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看沙译《新儿女英雄传》

2019-11-15 04:09王立欣宋慧文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长江丛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英雄传内特巴斯

■王立欣 宋慧文/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一、前言

红色经典作品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记忆,记载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记载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史。随着时间的流逝,红色经典作品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如今,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变得尤为重要。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翻译的作用无可取代。但是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无疑给翻译带来了一些挑战,红色经典其特有的时代性以及政治性则更是加大了翻译的困难程度。作为第一本在美国发行的红色经典作品,《新儿女英雄传》英译本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的作用,同时也开辟了红色经典翻译的先河。本文选取红色经典《新儿女英雄传》的沙译本,从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角度看译者使用的翻译技巧与方法,旨在为其他译者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提供思路,对今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关于沙博理的论文有很三百余篇,但是研究沙博理所译《新儿女英雄传》的论文却仅有10篇左右,其中包括从操纵理论、生态翻译学等视角研究的,很少有人从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角度对沙博理的翻译进行探究。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翻译研究的文化模式,标志着翻译研究朝着“文化转向”的潮流发展。迄今为止国内涉及翻译转向的论文有近五千篇,但是对于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进行研究的论文却仅有三百余篇。国内不仅没有专门介绍巴斯内特翻译理论的学术著作,有所涉及的也较少,廖七一、谭载喜、刘军平等教授均对巴斯内特的翻译理论有所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几乎没有对《新儿女英雄传》的研究,也没有专门介绍巴斯内特翻译理论的学术著作,有所涉及的也较少,只有美国埃德温·根茨勒教授在其编写的《当代翻译理论》中曾对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有所介绍。

三、理论基础

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在其著作《翻译研究》中提出,翻译学基本内容包括4点:(1)翻译史研究、(2)目的语文化中的翻译研究、(3)翻译与语言学研究、(4)翻译与诗学研究。其中,她最重视的是第二点和第四点。

巴斯内特提出,翻译不仅是语言活动,更重要的是文化交际活动。作为符号系统的符号转码,翻译要重视翻译过程、功能及超语言的文化因素。(刘军平,2010)她认为翻译的重点不是语言单位,而是文化和功能。翻译应该满足目的语文化社会的需要,要服务于翻译的对象。她还认为翻译准则会随着时间和需要的变化而改变。作为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代表,巴斯内特的翻译全新的翻译思想,对当代翻译理论研究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儿女英雄传》是由袁静和孔厥合著的长篇小说,它不仅契合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952年其英译本在美国出版上市,成为了在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发行的第一本红色经典。作为第一本在西方发行的红色小说,《新儿女英雄传》对外传播了中国文化,让西方读者体会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勇敢保卫国家的品质,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

(二)译本选取

作为一名翻译,沙博理具有出色的英汉双语能力,对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因此他能很好的掌握西方读者心理,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使译本更好地进入西方市场,从而传播中国文化,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

沙译《新儿女英雄传》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译本,也是在美国发行的版本,这本书在美国的发行,让西方读者更多的了解了中国。由于《新儿女英雄传》沙译本的代表性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选取此译本,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探讨沙博理的翻译技巧。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从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角度,分析《新儿女英雄传》沙译本中所采取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红色文学经典英译提供一些借鉴。

五、译文文本分析

文化理论层次包括四个方面,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本文从这个四个方面对沙博理在《新儿女英雄传》采用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进行研究。

(一)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创造物质产品的技术。物质文化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技术和物质产品的显示存在和组合,不同物质文化状况反映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例1:小梅正坐在炕上做活儿。(第一回)

Mei was sitting on the kang, busy with needle and thread.

沙博理将炕译为kang,采用了音译法,然后加上脚注解释(Kang, a brick oven-bed)。炕是中国北方地区人民在冬天使用的暖床,在整本小说中多次出现。在英语中,并没有和“炕”对应的词,在语言上是不可译的。采用音译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英语词汇。除此之外,在翻译一些地名的时候也采用了音译,如沈家庄(Shenchia Village)、何庄(Hochuang)等。这符合巴斯内特的翻译观点,她认为,由于语言的交际性和思维的普世性,译者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对不可译性进行弥补。如果一个词或术语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译者可以采用一些翻译方法,达到文化动态对等的效果即可。

(二)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传统、习惯、习俗等,这是人们的所作所为的具体表现,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受制度的约束和导向。

例2:……桌上放着纸马香锞……(第五回)

…a bundle of incense sticks and ingots made of silver paper, the last to be burned as money offerings to the gods,were placed in the center of the table.

这句话采用了增译法。这是牛大水娶媳妇时屋内的摆设,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由于中西方婚礼习俗差异较大,译者在真实还原结婚场景的同时,在译文中增添了the last to be burned as money offerings to the gods一句,对纸马香锞的用途和寓意做出了解释。这一方面体现了译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避免了西方读者在看到这一习俗时感到怪异、困惑,同时也将中国文化精准地体现出来,有利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符合巴斯内特所提倡的翻译需要满足目的语文化读者的需求。

(三)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等内容。

例3:申耀宗原有两亩地,里面有四十亩在一九三八年减租的时候,因为孙家庄地缺,政府把地调剂给孙家庄的农民租种了。(第十五回)

Seven acres of Shen’s land in 1938 had been placed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neighbouring Sunchia because the tillable ground in that village was too small for its population.

这一段话是在村公所给给主佃双方立新契约时提到的。译者在翻译将中国的土地单位“亩”转化成了acre(英亩),使目标语读者阅读时没有障碍,阅读更加流畅:他并没有逐字逐句翻译,刻意追求语言单位的等值,而是采用了意译,达到了文化功能上的对等,这正如巴斯内特所倡导的那样,翻译的重点应从语言单位转移到文化和功能上来。

(四)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等。语言则是精神文化最佳体现。

例4:三个鼻窟窿眼儿,多出你这口气。(第三回)

You ought to learn to keep your big nose out of other people’s business.

这本小说的主角都是白洋淀地区的农民,日常交谈中使用了很多的谚语。谚语产生于日常生活之中,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幽默。在翻译谚语时,译者所翻译的很可能是字面意义,而引申含义则需要译者下功夫解读,巴斯内特认为,译者在此过程中是译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沙博理则很好地兼顾了这两个身份,在这里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手法,运用了keep your big nose out of other people’s business(少管闲事)这一习语,保留了语言的生动性,符合说话人的性格特色,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受。

六、结语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来看,沙博理在翻译《新儿女英雄传》时,采用了音译、增译、减译、意译等翻译技巧与方法,在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同时,使译文更加易于为读者所接受,这符合巴斯内特所主张的译者应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和需求。这样也成功地起到了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促进了文化交流,为以后的红色经典翻译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猜你喜欢
英雄传内特巴斯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七十岁的母亲和她的“百岁女儿”——大熊猫巴斯的传奇故事
拉登之死揭秘者与政府和解
吕梁要再续“英雄传”
水煮三国英雄传
河洛图之解
特内特:美国中情局局长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