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璇/1.中华女子学院;2.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仿铜瓷器是在仿铜陶器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是模仿青铜器造型、纹样亦或是青铜质地效果的瓷器。在宋代的仿铜陶瓷中,存在着陶质与瓷质的区别,且区别明显。仿铜陶器由陶泥制作,我们通常称为灰陶。出土的器物和器物残片显示,它们的胎体厚薄不同,有的厚、有的却比较薄。从胎体的截面可以看到,部分胎体的颜色呈灰黑色,这与胎体的其它部分不同。这是由于器物灰黑色部分在烧成过程中未能被烧透所致。一些器物的表面装饰有模质仿铜纹样,呈凹凸状。器物表面均无釉,在一些器物上可见一层黑亮的漆面,这是髹漆处理的痕迹。可见,这些陶质礼器生产制作时并不上釉,而是在烧成之后,表面进行髹漆处理,使之呈现出光亮的漆面效果,然后使用。有学者对这一类器物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沈一东《南宋官窑陶质祭器器物属性探析》)。而仿铜瓷器则完全不同,它们用瓷泥制作,器物表面大多不见装饰,仅有极少器物见模印或刻划的装饰纹样。胎体烧结比较均匀,表面施釉,釉色含蓄雅致且莹润。
秦大树《宋代陶瓷礼器的生产和产生机构》与裴亚静《首都博物馆馆藏仿古瓷器述论》两篇文章中使用了同样的引文(《中兴礼书》卷九相关文字),对于引文中提到的宋代的“瓦登”“瓦罍”“陶匏”“陶器”,秦先生没有对陶质与瓷质器物加以区分,而裴先生将其指向瓷质礼器。而沈一东在《南宋官窑陶质祭器器物属性探析》一文中将对《中兴礼书》中关于陶瓷礼器的器物定位在陶质礼器。由此可见,仿铜陶器与仿铜瓷器没有得到很好的区分。陶制礼器和瓷质礼器无论从质地、烧成,还是表面效果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区别,应该弄清楚这个问题。
如前文所述,仿铜瓷器是在仿铜陶器发展的基础上,经由原始瓷阶段而出现的。仿铜瓷器的出现大致经历了如下五个时期:(1)仿铜陶器的萌芽:商代文化前期(二里岗文化)。二里岗时期的陶器在造型和装饰上开始出现仿铜礼器的倾向。(2)仿铜陶器的形成:商代文化后期(殷墟文化第二期、三期)。在这一时期,陶制礼器上开始出现明显的青铜器物的特征。(3)仿铜陶器的成熟及仿铜印纹硬陶的形成:商代文化后期(殷墟四期)。仿铜陶器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其数量的增多,及其逐渐取代铜礼器成为陪葬明器的变化上。与此同时,始见于新时期时代晚期的印纹硬陶发展到商代得以成熟,模仿青铜器器形和装饰的仿印纹硬陶开始大量出现。(4)仿铜陶器的发展、仿铜印纹硬陶的兴盛及仿铜原始瓷的形成:周时期。西周时期,仿铜陶器不仅数量继续增加,器物类型增多,器物形制在原有形制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仿铜印纹硬陶也进一步发展。而原始瓷是在印纹硬陶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始瓷的数量已从商代中期出现最早的原始瓷器发展到这一时期形成与陶器数量相当的局面。仿铜造型和装饰在原始瓷生产中出现并发展,直到春秋末战国初,原始瓷生产达到高峰,仿铜原始瓷大量出现在高等级墓葬中,器物类型多,除了成组的礼器外,还包括乐器和日用器等。(5)仿铜瓷器的出现: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陶器生产中,虽然表现庄园经济的模型明器的数量急剧增加,但仍有为数不少的仿铜陶礼器用于随葬。印纹硬陶仍处于大发展时期,其中不乏仿铜产品。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工艺的重大成就。最早发现的铅釉陶,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都与同时期的青铜器极为相似,它们均为丧葬的明器,不见实用器。战国时原始瓷的生产由于战争曾一度中断,在战国末与秦汉之际得到复兴,并最终在东汉中晚期由原始瓷发展为瓷器。从原始瓷演进而来的东汉瓷器,无论在造型和装饰方面,二者都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对于青铜器的仿制被延续下来,仿铜瓷器终于得以出现。
