,被确诊活不过一年后,他断绝了和女友的联系。与此同时,萨沙没有放弃自己的篮球梦,继续训练。女友对他不离不弃,支持他的所有决定,最终用爱感化萨沙。教练的亲情、教练与队员之间的师生情、队员之间的兄弟情、萨沙的爱情,这些感情把整个团队凝聚起来,激励着整个团队朝着胜利前进,为实现共同的家国情奠定了基础。

(二)文本后的隐含叙事者

除了加兰任教练、苏联篮球队队员等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真实叙事者外,在电影文本形成和呈现的背后,还存在许多隐含叙事者,即由导演安东·梅格迪契夫及幕后制作团队组成的隐藏操控者,他们对视频素材进行筛选和制作,才形成了电影的最终形态。导演选择用影片一半的时长来展示最后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摄影师多次使用慢镜头和特写镜头表示球员进球时的兴奋和受伤时的痛苦,剪辑师切换不同场景的观众烘托对苏联夺冠的期待,调色师选择暖色调给观众带来热血的感受。他们对于“为祖国而战”的家国情的展现,不仅通过叙述主人公的故事,还通过剪辑苏联观众的神情而展现。他们是隐含作者,是一个来自文本的建构,即观众所感觉到的影片背后的那股左右一切的力量。[1]通过幕后团队的制作,影片最终呈现出流畅的画面、完整的故事和共同体现家国情怀和个人价值的中心思想。尽管隐含叙事者是隐蔽的,但它对于影片主题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叙事风格:写实与悬念并存

写实的叙事风格有助于契合观众的视觉体验,将观众带入电影的核心世界。电影中悬念元素的引入,维持了观众的观影兴趣,并更好地揭示影片的叙事主题。

(一)写实还原

电影《绝杀慕尼黑》由真实故事改编,在叙事风格上以写实为主。影片在场面还原与细节还原上下足功夫。

在场面还原方面,导演团队将当时的决赛实况进行了300多次研究,以使表演更加专业。演员们提前一年时间训练篮球,拍摄完成后,许多演员表示甚至可以加入职业篮球队。对于写实的追求,最直观的表现为刻画真实感强的影像。导演为了全方位多角度描绘动作场面,在拍摄的过程中启用了6个摄像机。最后的一场比赛有将近千名临时演员的助阵,经过了30天的拍摄,才呈现出最后精彩纷呈的比赛场面。

在细节表现方面,主要在于服装道具以及动作设计的还原度上。电影中的20多个道具篮球,都是按照当年苏联标准制作的。并且为了还原原始运动员的身高,演员们在拍摄时都穿着厚厚的增高鞋,崴脚受伤不计其数。电影中的最后一场比赛是全片的高潮,从裁判的服装、身材、形态动作,甚至是衣服上的汗水形状;到苏联球员失误撞倒美国球员的那一下懊悔尴尬的摸头;再到最后绝杀三秒的那一下踉跄,无不真实地复刻着当时的场景细节。观众在这种碎片还原中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对于真实性的强调。

影片并没有满足于影像表层的真实,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写实,即揭示深层社会内涵。影片对苏联的社会描写,带有一种自嘲的倾向,在影片中暴露了很多苏联固有的弊端和问题。比如:苏联队拿到了欧洲冠军凯旋回国,却在机场遭到海关刁难,受到“开箱验包”的待遇,这个看似诙谐的桥段,却直观展现了当时苏联控制外汇、严查走私的社会环境。作为一位俄罗斯人,导演并没有盲目鼓吹苏联当时的意识形态,而是对苏联的社会现状进行客观的展现和潜移默化的批判。

(二)慢镜悬念

在镜头方面,影片多次使用慢动作镜头。慢镜头经常用于影片对动作的捕捉,对于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展现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在比赛最后的三秒,导演用慢镜头的方式拉长事件,并通过消音营造紧张的氛围。首先用慢镜头展现一个超长距离传球,直接将球带到篮架下,萨沙接到球后,又使用一个慢镜头展现他的投篮,最终球进了完成了反杀。在这个传球的慢镜头中,剪辑不断切换镜头展现教练、各位球员、现场观众和场外观众或期待或惊讶的神情,提升影片的张力。观众随着慢镜头的流动不自觉地屏住呼吸,直到最终绝杀篮球入筐的那一刻,声音重现的同时,观众激动的情绪也随之释放。观众的紧张感甚至比赛场上的球员还强烈。

