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受网络信息化和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全国师范院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不断革新,作为核心课程——写作课的教学也面临着瓶颈和改革的契机。笔者所在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科院、文学院均开设有写作课程。这一课程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师范生自身的写作素养,同时也使他们具备了良好的职业技能。但是该课程在教材、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解决。
当前师范院校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面临教材内容的单调、教学模式碎片化以及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弊端。近二十年来,计算机、多媒体、通信与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大学课堂上。但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当前师范类院校写作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教材内容的单一;二是课堂教学模式碎片化;三是重理论而轻实践。
写作课程性质的开放性和教材内容的单一化是该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文科的基础课程,写作课程不仅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重在强调阅读技能的获得和通过阅读提升写作技巧。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是阅读对象不确定性、阅读主体的多元化和选择的困难。
一方面,就课程的开放性而言,就阅读方面论之,其内容具有随机性和广泛性,举凡古今中外经典著作皆可称为阅读材料。为了保护写作课程的开放性,就必须探索该课程内容“是其所是”的丰富性。写作课程不是高中语文课的延伸,也不是大学一门理论课。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它应该是实践性、人文性、民族性、开放性的统一,其中开放性是其灵魂。就阅读主体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喜好的阅读对象不尽相同,面对瀚如烟海的阅读材料,他们需要甄别与选择。以写作方面论之,大学生需要在掌握阅读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努力去阅读大量文献,并从中获得写作所需要的词汇和技巧。
另一方面,当前阅读与写作教材内容单一难以适应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当前阅读与写作教材受课时和教学大纲的影响,内容上比较单一,难以适应师范生的需求。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无法挑选合适的文章。一些师范生建议采用适合师范生的阅读与写作教材。这类教材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介绍一些著名作者和其写作的独特之处,并在后面附上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供大家分析,同时也可以补充一些好的文章供拓展阅读。
二是课堂教学模式碎片化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信息技术在高校阅读与写作课程上得到广泛利用,这使得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开放。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建构了开放、虚拟、灵活的课堂环境。多媒体、网络课程使原本纸质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全方位的立体知识。教学上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都可以借助图像、影像资料、视频和思维导图等呈现出来。原来单一的课堂环境变的开放、虚拟、灵活。这对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在讲解一些名著时,可以借助视频资源和图片还原文本,以直挂的视觉画面和动人的音乐旋律去打动读者。另一方面,形成了广泛的资料搜索环境。书本以外的广泛知识都可以借助网络搜索到,这也为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便利的资源搜索环境。再一方面,创造了多元的师生互动情境。在网络虚拟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环境变得广阔、便捷。
但是笔者走访了不少高校教师发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带来弊端,主要是带来了碎片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首先,表现在过度依赖PPT图解文本,以观看视频代替纸质图书的阅读。这种替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阅读文本,形成系统的语感,积累词汇等。其次,海量资料堆砌起来的学习环境未必能扩大学生的信息量,造成了“信息迷航”。最后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师生交流影响了对文学文本深层次的艺术意蕴的感悟。王一川《艺术学原理》云:
优秀的诗人不仅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品,也同时能在自己的艺术体验、创作和鉴赏中灌注独创的艺术学意识、思想或理论,同时与这种独创的艺术学于艺术品一道百事流芳,留下作为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的声誉。
由此,阅读文本的过程是通过与著名作家作品对话,从而获取写作经验的一个过程。优秀的作品不至于文本自身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内蕴着艺术学的丰富理论,像一座里程碑一样象征着文学在反应生活方面所能达到的高度。如果仅仅以虚拟环境代替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艺术品鉴,那么我们将无法准确感悟流淌在优秀作品中的民族精神。
