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丽楠 (商丘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在好莱坞导演中,迈克尔·贝是较为喜爱使用诸如武打、枪战、杀戮等暴力叙事元素的导演之一。在其镜头中,暴力绝非一种低级趣味,而是一种兼具了审美表现形式,且并不悬置思想内容的叙事元素,这在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危机13小时》(13Hours:TheSecretSoldiersofBenghazi,2016)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以音乐MTV导演的身份进入到电影界的迈克尔·贝,在自己的多年努力下,已经用一系列佳作证明了自己已成为合格的电影导演,从其处女作《绝地战警》(1995)开始,贝就显示出了自己在创作动作片上的天分。随后,贝更是以《勇闯夺命岛》(1996)而一举揽获3.4亿美元的票房,在好莱坞声名大噪。直至《珍珠港》(2001)和《变形金刚》(Transformers)系列等电影的问世,贝已经表现出了属于自己的电影美学特征,甚至因为酷爱爆炸等大场面而被戏称为“爆炸贝”。从他的电影中不难看出,对于暴力美学,贝有着执着的美学追求和坚持。贝所用以跻身于好莱坞一线电影人的作品,包括其以制作人身份参与制作的《德州电锯杀人狂》(2003)、《忍者神龟:变种时代》(2014),以及他投入电视剧圈后拍摄的《末日孤舰》等,在类型片的划分上分属动作、战争、科幻、惊悚等,但无不具有暴力元素。
在《变形金刚》第一部于2007年问世时,观众都对银幕上霸天虎与擎天柱等汽车人火光四溢的打斗叹为观止。而在《珍珠港》中,大量用电脑特效制作出来的俯冲轰炸机、舰载攻击机以及军舰,其火力将珍珠港变为一派枪林弹雨、水波翻涌、血肉横飞的人间地狱之景,该片也成为自《虎!虎!虎!》之后又一部反映珍珠港事件的代表之作。激烈的枪战,灼热、震耳欲聋的爆炸,拳拳到肉的打斗,或喷涌或溅射,沾染伤者和救护者一身的鲜血,以及高难度攀爬、追车、跳跃等,这些几乎都成为贝电影中的标志性编码。而人物的攻击动作(如“狂派”与“博派”两种变形金刚不同的杀伤方式)、人物处理受伤者的表现(如《珍珠港》中伊芙琳等人抢救全身烧伤与动脉破裂的伤者)等,也都承载了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功能。
而贝逐渐脱颖而出的时期,即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世界影坛引领潮流的也正是前述几大类型片,以及同样具有暴力元素的奇幻电影。观众热衷于为电影中冷酷、残忍、血腥,甚至有时令人不适的暴力场景消费,乐于看到电影中的主人公生命垂危。这一方面固然与人类的攻击倾向深层心理积淀有关,当代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也在其中发挥着作用。后现代主义文化强调开放性与商业化,强调主体地位与意识,漠视权威,电影中的暴力能帮助观众释放弗洛伊德所谓的本我,获得娱乐,具有某种反叛精神。因此,大量导演尝试用激进、血气方刚的暴力画面来刺激观众,迎合观众的消费需求。可以说,贝找到了在当代电影中最容易获得反响的电影类型和自己的特长之间的平衡点,使得自己能够在商业片电影人的激烈角逐中夺得一席之地。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实际上是综合了诸如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元素,并将诸元素糅合进一个动态时间进程之中。在暴力美学电影中,各元素的表现能力被发挥,而电影特有的蒙太奇手法,则组合了画面、音效、语言等,把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暴力和恐惧、遍布丑恶对象的世界。在贝的《危机13小时》中,贝在暴力的形式营造上,并没有受到现实题材的束缚,观众依然能感到血脉贲张、心情激动。
