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2019-11-15 06:37:55
长江丛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文章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教育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在生理和心理上还处于自然的状态,另一方面对于培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发现大自然美可塑性较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生态美育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对此的研究理论和所发挥作用的程度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在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上,对于生态美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好教学方法、模式的探究与创新。

一、在语文教学中生态美育的必要性

(1)回归自然,生态美育本就是语文学科所要承担的职能任务。语文的美一方面在于文字本身所承担的中华文化的美,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自然与人文,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学来实现;另一方面,是语文的意境美,特别是课堂之外大自然的意境美,比如小学阶段的《春晓》,很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场景,流露对照样明媚的喜爱;再比如课文《秋天到了》,可以从课文中的大雁来描述秋天的美好,天高云淡,偶尔几只大雁排云而上,飞向远方;到处洒满菊花的清香,果实累累,收获的笑容溢于言表,可以培养学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这在实际教学中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想象和向往,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2)和谐相处,语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习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培养学生发现美的同时,爱护美、与美和谐相处,从学生心底建立起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强烈情感。比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等文章,都会对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产生深刻影响。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普遍还不具备生态意识,或者说对生态意识理解还不深刻,此时就可以通过课文的学习、课外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比如不随意践踏草坪、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使得学生从小就懂得爱护生态,并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提升素养,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和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个人的修养。感悟自然的美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将语文中所包含的生态美育进行挖掘,让学生内化于心,真正成为助力学生发展、凝聚生态发展力量的学科教育。比如在《望庐山瀑布》,为学生描绘出了香炉峰高耸入云的壮阔景象和瀑布的壮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而建立起对大自然美的热爱之情。除了单纯感悟自然美,还能够与人生发展相结合,实现语文知识的升华,比如在进行《白杨》课文解读时,通过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歌颂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让学生在理解戈壁滩上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的品格,了解自然事物发展与人生发展的关联性,实现由感悟生态美到人生哲理的升华,感受自然生态美好和伟大力量的同时,感悟到珍惜时光、争创未来的积极性。

二、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生态美育的不足

(一)生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长期被漠视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特别是在字词的书写方面,较少对学生进行审美趣味和诗意情怀的引导和培养,更不要说生态美育的实践了。传统语文教学通常是包括了学生预习、通读,教师讲述中心思想、解析文章的字词语句、布置课后作业等,对语文文章的字词、结构、思想内容等进行分析,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文章所蕴含的自然美进行联系和升华。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部分教师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背诵全文,不管学生懂与不懂、理解不理解,首先是背下来,一堂课的一大半都是在背诵,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丧失了对自然美的激情和兴趣。背诵完毕后开始讲解生字词和重点字词、重点语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最后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文章的文字写法和结构运用等知识性层面,忽视了人与环境的审美练习,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也无法使学生真正得到美的熏陶。

(二)学生自身对大自然缺少接触和认知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期,加之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大自然的接触和认知无法达到应有的水平。一方面,现在的中小学生身处电子信息化时代,网络游戏、娱乐新闻、短视频等占据了青少年大量的时间,使他们无暇顾及大自然的生态美,更缺乏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小学生价值的形成和巩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多元价值的影响使得中小学生缺乏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爱护之情,更不用说通过自然生态的感悟来规划美好人生了。加之,传统课堂教学对外实践体验较少,使得学生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空间、时间距离缺失,没有奠定学生生态美的意识。

(三)教材内容宣传站位不合适

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这是当前和今后要使学生确立的生态理念,更是社会发展所要遵循的标准规范。但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个别课文的价值观上存在着偏颇,对孩子产生误导。比如有的文章描述动物春天从南方归来,发现原来的家发生了新的变化,池塘变人工湖、平方变高楼大厦,于是动物们高高兴兴地住进了新家,从此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这篇文章的本意是好的,描绘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但这不符合国家生态理解和做法,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推进城市化进行是违背生态发展规律的。此外,还有部分文章过于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创造力,“人定胜天”的思想在这个时代仍具有很强的破坏力,特别是对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小学生而言。为此,在向学生传递生态美好的同时,要以事物发展规律、更加真实、更加端正地传达给学生。

三、基于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一)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生态意识

21世纪的今天,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类明确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让他们形成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环境价值观。比如《路旁的橡树》《自然之道》《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文章,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中《路旁的橡树》写维修工人为了保护一株橡树宁愿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绕道修路;《自然之道》写了由于人的干预而造成许多海龟不必要的死亡事件。这些文章都围绕着人与环境相处来进行阐述,除了让学生文章里的中心思想,更要让学生明白忽视环境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关注生态的重要作用,意识到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非大自然的主人,人类的所有活动都要以自然为根基,人类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都应该与自然相互协调。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态审美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更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更融入了作者的人格精神或社会形态的彰显,是自然美与精神美的统一。比如《羚羊飞渡》里震撼故事,既体现了自然生物的面对生死时的坦然从容的壮举,又能让学生考虑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个人与人类、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置?当身处必须付出自己的生命来拯救他人拯救群体的绝境,又该如何做出取舍?这些都是这篇文章集中又尖锐地引发出的问题。古诗中体现自然美很有力度,也更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受。朱熹的《春日》,将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凝练于诗句,让读者眼前展现出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刘禹锡的《望洞庭》,更是让人对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浮想联翩。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多媒体教学播放影像资料等,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心境,设身处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好,让学生从小养成发现美、感悟美的心态和习惯,只有内心有了爱才能细心呵护身边的生态。

(三)在生活实践中培养与生态和谐相处的能力

语文学科本就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应用、理解,如此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教师可以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可能对平时的污染、浪费不留心观察或者是熟视无睹,教师可以发动、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开展一场公益宣传活动,通过生态保护图片展览、手抄报、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环保宣传,让“书本知识”化作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实践中来。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内设置垃圾分类回收桶、节约用纸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培养生态环保意识。组团到排放污染物单位参观,了解污水和废气的种类、来源、处理过程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周围环境状况的感性认知,也深化环境知识的理性学习,让学生眼见为实。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直接接触社会问题,将发现的问题进行自主处理,或是反馈给有关部门,或是写成相关材料进行宣传,使学生真正关心和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上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引着的角色,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升华的循环,提升综合素养。

四、结语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生态意识和习惯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生态的发展,为此树立生态修养需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生态美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充分运用语文教材深入挖掘生态美育的内涵,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帮助引导学生树立起生态美育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态生活方式和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提升整体的思想修养。这样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文章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放屁文章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