三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过程使阅读与写作处于分散状态。当前的写作课堂为了保证与教学大纲相一致,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主要参照。而很多教材追求理论性,这使得原本应该有很多写作实践的课堂,变成了枯燥的写作理论讲解。例如景物描写技巧的学习,很多教师主要讲解景物描写的多种艺术手法,然后蜻蜓点水式的介绍几个例子。若细读诗歌,尤其是唐诗,我们发现诗歌景物描写艺术最主要的特点是“诗中有画”。唐诗的绘画美也表现作者善于运用绘画中远景和近景结合、色彩的明暗搭配原理来进行诗歌的创作。如《绝句二首(其一)》是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天寓居成都时所作:“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短短四句诗,十分凝练地写出了春天欣欣向荣、生气勃勃的迷人景象。在这幅春意图里,一切都显得和谐、优美,逗人喜爱,令人陶醉。如果我们花很多力气去讲解艺术手法,属于舍本逐末,相反让学生通过阅读唐诗写景名篇的基础上,再去描写景物,其效果将大不一样。
写作课程学科属性的淡化、当前学科分工精细和过度依赖网络信息技术是造成该课程现状的主要原因。古往今来,优秀的作品、写作理论浩如烟海,而不同人又有着不同的写作个性,这就使写作课程本身具有多元性。而学科专业分工精细,使得学科之间壁垒森严以形成区别于其他科目的显著特征。网络技术的过度使用,使碎片化、虚拟化阅读模式泛滥。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写作课程的教学。
首先,学界建构系统、科学的写作课程框架的努力忽略写作课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当前写作过分倚重教材,忽略写作课程自身的开放属性和实践属性。一方面,文学艺术的复杂情况使我们很难将文学作品的诸种构成要素统统纳入一种理论体系中去。文艺批评家总是将文学作品视为一种“产品”,一种为感染读者而设计的作品。另一方面,基于建设当代文艺标杆的目的,文艺理论家总会人为地总结出一些写作原则,并以此指导写作。但文学作品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优秀作品艺术成就的取得是建立在对前代作品学习的基础上的,对后代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简单地抽出一些理论形成一本教材,这不仅忽略了写作课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其次,当前学科分工精细忽略了写作课程的多元性。当前专业化分工精细,这对于专业深入研究有很大帮助。但是这种做法忽略了写作活动是一种多元性的活动。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使研究者面临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对诗和艺术的定义,人们的回答不尽一致。古典文艺作品的艺术理论基于不同时期的哲学、政治、审美等因素的影响,不能一比高低,其术语的内涵也各不相同。因此,如果单一列出写作理论就忽视了该课程的多元性。
最后,过分依赖网络信息技术导致了碎片化、虚拟化阅读模式泛滥。写作的先决条件是大量优秀作品的高质量阅读。所谓高质量阅读指的是读者与文本之间深度对话,通过深入阅读,获取文本信息,并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同时,也为今后的写作活动积累了必不可少的经验和词汇。但是当前写作课程过分依赖网络多媒体技术,尤其是以视频化、碎片化的阅读代替纸质文本的阅读。
基于以上困境和原因,核心素养时代写作课程教学应该在教材建设层面、教学理念层面、教师和学生层面进行理性思考和改变。
首先,写作教材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师范教育的属性。师范生的写作教材不仅是要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更要具备教的能力,即教会学生写作。因此,笔者认为师范生的写作教材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经典文学作品赏析案例、拓展作品赏析;中小学名著阅读当中涉及到的作品、文学通识性知识,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阅读与写作嫁接技巧、中小学作文教学技巧。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学生在学会阅读的同时,掌握写作技巧,同时也学会如何教学生写作。
其次,教学理念上应重视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当前中小学普遍重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和“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写作课程是提升师范生自身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首先,在写作课程的教学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并形成个体化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写作情境中能够精确、高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
最后,教师层面应该把握好“统与放”的关系,学生则应把握好加强自身理论素养与教学素养双结合的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经典阅读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深刻、敏捷、灵活、批判和独创性的写作思维。一方面,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写作的主人的观念,通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写作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写作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方式,并充分激发他们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师范生在写作课程的学习中,通过经典审美体验、文本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写作能力。
综述所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着不需要教”深度揭示了教学的辩证关系。写作课程的教正是为了今后的不教。在大学师范生写作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文学经典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既要防止“一讲到底”,又要防止“一议到底”。编写符合师范生的写作教材,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同时,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对重要的文学作品和写作理论重点讲解,讲解要有的放矢,少而精。同时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写作,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注释:
①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