首先是形形色色的暴力方式。在《危机13小时》中,主人公杰克等六名战士是CIA的合同式海外行动雇员,负责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的外交和情报人员的安全。而此时的反美武装分子正借口一部有损伊斯兰形象的电影上映而对领事馆展开攻击。他们拥有如火箭筒、AK47、迫击炮等各类武器,给主人公带来巨大威胁。如在电影中,史蒂文斯大使一行四人被困在领事馆内,武装分子选择在地上洒满油点燃,熊熊大火很快燃起,滚滚浓烟很快吞噬了大使等人,可谓触目惊心。又如杰克等人驾车飞驰,武装分子直接以数十支枪对准汽车开火,防弹汽车上遍布弹痕,防弹玻璃几乎已经让人失去视野,汽车开到营地时车轮也在着火。除此之外,此起彼伏的爆炸、红外线瞄准下的弹雨倾斜、声势浩大的迫击炮轰击、子弹打入人体的钝响等,都吻合了观众对暴力的集体无意识的喜好。
其次是镜头技巧。升降格镜头、打斗延时和快速剪接等,都是贝惯常使用的镜头技巧。此外,在《危机13小时》中,贝还延续了在《珍珠港》中备受好评的炸弹视角镜头。即观众以炸弹的视角,看着炸弹向目标快速坠落,这本身是攻方与守方都不具备的视角,具有奇观色彩,同时死亡与破坏又在这种坠落中无可避免,观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国人的基地袒露在炸弹之下。这种镜头可谓极具冲击力与震撼力。
最后是具有强刺激性的暴力后造型。贝又一次在电影中展现了自己在夸张展露断肢鲜血上的能力。然而和《珍珠港》中美军伤亡惨重不同,《危机13小时》中美方只损失了四条生命,贝选择了重点展现罗恩和葛兰之死以及戴夫的重伤。罗恩和葛兰被迫击炮炸得血肉模糊,罗恩的尸体还被三角洲的队员不客气地从楼上扔下。戴夫的左手则几乎全被炸断,只剩一点皮肉还连着,在杰克前去救援时,戴夫用右手拨弄着摇摇晃晃的左手,说:“你看我的手。”在无情的战争和杀戮面前,戴夫表现出了一种非自然的、似乎察觉不到疼痛的状态。随后戴夫带着一路淌血的断手前去接受女特工的急救,女特工曾经因为这几名雇员的安保工作屡屡打断她的情报工作而心怀不满,但此时面对浑身是血依然能镇定指挥她包扎的戴夫,女特工也只有敬意。而此时和女特工一样目瞪口呆的还有观众,贝以几乎挑战观众忍耐极限的方式,展现了戴夫等人伤势的危重。
可以说,这些暴力画面是来源于现实的,来自于真实的死亡与杀戮,但是它们又是人造的,经过了贝的变形和强化的。一部分观众因为其逼真而引发了怜悯与恐惧,进而产生更为深远的思考;另一部分观众则欣赏的是形式技巧,得到的是快感,这都意味着整个艺术活动的成功。
如前所述,迈克尔·贝在《危机13小时》中为观众呈现了动人心魄、炫人耳目的暴力影像,这是与人们在潜意识中有着用暴力来对抗压抑、宣泄情绪的需要分不开的。暴力影像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欣赏暴力的方式,完美地满足了观众的这种隐形需求,让观众收获了“震惊”。但这类影像必须能引发观众思考,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此时,暴力才称得上在美学范畴内服务于电影,才具有美学功能。正如清华大学学者岛子所指出的:“震惊向来是前卫艺术的基本视觉目的。但‘震惊’之后能否产生‘观念’的刺激,才是决定作品成功的价值因素。”而所谓的“观念”正是导演想要观众形成的价值判断。
尽管《危机13小时》与贝之前执导的大量脍炙人口的、充斥暴力影像的影片一样都是商业电影,但这并不意味这些电影是忽视传递正确社会价值导向乃至一定文化内涵的。相反,贝深知,视觉冲击仅仅是前奏,对于一部暴力电影而言,只有将暴力指向某种沉重的话题,其才有可能跻身经典之列。《危机13小时》亦是如此。
