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
6月25日,地补落下帷幕,新能源汽车紧接着就在7月出现了负增长,为史上首次。这件事更加固了一部分人“这就是一个靠补贴的市场”的直观印象。
具体的,7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8万辆,环比增长-47.5%,同比增长-4.7%。销量锐减主要在新能源乘用车,当月销售6.7万辆,环比增长-51.4%,同比增长-9.4%。
与其说这是个窗口事件,不如说是一个窗口事件带来的阶段性结果。在7月数据点评的时候,《汽车人》提到,实际上,在今年4月份和明份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就出现了增长率骤减的倾向。6月是补贴最后时间窗口,车企使出浑身解数赶时间冲销量,大大透支了未来的需求。如果我们把今年4、5、6、7月放在一起比较,可以预计下半年的销量都会因此产生影响。
補贴没了,市场就颓了?下这样的结论还为时尚早。
都说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这会令人觉得它和传统燃油车是对立的,我是来取代你的,标准的零和博弈。
实则不然,买新能源汽车的人都有其独特的情况,绝非燃油车可以替代。从需求来讲,新能源汽车更像是快速增长的行业细分市场,好比前几年的紧凑型SUV,既然SUV也有下滑的时候,那么新能源汽车遇到阶段性瓶颈也就不足为奇了。
《汽车人》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种情况,消费者需要购买新能源汽车,同时也造就了这个细分市场。
第一,在汽车消费限购的城市,比如北京,大部分人只有机会摇到新能源汽车的牌照,中的签是有时效性的,过期作废。尤其在一线城市,这部分用户中有相当的比例是家庭或个人的第一辆车,不差钱的年轻人,希望能买辆好一点的车。结果是,很多人都苦于找不到心仪的车型。至少说明了这儿还有相当的潜力和发展空间。造车新势力也把这里当成自己的主战场。
第二,笔者的一位同学是这一种情况的代表,他家在郊区,那里能提供的工作机会非常有限。市区当然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但路程却有五六十公里。开燃油车每天上下班对于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负担不起。纯电动汽车就把这个问题完美化解了。他说:“每天晚上在家充电,很少用外面的充电桩。每天上下班通行一百来公里,电费也就是烧油价格的四五分之一。”纯电动汽车为他带来了新的工作机会。汽油车开得也越来越少,电动车成了他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三,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我们身边,如果你常用叫车软件,就会有更直观的感受。什么快车、顺风车当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越来越高,纯电动车很多,混合动力也不少。对这些“拉活儿”的师傅来说,油价是他们的成本大头,新能源汽车要么更省油、要么用电,最后赚到手的利润会更多。所以,这块换车的需求也非常大。
当然,缺点也有,大夏天师傅都不乐意给你开空调了。道理也很简单,开空调电跑得快,充电不像加油,浪费时间,耽误他们赚钱。
必须承认,新能源汽车在共享出行中快速普及,对广大群众来说,是了解和体验新能源汽车的最佳途径。
显而易见,新能源汽车创造出了新需求,这些需求很多都是传统燃油车不具备的。所以,它和传统燃油车不仅是零和博弈。因为开拓了新需求,从而创造了新的细分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不断完善,包括汽车智能化、电子化的快速发展,新需求将会被不断释放,这个增长空间不是传统燃油车能企及的。
当我们谈论汽车行业进入存量市场博弈的时候,不能忽视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当然,现在确实碰到了阶段性的瓶颈。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产品和技术的迭代,相信市场的潜力终究会显现出来,或许现在正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造车企业来说,科技能够创造需求,精准的产品定位也能事半功倍。