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睿/上海大学附属中学
在灿若繁星的古代作家群里,李清照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宋词的夜空。从入选在我们中学课本和其他人们耳熟能详的清照词,足见其词受欢迎的程度。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称:“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清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王士祯指出:“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清代戏曲理论家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称李清照的词“不徒俯视巾帼, 直欲压倒须眉”。由此可见李清照词成就之高。
细读李清照词,我觉得其词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能打动读者, 就在于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敏锐细腻的观察力以及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 写出了人们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这极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同时我发现她的词风有的清丽明快,有的缠绵婉约,有的又沉郁凄婉。是什么原因导致她词风变化的呢?对此我做了一点探究。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间,那是一个女子备受压制的封建时代,一般的女孩子过的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踩,不读诗书,只做女红的生活,而李清照却享受着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她的父亲李格非是饱读诗书的文人,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亦善文”。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且她经常走出深宅大院,游玩山水,生活多彩多姿,富有情趣。可以说李清照的少女生活是非常幸福的、快乐的、自由的、多彩的,表现在作品里就是我们初中学习过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追述了一次开心的游玩经历。日暮时分, 一群天真烂漫的姑娘在溪亭游玩。饮宴以后,微微的醉意让她们连回去的路都辨认不出来了。“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可见她们玩得是多么痛快。由于天色已晚,以致误入荷花丛中,此情此景,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寻找出路的焦急心情。正由于“争渡”,又“惊起一滩鸥鹭”。至此,词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说,这首词虽只选取了几个片断,却写出了作者少女时生活的无拘无束和幸福快乐。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也是她少女美好生活的反映: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一个雨疏风骤的夜晚,她饮酒过量,直到第二天早晨还没有彻底醒酒。尽管这样,她醒来第一关注的仍是花园里的海棠花:“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卷帘人的回答显然出乎词人意料之外。“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既是对侍女的反问,也像自言自语:园中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的是惜春之情——由春天的花朵想到了青春的自己。但我认为这首词更多表现的是词人少女时代的幸福生活。试想,作者如果生活窘迫,生存压力巨大,粗茶淡饭都难以为继,哪里还有心情去关注大自然的花开花落?
岁月流逝,词人年龄渐长,她见到陌生来客竟有了羞涩之感及对爱情的萌动。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就是一首写尽少女纯情神态的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上片写了荡秋千的时间地点及“蹴罢秋千”的精神状态。由“起来慵整纤纤手”和“薄汗轻衣透”,可以想见词人荡过秋千后的疲劳慵懒,以及她荡秋千时的尽情,欢快,尽享生活的宁静与安闲。下片写她刚“蹴罢秋千”,花园里竟闯进一个陌生人,惊诧之余,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但从“和羞走”来看,来人一定是位举止潇洒,风度翩翩的美少年。词人借“嗅青梅”来掩饰那想见又不敢见,不见又不甘心的“倚门回首”。一个活波可爱,情窦初开,好奇含羞的少女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从以上几首词可以看出,词人的少女生活是幸福快乐、优雅闲适的,这使得她这一时期的词风都无比的清丽明快。
时光荏苒,十八岁时, 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当朝宰相赵挺之的儿子。此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喜欢收藏金石书画,也擅长诗词。这门婚姻可谓是建立在门当户对和共同爱好之上。两人婚后一起赋诗填词,共同收集和研究金石书帖,情投意合,两情相悦,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也许是爱得炽烈,李清照的词风也由清丽明快变得缠绵婉约。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描绘的就是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春天到了,卖花郎挑着花担卖花,词人就买了一朵带有露珠、漂亮动人的鲜花,但欣赏花美之余却担心起丈夫赵明诚会因喜欢花而不再喜欢自己。以至于把花戴在头上,要丈夫看看到底是花美还是人美?
李清照杞人忧天的担心和与鲜花的比美看似好笑,其实是想柔情地告诉赵明诚,自己是多么的在乎他。也想告诉其他人,在赵明诚眼里,她永远是最漂亮的。由此我们可以体察到李清照对自己婚姻的无比满意和幸福。
然而, 赵明诚作为官宦之家的太学生,总要外出游学为官。他的远离,让李清照经历了深深的相思之苦。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据说这首词是她新婚不久写给远离在外的丈夫赵明诚的。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和具体时间,更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感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接下来词人从白昼到黑夜叙写了一天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无一不与思念丈夫有关。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更是词人对彼此相爱的坚信,这里词人不只写自己思念丈夫,而是说丈夫也无比地思念自己,他们之间的爱是相互的。“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向我们展现的是爱的婉约美,缠绵美,意境美,纯情美。这不仅是词人内心真情实感的体验捕捉,也是天下有情人的共同情感体验,因而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共鸣,为历来人们所称道。
可以说,婚后生活让李清照对人生有了更多的认识,缠绵婉约成了她少妇词的显著特点,这在她多首词中都有体现,如:《凤凰台上忆吹箫》“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又如《蝶恋花》“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等。
世事难料,李清照44岁那年,金兵大举南侵,都城汴京失守,徽钦二宗被俘,北宋瓦解,史称“靖康之变”。李清照于兵荒马乱中,带着赵明诚收藏的金石书帖南下逃亡。不久,赵明诚又病死赴任途中。国破、家亡、夫死,一连串的巨大打击接踵而至。晚年的李清照可谓备尝人生凄苦,倍感人事沧桑!她的词风也变得沉郁凄婉,悲凉低沉。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开篇“风住尘香花已尽”就向读者展示了风虽停但花已落的凄凉景象。“日晚倦梳头”,更写出了她发自内心的倦怠,我们常说“女为悦己者容”,词人最爱的丈夫已经去世,她觉得再也没有了打扮的必要。可眼前的一切又让她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事事休”不禁悲从中来。“欲语泪先流”,看似简单五个字,却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片写词人听说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顿生瞬间喜悦,甚至“也拟泛轻舟”了。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足见其愁有多浓,愁有多重!
靖康之变后,岁月留给她的是悲怆凄凉、孤苦寂寞、冷清哀伤,《声声慢·寻寻觅觅》也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一个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的基调,犹如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那痛彻肌肤的忧伤,深沉悲凉的伤感一下子弥漫开来,经久不散,余味无穷。再加上乍暖还寒的料峭天气,词人只有靠饮酒驱寒、逃离痛苦,可是这寒冷不只是天气引起的啊!此时,一声雁的悲鸣划破天际,词人蓦然觉得那雁儿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只。它的出现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物仍是人已非。
再看眼前,菊花已渐近枯萎却无人堪摘,其实作者是以花喻己。年老孤苦的词人泪眼盈盈熬白昼,度日如年。好不容易黄昏才至一天终将过去,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无边丝雨愁煞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字里行间充溢的全是凄苦悲凉!
可以说她晚年的作品,多是对失陷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眼前物是人非孤苦凄凉的感慨。如《永遇乐·落日熔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清平乐》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菩萨蛮》“故乡何处是,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等等,不难看出李清照后期的词大多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沉郁凄婉已成为她晚年词的主要风格。
优秀的文学作品,流淌着的是作者的血泪真情,是对当时的自然及社会状态的情感体验。李清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一生经历了衣食无忧,纵情山水,幸福快乐的少女时代;收获了甜蜜幸福,志同道合,互敬互爱的爱情;以及山河沦陷,丈夫病故,被迫南渡,身在异乡凄凉孤苦晚年。所以,她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是词人对那个时代及个人情感体验的真实写照,因而她的词风也随之变化。少女时期词风清丽明快;少妇时期词风缠绵婉约;南渡之后词风沉郁凄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