首先,在《危机13小时》中,主人公所使用的暴力是被正义化和合理化了的,因为他们首先是暴力的受害者。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了“校正正义”的观点:“任何侵犯他人正当利益的暴力罪行,都应得到相宜的惩罚;任何被损害、被破坏的正当人类交往关系或准则,都应得到相宜的补救和恢复。”这也是千百年来人类所秉承的一种朴素的价值观。一般情况下,暴力是破坏规则、侵犯他人者,而以牙还牙、回应以暴力的行为,则是惩恶扬善的一种。在电影的叙事中,施暴的先后双方往往就被认为是正邪两立者,这也是电影人合理化暴力的一种最为简单、观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在《危机13小时》中,杰克在刚刚来到班加西后,就遭到了当地武装分子的持枪包围,而对方很大程度上觊觎的是杰克等人乘坐的汽车,为此不惜杀人夺车,双方拔枪对峙,情绪激动,情形刻不容缓。经验丰富的罗恩选择了恐吓对方的首领,他让对方抬头看,问是否看见什么,对方说没看见,罗恩于是诓骗他说:“可是无人机看得到你,记得住你的脸,如果我们死在这里,你们全家就完了。”最后对方首领丢下一句“我有权决定我自己国家的事务”后命令放行,杰克一行顺利过关。从杰克的角度来说,他的人身安全先受到了威胁,整个利比亚的社会秩序都是混乱的,而他的职责就是保护美国大使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安全。随着情节的推移,当地暴恐分子更是袭击有着美国国土地位的领事馆,前来表达和平与建设愿景的大使在围攻中下落不明,电影中还特意给了一个燃烧的星条旗的特写镜头,对方的入侵行为无疑有着非正义的意味。这样一来,主人公的暴力有着维持原有稳定秩序的合法性,有着好人在被侵犯下不得不还击的道德优势,也有着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正义性。
其次,贝对于主人公陷入的群体暴力又是站在反战的立场上表现的。如前所述,相当一部分利比亚武装分子的态度是“我有权决定我自己国家的事务”,而视美国人为入侵者,而卡扎菲政府的军火又在其倒台后流入民间,新政府无法控制住各地的局势,境外恐怖组织趁机渗透,以至于整个国家陷入战乱,人们不乏将无处不在的枪战和爆炸归咎于美国者。在这一场长达13个小时的血战中,并非所有人都对战斗的意义和目的有着明确的认识,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贝有意用了一段慢镜头来表现黎明之际,当美国人开始撤退时,穆斯林的妇女与孩子则来到尸乐园等地方寻找自己丈夫或父亲的尸体,他们或哭天喊地,或无语凝噎,看起来也颇为可怜,让观众又认为,或许美国人的存在,也是一种挑衅与侵害。此时,暴力的正义与非正义、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界限被模糊,人类都成为暴力的受害者,杰克等主人公泪流满面地给家人打电话,只想回到和平温馨的家乡。另外,电影对于既没有给外事人员提供恰当安全防护,事发后又始终没有给予援救的美国政府/官僚主义也不乏委婉的批评。相反倒是一支亲卡扎菲的武装力量,最后帮助基地内的所有人员撤离。无论是杰克等人抑或这支队伍,“救人”都成为他们的本真动机。电影虽然表现暴力,以各种破坏、杀戮和毁灭的场景,以主人公消除生存威胁的情节,给予观众一种生理上的满足感,但又反对暴力,站在人类理性文明的角度呼吁人类和谐相处,标举生命的重要。
暴力是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感、节奏感俘获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观众,愉悦、感动甚至救赎着观众,给观众提供感官和心灵上的多重满足。好莱坞也出现了以迈克尔·贝为代表的善于书写暴力、能够实现暴力和美平衡的导演。在《危机13小时》中,迈克尔·贝再一次用暴力表达了自己的娴熟技艺以及美学选择,同时给予了观众在道德观和价值情感上的潜在指引,在收放自如的暴力叙事之中,既撩拨了观众的神经,又演绎了生命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