设置悬念是一种叙述故事的技巧,也是电影中常用的叙事话语。悬念与故事密不可分:故事的叙述离不开悬念的推动,悬念也无法产生于故事之外。例如,在刻画比赛的最后三秒时,影片就集中采用三次反转制造悬念,层层推进,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观影高潮,生动展现比赛的刺激性,为故事的完美收官画上点睛之笔。第一个反转是美国队的翻盘。萨沙的传球失误与苏联队员犯规使美国意外获得两次罚球的机会,而美国队的两罚两中为美国翻盘领先一分,打破了苏联稳操胜券的预期。第二个反转是三秒绝杀失败。苏联队发球后,由于时间紧张,接到传球的队长立刻在半场投出一记远距离投篮,这个所谓的绝杀球却没有投进,对观众来讲是个巨大的反转。当观众以为影片就这样结束时,第三个反转由此到来。由于计时器显示时间有误,哨声在一秒后响起。在球队经理的据理力争下,苏联队获得了这关键的三秒,取得了胜利。任何叙事都具有一定的篇幅,而观众往往只有相对有限的注意力,过多的强制收看会使观众产生心理疲劳。[2]而悬念有助于维持观众的观看兴趣。利用悬念制造的不确定情境以及最终悬念的解开是对观众心理需求的满足,这提升了观众的观影快感。

三、叙事主题:个人价值与家国情怀完美融合

电影是一门叙事的艺术,电影的主题和深意便隐含在叙事当中。由于体育电影的特殊性,它一般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比赛的胜利和国家荣誉感密不可分。但《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不仅表达了家国情怀,更可贵的是个人价值的展现。

由于20世纪70年代美苏冷战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观众理所当然会认为《绝杀慕尼黑》是一部极为符号化和政治性的电影。但实际影片并没有长篇地弘扬苏联的意识形态,只是对家国情怀有小部分的渲染。在最后的比赛中,两支球队出场的时候,苏联队所有人围绕着教练出场,暗示着教练是球队的中心,是团队的灵魂,并且圆圈的走位可以展示出球队的团结。而美国队是教练走在前面,每个人各自散开跟在后面,缺少苏联队的团结和忠诚。家国情怀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团队的支撑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催化剂。影片中的家国情怀,不是通过表现体育赛事的胜利、弘扬祖国的强盛来实现,而是从教练对体育精神的执着追求,从每一位球员对于球队的忠诚、对篮球的热爱中体现。

在个人价值方面,首先体现的是加兰任教练的价值。在电影开始时,新教练上任后口出狂言 :“美国队迟早会有被打败的一天。我想,他最好输给我们。”当时,美国是名副其实的篮球霸主,奥运会历史上无一败绩,连胜63场。加兰任教练说出这种话,不仅是他想为苏联争得胜利荣光,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也是为了实现教练这个职业的个人价值。尽管这位看似无情的教练对胜利有着强烈的渴望,但在他看来,还有比金牌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他的个人价值,即人的生命、情感和自由。加兰任接管的苏联男篮国家队,表面上荟萃了各国高手,实际却是一盘散沙。但在他的魔鬼训练下,整个球队像是突然间获得了一种灵魂、一种生命、一种强大的动力,一次次突破极限,在比赛中愈挫愈勇。队员们的转变,不仅体现了他们对于苏联的政治使命感和家国情怀,对于篮球的热爱,更重要的在于加兰任的人格魅力。最后他带领苏联国家队克服困难,扭转乾坤,战胜了美国队,树立了苏联篮球史的丰碑,这恰好是加兰任个人价值的体现。

其次影片突出了萨沙的个人价值。在电影的高潮总决赛中,最后的三秒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教练决定让患有心脏病的萨沙上。这个三秒绝杀,对于萨沙来说几乎不可能。在国家荣誉感的召唤下,在自己篮球梦的激励下,在教练的信任下,在观众席女友的注视下,萨沙发现生命的发光不需要太久,三秒就够了。最后投中的那颗球,是萨沙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他对篮球、对国家热爱的完美表达。正是因为影片展现的这种为爱而生的勇敢,决心打败不可能而永不放弃,让越来越多的观众为之动容。

四、结 语

《绝杀慕尼黑》通过真实叙事者讲故事,通过隐含叙事者表思想,采用写实和悬念并存的叙事风格,将家国情怀与个人价值完美融合,是一个很好的体育电影样板。影片对于体育精神和个人价值的多元文化展现,富含人类共同的普适价值,可以激发海外观众情感共鸣,有利于影片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跨文化传播。

反观国内,今年的中国体育电影迎来了全面爆发:陈可辛导演执导的网球电影《李娜》于今年2月21日正式宣布杀青;陈可辛导演的另一部影片《中国女排》的启动仪式于4月16日举行;李仁港执导的登山题材电影《攀登者》于今年10月上映。我国的体育电影在叙事主题上呈现明显的国家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绝杀慕尼黑》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为中国体育电影提供了参考,有助于中国体育电影更好地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加兰萨沙悬念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新荷初绽
2018高考综合模拟题(六)
加兰他敏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小路上的画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勇敢的萨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