从相关研究成果的成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题目与关键词、与内容不同章节的相关表述不一致的问题非常普遍。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研究者对仿古陶瓷、仿古瓷、仿铜陶瓷、仿古陶器、仿铜瓷器的概念不加区分,概念界定不清,甚至常常将不同概念混淆使用。
郑汉卿《宋元仿古陶瓷研究》中,将仿古陶瓷的概念界定为“器形或纹饰上模仿青铜器的陶瓷器物”,然而文章中却将模仿玉琮的瓷器列在研究之内,但实际论文中又未有对其进行实质性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中仅出现:“仿古、祭祀、礼制改革”,未出现“陶瓷”字样。题目、界定的概念与内容、关键词之间出现不一致或疏漏的现象。余卫华《再现三代—宋代仿古陶瓷礼器探微》的题目为“仿古陶瓷”,关键词中仅有“陶器礼器”,未见“瓷器礼器”。文章第一章第一节谈及北宋中后期及南宋时期铜制礼器被陶礼器取代,并未提瓷质礼器。该章第二小节中出现“宋瓷仿古”,宋瓷的概念学术界一般界定在宋代瓷器(不包含陶器),作者又将仿古的重点落在了仿铜瓷器上。第二章中把宋代陶瓷仿铜器定位在瓷器上。概念的混乱与不加区分是明显的。江民旺《浅谈不同时期的仿古陶瓷》中将“仿古陶瓷”等同于“仿古瓷”,文章中未提及陶制的仿古器物。这与大多数学者认为仿古陶瓷应该包括陶器与瓷器的认知是不一致的。况且对于“仿古瓷”的概念,学术界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如《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对仿古瓷的解释“后朝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广义的理解见《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中“仿古瓷即仿古代或后朝仿前朝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等而烧造的瓷器…”。无论狭义还是广义中对于仿古瓷的理解都是瓷器,不包含陶器,题目中的“仿古陶瓷”显然是不妥的。既然早在东汉末期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已经出现,那么宋及宋以后的仿古陶瓷,陶与瓷的区分应该是清晰的,模仿的器物种类亦是多样的,它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漆器等,而从宋代开始大规模的仿古活动中,对古代青铜器的仿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研究时应该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综上可见,对于研究问题的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的区分是必要的,也是应该引起学者们重视和严谨对待的。
仿铜瓷器具有几个特征:第一、器物造型模仿古代青铜器物造型或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第二、少量仿铜瓷器除了模仿古代青铜器造型外,还对青铜器的部分纹饰进行了模仿。第三、乾隆时期出现仿青铜锈色的仿铜瓷器。由于此种模仿出现在宋元之后,故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
仿铜瓷器的器物类别应主要包括三类:一、礼器;二、实用器;三、陈设品。除此之外,还包括少数乐器。器物的类别问题实际上包含两个相关方面,一是器物的使用场所与使用场合;二是器物的实际用途以及如何使用。在这两个问题上,研究学者们对于二者的使用场所和场合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在二者的用途方面,意见也存在很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瓷质仿铜器的用途包括作为祭祀供奉时的祭器(见秦大树《宋人的生活与器具实录记闲事与雅器——泰华古轩藏宋元珍品展》),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瓷质仿铜器为日用器和陈设用器,为实用、欣赏、把玩之用,不作祭器使用(见唐俊杰《祭器、礼器、邵局——关于南宋官窑的几个问题》);对于二者在相应场所、场合如何使用的问题也未见学者们专门的研究。这些问题的探索与理清对于宋代仿铜陶瓷器的系统研究是重要而有意义的,笔者将另行文章作进一步地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