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典诵读课的文本研究
——以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11-15 01:05冯婉莹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3期
关键词:校本人文文本

■冯婉莹/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从时间节点上来看,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7年开始,教育部国家语委推出了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颂经典诵读”系列活动,2010年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文明办开始共同实施“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2017年初,中央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此背景下,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决定开设《经典诵读课》,课程谁来教、教什么、怎样教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017年教师招聘,学院引进博士学历高层次人才1名,成立人文素质教育教研室,招聘硕士学历专职中文教师2名,在校内外招聘兼职中文教师10余人。

一、经典诵读课的文本选择

当前高职院校经典诵读课选用的教材种类繁多,编写有按时间顺序编排的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经典诵读》(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十二五规划教材),有按主题分类的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经典诵读》(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通识课系列)等。

在选定教材前,人文教研室在学生中间开展了问卷调查,对于经典诵读课感兴趣的学生只占调查总人数的15.91%,而认为有必要开设经典诵读课的学生占比40.34%,超过半数(53.98%)的学生认为开不开设经典诵读课无所谓。出现这样的结果正反映了以理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有学者分析造成这种现象有如下原因:(1)高职院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趋向,功利性更强,强调技能培养,忽略学生人文素质培养;(2)新媒体等新技术的冲击下,学生易于接受快餐文化,对于经典诵读文本觉得没新意,缺乏吸引力,经典作品过于严肃,读起来不轻松,学生更乐于接受娱乐化的视频化的轻松读物;(3)高职院校缺乏如本科院校般强大的师资力量,上课的教师存在普通话不标准,诵读缺乏感染力等现实问题,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文学功底,那么课堂上的讲授效果可想而知,自然无法吸引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学院人文教研室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心理和接受程度,一学期30课时/班的教学安排,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决定研发校本教材,引入湖湘本土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在诵读经典文本中与本地先贤、伟人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用榜样的力量启迪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在问卷调查中,高职学生选择的最喜欢的经典诵读模式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分享与经典有关的故事(57.95%)、诗词吟唱并学习(40.91%)及经典演绎和表演(38.64%)。鉴于此,校本教材的文本设计首先选择出湖湘大地上各个朝代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作品,按照知人论世的诗文品鉴原则,筛选其简要的生平事迹,利用超星学习通等优质多媒体资源平台形成二维码附在文本后,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解。

二、经典诵读课的文本教学

不同于中小学课堂的语文课,高职院校的经典诵读课文本教学更注重思想性、艺术性,通俗性和可诵读性。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楚地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最有名的莫过于《离骚》,考虑到高中语文课堂上已经有此篇目的选段,人文教研室的老师们编辑校本教材的时候,没有把《离骚》作为首选文本。一方面由于时代久远,文章内容颇显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如何找到当代学生与屈原的情感共鸣成了文本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考虑历史纵向维度,湖湘“敢为天下先”、“无湘不成军”、“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源远流长,我们不禁思考这精神的来源,最终教研室的老师一致决定选择屈原的《九歌·国殇》选入校本教材。全诗生动地描写了战况的激烈和将士们奋勇争先的气概,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无论是篇幅形式,还是思想内容,《国殇》无疑是适合诵读的经典篇目,从中也可以找到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爱国之志。

具体到课程的教学设计,教研组的老师们集思广益进行集体备课。课程预热阶段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屈原,说说自己熟悉的屈原诗词名句,进而引出《九歌·国殇》。听名人的朗诵音频整体感知全篇,排除疑难字的读音;分小组进行诵读尝试,同时引导学生自行理解诗篇内容,教师根据学生所述总结出诗篇的第一节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第二节颂悼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诗篇不长,却用极其精炼的文字渲染出了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全篇情感真挚炽烈,节奏鲜明急促,抒写开张扬厉,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课堂上的延展阅读,请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湖湘英雄,历朝历代在潇湘大地上都有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留下传颂至今的佳篇佳句,启发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如何爱国,如何用实际行动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个学期的课时有限,一次一个主题串联相关的诗篇,不仅是古诗文,还有现当代的篇目,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期中进行经典诗篇配乐诵读比赛,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兴趣,自行准备诵读篇目,教师也参与其中进行教学擂台比武。这样学习既有教化作用,又能够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提升境界,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三、经典诵读课的文本创新

经典诵读课的校本教材所选文本是固定不变的,集体备课的教学大纲是教师们集体智慧的体现,也是老师们各自备课的依据。如何让经典诵读课的文本焕发时代新颜,让经典的篇目常读常新,这是课题组每一位老师思考的重点和难点。

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问卷调查的结果有了如下的改变,经典诵读的目的,选择了“兴趣爱好”的学生占比从17.61%上升至56.82%。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教师作为启发学生兴趣的引路人,无疑在这中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她直接决定了经典诵读课的文本如何讲、怎样教。这里提出的文本创新指的就是教师们在遵循大的纲领性的教学原则前提下,碰撞出契合当下时代内涵的价值观,从而让青年学生感同身受,在当下的语境中让文本活起来。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学习,取长补短

提倡经典诵读课的文本创新,当务之急是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教师校内开展集体备课、教学比武,校外参加竞赛、研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既开拓了教师的视野,同时也加强了对文本细读和延伸阅读的能力。

(二)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师生共进

教研组老师利用超星学习通、微信公众号、问卷星等平台提前上传预习资料,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开展课前线上调研及讨论。课上,老师根据学生线上作业提交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文本诵读读出新意、读出美感。课后,学生通过上传诵读音频或者视频累积好评分,分组竞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三)赋予经典文本现实意义,启迪思考

校本教材中选取了楚辞中与爱情有关的经典文本《湘君》《湘夫人》,两篇经典可以互文学习。对照当代,虽然交通发达,传讯便捷,但是论及今天的人际交往是“发乎情止乎礼”还是直抒胸臆、吐露衷肠,课堂上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

经典诵读课的文本研究远不止于此,经典诵读课的育人价值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实践活动,贯穿于经典诵读课教学的起点、过程和终点,在这个意义上,经典诵读课的全部目的,就是为经典诵读教学的独特育人价值的挖掘和转化而教。这就要求教师要读出文本中必须带给学生的东西,可以分别从知识、情感、思想和精神、思维、审美和语言等多个视角进行解读;还要读出“此一类文本中的这一文本”,在“此一堂课”对“此年纪学生”和“此班学生”的独特价值。

猜你喜欢
校本人文文本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